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省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江西省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方法 以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为检查为筛查诊断工具、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为诊断标准。结果 在≥ 15岁 15 939人口中 ,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 5 77‰ ,终生患病率 7 78‰。文化程度越低、经济状况越差者患病率越高 (P <0 0 5 ,P <0 0 1) ;离婚者患病率明显高于未婚、有配偶及丧偶者。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7年黑龙江省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为1997年4月1日黑龙江省五类残疾流行学调查的一部分.调查员均经培训,按照国内12地区调查方法进行.复查的精确度为93.3%.本调查采用分层、等距、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省抽取5个城市,11个农村调查点,共11 461户,50 605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以≥15岁人口为调查对象,依据CCMD-2-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确定病例.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HBV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象为 1998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3月 31日之间在我院住院 ,并符合CCMD - 2 -R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 ,共 1951例 ,其中男性 12 81例 ,女性 6 70例 ,年龄 14~ 6 2岁 ;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神经症 10 0例 ,亦均符合CCMD - 2 -R诊断标准 ,以及综合医院健康体检人员 10 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性别 ,年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所有患者均在入院一周内采取血清。三组均排除肝脏疾病史。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相似文献   

4.
安徽阜阳市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安徽阜阳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探讨其危害程度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3县1市为框架,对≥15岁33332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线索调查和逐户筛选相结合。结果:共检出精神分裂症159例,现患137例,总患病率4.77‰,时点患病率4.11‰,其中发生社会危害事件87例次。结论:精神分裂症对社区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应予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残疾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国内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残疾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5.80‰,精神分裂症残疾患病率为3.99‰。其中城市5.28‰,农村2.77‰;男性4.04‰,女性5.46‰,调查还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致残率为67.86%,精神分裂症的残疾与其社会支持系统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并提出了今后精神分裂症残疾康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解盐城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率,探讨与其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 选1县1城区为框架,对≥15岁2895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线索调查和逐户筛选相结合。结果 共检出精神分裂症13例,总患病率4.84‰。时点患病率4.15‰。结论 从心理社会因素看,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支持系统,和睦的家庭,可增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国人体重标准衡量,对随机抽取的省,市,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体重超重得占48.37%,其中肥胖前期占32.61%,肥胖占15.7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超重的发生与X3(年龄),X11(既往治疗),X16(氯氮平合并维思通)因子呈正相关。与X1(级别),X2(性别),X6(病程)呈负相关。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关注患者体重增加,采取综合措施干预有利于病人身心健康及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保定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周岁的人群,共10073名,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中、低危险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Ⅳ),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调查对象进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评定采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结果9021名完成调查,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62%(95%CI=0.46%~0.78%),时点患病率为0.54%(95%CI=0.39%~0.69%)。时点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30~39岁、40~49岁、50~59岁患病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女性、分居/离婚、低收入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危险性。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受损程度:重度57.41%,中度35.19%,无或轻度7.41%。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科门诊就诊率为35.56%,住院率28.89%。结论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在女性及30~59岁中更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佤族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其特点。方法:采用按比例简单随机抽样法,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11个乡镇共18199人进行了入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①临沧市沧源县佤族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1.43‰。②男性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2.05‰,女性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0.7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结论:云南沧源县佤族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低于我国大陆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且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对 1 993年中国 7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因素与该地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关系。资料 选自 1 993年中国 7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调查人数及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见文献 [1 ]。 (1 )气候学资料 :按 7个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2 ] 中所处的位置 ,分别标入“中国年平均气温图”、“中国年日照时数图”及“中国年降水量图”。取各图中所代表颜色柱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 ,作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降水量。在 7个地区所处省 (市 )的地图中 ,用刻度尺进行等比例划分 ,…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目的动态观察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1993年在1982年调查过的7个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1982年基本相同。结果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6.55‰,时点患病率为5.31‰,与1982年比较有增高趋势(P>0.05);将经济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以下等经济水平者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高。结论1993年出现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变化,可能源于抽样误差,但不排除患者预期寿命延长因素,提示今后在制订精神卫生规划时需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危害及致残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会危害及致残情况。方法:以1984年第1次调查抽样框架为基础,采用两阶段确认病例法,逐户筛选调查,再按CCMD-2和ICD-10诊断标准进行验证,调查其社会危害及致残情况。结果:在2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社会危害事件414次,平均1.4次,为正常人群的824倍,精神分裂症现患病人至于致残率为93.6%。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危害事件和致残率均甚高,必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农村儿童少年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精神卫生10题筛选表、精神现状检查(PSE)和CCMD—2—R对149231农村人口做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发现在5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儿童少年期发病者43人,占8.4%。男女性别比为1.68∶1。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23.3%,男女性别及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痊愈39.5%,显著进步14.0%,有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陷44.2%。从未治疗16.3%,服药不足2月者18.6%。结果提示,儿童少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较少见,男性较多,随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在接受精神病专科治疗较少的情况下,患者临床状况和社会功能并非很差  相似文献   

14.
汕头市精神分裂症社区三年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前后的疗效和方法。方法 对123例精神分裂症3年社区康复的治疗、病情、社会功能、社会影响、复发等进行比较,并与79例社区自然状态下精神分裂症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3年社区康复疗效显著,3年缓解率达81.3%,复发率20.0%;对照病例则无变化或恶化,缓解率26.6%,复发率82.6%。结论:社区康复对于精神分裂症控制病情,恢复社区功能,防止复发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schizophrenia and several related psychopathological traits aggregate in families on a common genetic basis. Improved methodology of recent family, twin and adoption studies has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ich psychopathologically defined syndrom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re part of a schizophrenia spectrum, and to which degree individual spectrum conditions share the same genetic background with schizophrenia. The spectrum concept has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neuropsychologically, neurophysiologically and neuroradiologically measurable familial traits as subclinical endophenotypes of schizophrenia that may be more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an overt psychopathology. This knowledge has been useful in designing molecular genetic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studies the aim at directly identifying individual risk genes. Replicable linkage findings have emerged from genome scans that imply at least seven chromosomal regions to harbour schizophrenia susceptibility genes. They strengthen the conviction that schizophrenia is indeed a genetically complex disorder, based on a larger number of susceptibility genes with risk-increasing alleles that are common in the population and exert a limited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Although demanding increased investments into sample collection, genotyping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genetic variants will be possible and worthwhile since they may have a large effect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Received: 3 March 2000 / Accepted: 24 March 2000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