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该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设为未血栓组.分别对比两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此外,将70例血栓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血栓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均为影响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而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500例,手术前对年龄、体重指数、内科合并症、肿瘤性质、恶性肿瘤家族史和血栓栓塞疾病家族史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20%;年龄(OR=1.066)和肿瘤性质(OR=10.788)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结论 手术前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量化评估,有助于早期认识疾病的高危因素,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徐成康  梅卓贤 《新医学》2002,33(4):217-218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手术及介入化学治疗(化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及介入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本组病例发病中位年龄为50岁;②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③介入化疗后血栓发生率占介入化疗病例的2.3%;④血栓发生者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值高,中位数为343×109/L。本组20例,除1例未及时发现而死亡外,余19例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治愈。结论:年龄偏大、血小板计数偏高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介入化疗也易导致血栓发生,故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凝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量化踝泵运动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10月妇科肿瘤患者286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择2015年1~6月妇科肿瘤患者301例作为试验组,予以踝泵运动量化表进行量化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进行量化踝泵运动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收集我院14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14例患者中10例经手术取栓,4例保守治疗,其中13例患者治愈出院,1例死亡。对于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需强化预防治疗措施,并积极行手术取栓治疗,同时配合抗凝、祛聚、溶栓及扩血管药物等综合性治疗,可防治血栓发展并可促进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方法.结果:辅助诊断方法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抗凝是血栓形成后的主要治疗方法.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低右祛聚集是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淑丽 《临床医学》2011,31(1):71-72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1例妇科肿瘤术后DVT患者的原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是盆腔恶性肿瘤,老年妇女,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输血,术后应用止血药物等,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尿激酶等,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有DVT高危因素的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4例患者及时采用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方法加之得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 24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抗凝、溶栓、祛聚降黏治疗及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肺栓塞发生.结论 在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预防的效果,应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多渠道寻找证据,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妇科的临床经验和实际,制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对3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及时治疗后好转外,其余患者术后1个月均无血栓形成表现.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其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收治的30例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放疗、手术等因素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手术、高血脂、糖尿病及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均是导致妇科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尽早预防、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提高其预防、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措施。结果:归纳出针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肺栓塞的预防护理措施。结论: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护理可减少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国兴  林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9058-905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12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9例1个疗程后治愈,3例2个疗程治愈,无一例出现肺栓塞。结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DVT的重要因素(妇科恶性肿瘤、肥胖、糖尿病、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血黏度增高等),提高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前术后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22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均在1周-2周内消失.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无大出血及肺栓塞发生,治疗后均顺利出院.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519-3520
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行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分阶段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给予进行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达标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及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阶段性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防治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结果为依据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显示,45例中有15例急性深静脉血栓,9例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慢性深静脉血栓;左下肢27例,右下肢18例,与介入手术后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100.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准确诊断血栓部位、大小、性质等,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傅坤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2041-2042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本院妇科诊断为妇科肿瘤并行剖腹手术的患者326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160)和干预组(n=166)。对照组采用传统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针对性健康教育、体位护理和肢体活动等。比较两组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0d内,干预组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同期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6/400),左侧4例,右侧2例。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均为截石体位手术,平均发生于术后第10 d;1例2年后发生;表现为下肢肿胀6例,均得到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早期用祛聚、抗凝和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术后80名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驱动下肢循环。结果:试验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χ2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妇科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的下肢用充气压力泵作间歇循环驱动,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结合X线静脉造影、D-二聚体(D-dimer)、小腿周径测量对177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下肢DVT的形成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DVT 34例,包括术前小腿肌间静脉陈旧性血栓2例,术后新鲜DVT 32例;32例新鲜DVT患者中,2例在1个月后、1例4个月后出现症状性股腘静脉血栓,阳性患者中经CT肺动脉造影(CTPA)及临床血气检验诊断为非大面积肺栓塞1例.22例DVT阳性患者与120例阴性患者于超声检查同期检测了D-dimer值,两组患者术前D-dime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42),术后1~3 d复查D-dimer前者高于后者(P=0.03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DV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明确发生部位、分布、延伸和大小变化,协助临床早发现、早干预下肢DVT并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妇科手术患者148例,随机分为2组,各7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析观察组不同Autar分级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utar各分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Autar量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