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校一起甲肝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永坤 《医学信息》2006,19(3):516-516
目的了解正阳县采学校2004年10至12月甲肝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流行因素,为今后的甲肝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个案调查核实疫情的调查方法。结果共发病39例,罹患率6.25%。疫情波及该校6个年级的6个班级,主要集中在4~15岁儿童,11和12月为发病高峰。结论儿童日常密切接触,疫情迟报和儿童对甲肝的免疫力低下为此次爆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方法开展此次疫情调查,比较病例与对照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采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抗原。结果共报告46例诺如临床诊断病例。病例分布在该片区的3个单位,平均罹患率为12.64%。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只有A单位中饭前用自来水洗碗(0R=7.14.95%CI:1.83-27.88)、接触病人(OR=7.64,95%CI:1.33~43.76)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份患者肛拭子样本中,有15份分离到诺如病毒。结论此宗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爆发可能是由于水污染和接触病人导致传播的。采取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整改清洁饮用水管道等措施后疫情中止。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水痘爆发疫情的原因和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方法病例定义为2007年2月28日以来,学校内教师和学生中出现典型的水痘样皮疹(疱疹≥3d),伴或无发热症状体征。通过现场调查、问表等方法,描述本次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罹患率为6.8%,其中男6.7%,女7.0%。流行病曲线上发病最高点在4月30日到5月3日。三年级的罹患率为20.1%,一年级的罹患率为16.2%。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中午两小时午休时间(RR=4.9,95%CI=3.4—7.1)和乘坐校巴时(RR=3.2.95%CI=2.3—4.5)的密切接触。对27个班级的940名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只在学校午休而不乘校巴的(RR=5.4,95%CI=3.5—8.3);在校午休同时也乘校巴(RR=2.8,95%CI=I.9-4.2)。对午休的57个宿舍进行人群聚集性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此次水痘爆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学生中午两小时午休期间在宿舍聚集和乘坐校巴时的密切接触有关。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对病例的隔离及学校和校巴的消毒。  相似文献   

4.
一起校园风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贾曦  马淑英 《医学信息》2005,18(9):1085-1085
2004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4团小学发生一起风疹流行,共发病41例,罹患率达8.99%,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重庆市潼南县一所小学的麻疹爆发疫情,进行爆发流行病学和疾病传播模式描述,研究爆发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所有疑似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血、咽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隔离治疗病例和采取应急接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爆发流行病学描述。结果此次爆发中该小学共28名学生罹患麻疹,罹患率为1.7%,病例分布于新校区10个班级,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幼儿园大三班发病数最多,罹患率10.26%。所有病例均住院隔离治疗,无重症和死亡病例。16名病例无麻疹类疫苗免疫史,首个病例发病后未及时诊断和隔离,导致疫情在学校内蔓延。该小学完成校区全部应急接种,实种2734人,接种率97.79%。塘坝镇与相邻乡镇目标儿童摸底共计12005人,实种11867人,接种率98.85%,无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结论降低麻疹发病率和防止学校等集体单位麻疹爆发疫情需保证儿童高质量2剂次含麻疹类疫苗接种率和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同时应加强疫情预警和提高对爆发疫情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6.
1983年2月湖北省随洲市淅河镇1大队,因集体进食感染旋毛虫病的猪肉而引起旋毛虫病爆发流行。进食者105人,发病82例,罹患率78.09%,平均潜伏期为20d。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胀、关节酸痛、四肢肌痛、乏力、眼睑水肿。采集40名发病者的血清进行IHA和环蚴试验,阳性率为100%。来自同一家庭30名正常人血清仅2名阳性,阳性率6.67%。用阿苯达唑治疗两个疗程,患者全部痊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云区2010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以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69d,从8月22日至10月29日。共发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42.1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发病较高。1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方圆500m范围内,实验室确诊12例,检测结果显示,单份IgM阳性的6例,单份IgG抗体阳性的1例,IgM/IgG抗体双阳的有12例。9-10月以来BI持续超5,最高达到41,BI平均数为13.8。结论本次登革热爆发疫情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大、连续散发的新特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特点和流行原因,探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开平市月山镇一起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镇水井片11月25日至12月5日共发生感染性腹泻238例,罹患率4.18%;患者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青壮年居多;患者大多呈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病情较轻;对搜索到的575户2347人进行发病聚集性分析,发现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不同村委会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病人粪便标本经检测诺如病毒阳性。疫情经加强饮用水消毒、病人隔离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后得到控制。结论本起暴发疫情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供水系统受到一过性污染是引起水源性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小学流感爆发的流行特征,分析所采取防制措施的效果,为控制爆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小学流感爆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血凝抑制试验对分离到的病毒标本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全校967人,有63人发病,罹患率为6.51%。采集9份现症病人漱口液中有4份分离出流感病毒,进一步型别鉴定为B型流感病毒。结论该事件是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爆发疫情,感染来源为社区获得;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病人,是控制流感爆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流行特征,为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梅州市共报告4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共发病38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发病时间均在冬春季,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样病毒抗原。结论学校是诺瓦克样病毒爆发疫情的高发场所,预防诺瓦克样病毒疫情的关键是搞好学校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效率,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2006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该家族15名家庭成员先后共有6人发病,罹患率40.0%,其中6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3例,病毒分离阳性3例,荧光PCR检测阳性者1例,基因序列测序和病毒分离结果最终确定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调查.虽然该家族部分患者登革热抗体为阴性,但病例发病均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因此可以确定该家族发生了登革热聚集性暴发,荔湾区龙津中路龙兴里最有可能是共同感染地.感染来源不明,感染时间为家庭聚会日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nalyse the trend in prevalence of culture-positive typhoid fever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nd to determin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rofile of Salmonella Typhi and Salmonella Paratyphi A isolated from patients of enteric fever presenting to our hospital. Methods: All the culture-positive enteric fever cases during 2005–2016 presenting to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was done against chloramphenicol, amoxicillin, co-trimoxazole, ciprofloxacin, ofloxacin, levofloxacin, pefloxacin, ceftriaxone and azithromycin as per corresponding CLSI guidelines for each year. We also analysed the proportion of culture positivity during 1993–2016 in light of the antibiotic consumption data from published literature. Results: A total of 1066 strains-S. Typhi (772) and S. Paratyphi A (294) were isolated from the blood cultures during the study. A maximum number of cases were found in July–Septembe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for chloramphenicol, amoxicillin and co-trimoxazole was found to be 87.9%, 75.5%, 87.3% for S. Typhi and 94.2%, 90.1% and 94.2% for S. Paratyphi A, respectively. Ciprofloxacin, ofloxacin and levofloxacin susceptibility were 71.3%, 70.8% and 70.9% for S. Typhi and 58.1%, 57.4% and 57.1% for S. Paratyphi A, respectively. Azithromycin susceptibility was 98.9% in S. Typhi. Although susceptibility to ceftriaxone and cefixime was 100% in our isolates, there is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ceftriaxon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50 and MIC90 values over the time. The proportion of blood culture-positive cases during 1993–2016 ranged from a minimum of 0.0006 in 2014 to a maximum of 0.0087 in 1999.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the most common etiological agent of enteric fever is S. Typhi causing the majority of cases from July to October in our region. MIC to ceftriaxone in typhoidal salmonellae is creeping towards resistance and more data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azithromycin susceptibil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核实疫情,确定J学校水痘暴发的存在并描述疫情三间分布特征和流行强度,探讨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描述其三间分布后,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形成假设,再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验证假设。结果 2009年3月1日至4月28日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共45例。首例病例于4月2日发病,全校分别于4月8日、16日、21~27日出现3个发病高峰。二(4)班和二(5)班罹患率最高,分别为33.3%和27.1%。45例病例均为学生,男生罹患率为7.2%,女生罹患率为4.8%。7~10岁组38人,占84.44%。在全校学生中乘坐校车者发生水痘的危险是不乘坐校车者的2.3倍(RR=2.36,95%CI=1.29~4.32)。按不同年级进行的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表明:乘车与不乘车2个队列之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根据病例临床表现、三间分布特征,确定J学校存在水痘暴发;年级不是混杂因素,乘坐校车会增加水痘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某社区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首例发病8月21日,末例9月3日,流行时间14d,共发病74例,罹患率为3、47%,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出现第二代病例。实验室检测74例患者中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73例,布雷图指数在采取大规模的综合控制措施前最高达93.4,在采取控制措施后,蚊媒密度达到要求。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起疫情是登革热暴发流行。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迅速杀灭成蚊、清除积水和隔离治疗病人等综合措施后,该社区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造成传染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做好该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电话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形成假设,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照选取同班同年龄组同性别的儿童,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询问儿童的日常卫生习惯。结果该幼儿园从2010年3月16日至3月23日共发生9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罹患病率为7.95%。以小班病例为主,3~4岁组比例高(8/12)。3份粪便检测出病原体CoxA16。有吸吮手指、吸吮玩具、饭前不洗手、便后不洗手、挖鼻孔、揉眼睛等任一不良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12,95%CI=1.3~114)。结论幼儿不良卫生习惯是该幼儿园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建议该园加强儿童不良卫生习惯的纠正,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达到控制传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起甲肝的暴发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经过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在SPSS13.0软件上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21名甲肝患者,其中19例有饮用生水史,2例未有饮用生水史(P〈0.001)。结论饮用水污染是本次甲肝暴发的原因,应该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检测,防止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流行特征,为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梅州市共报告4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共发病38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发病时间均在冬春季。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样病毒抗原。结论学校是诺瓦克样病毒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预防控制诺瓦克样病毒疫情的关键是搞好学校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