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良完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总体生存率已可达90%,长期无病生存率达80%。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异常有无必要输冷沉淀。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152次L-Asp治疗,将用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活性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45~240 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4~6 U冷沉淀),分析应用L-Asp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结果干预组给予4~6 U冷沉淀,次日复查凝血功能,93%的人正常,7%的人7 d后正常;对照组不干预观察7 d多数人正常,两组均无出血倾向。结论对L-Asp治疗后APTT在45~240 s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暂无必要输冷沉淀。  相似文献   

5.
卢莉敏 《海南医学》2003,14(12):87-88
目的 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副作用反应。方法 治疗前后观察体温变化,皮疹情况。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钙以及血、尿淀粉酶等改变。结果 ALL副作用以发热多,其次是过敏反应、呕吐、腹痛,但症状多较轻,未见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高糖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结论 L—Asp作为治疗ALL的主要药物,应用时只要注意饮食合理,极少出现危及生命的胰腺炎。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儿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其中80%以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用的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治疗儿童ALL的基本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它显著提高了患儿的无病生存率;并可降低髓外白血病的发生率。但L—ASP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有的比较严重,直接关系到化疗能否继续进行和成功,甚至威胁到患儿生命。因此,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认识L—ASP的毒副作用,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儿童ALL的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2004年10月-2006年9月使用L—ASP联合化疗30例ALL患儿,现就治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较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ALL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L-ASP的副作用不少,一般较为大家熟悉的有超敏反应、胃肠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稍重的有L-ASP相关性脑病,而严重及致命的是胰腺的副作用所致的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文就本科4例ALL病人因使用L-ASP引起的糖尿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所致的出凝血改变、相关原因及对策。方法前瞻性收集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应用L-asp的ALL患儿51例,1)分析应用L-asp前、中、后出凝血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抗凝血酶(AT)变化,并比较不同化疗强度(高、标危方案)和不同化疗阶段(第1、2、3次应用)出凝血指标变化;2)分析出凝血变化与血小板、D-二聚体和肝损害的相关性;3)探讨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的意义。结果51例患儿中,1)应用L-asp中、后期,Fib和AT值显著降低,但不同化疗强度和不同化疗阶段对L-asp中、后出凝血指标变化无明显影响。2)应用L-asp中、后期,血小板、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肝脂肪变性与应用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3)进行预防性补充输注的病人无血栓、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Fib和AT显著下降;其改变与化疗强度、化疗阶段、凝血因子消耗及肝功能损伤无明显相关;预防性补充输注可能会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1996-01/2004-12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主强化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患儿34 (男20,女14) 例,年龄2.5~5岁. 诱导首选VDLP方案 [强的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DNR),L-Asp]. 早期强化、维持强化阶段的大强化方案也首选VDL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培门冬酶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化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较好疗效,但培门冬酶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需在临床应用时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作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联合化疗方案中的最基本药物之一,在对维持患儿长期处于带病生存状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在儿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就近些年L-ASP在国内外儿童临床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一种分解门冬酰胺的酶,具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重要药物,尤其对ALL患儿长期缓解,防止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L-ASP是蛋白制剂,易发生过敏反应,影响患儿疗效及预后。我院自2001年2月~2005年12月采用L-ASP脱敏注射法治疗儿童ALL、NHL 12例,以达到减轻或避免L-ASP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而使L-ASP更广泛地应用到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中,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1岁1例,2~10岁9例,>10岁2例。经骨髓象、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抗凝治疗。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使用长春新碱+柔红毒素+波尼松诱导治疗,治疗后予VDLP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左旋门冬酰胺酶8000 U/m2,静脉注射,隔日注射1次。治疗3个月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7天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40例、病情稳定26例、病情进展12例,总有效率达62%(62/100)。100例患者治疗期间,10例发生过敏、白细胞计数下降9例、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治疗后第1天,100例患者的PT、APTT、TT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但患者的FI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后1周,所有患者的PT、APTT、TT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FIB水平虽然较治疗后第1天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易产生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因此,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临床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应动态监测患者的的凝血功能,才能积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应停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60例患儿行L-ASP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3例,其中急性胰腺炎(AP)5例,高血糖,糖尿病2例,过敏反应2例,低蛋白血白病1例,颈内静脉栓塞症1例,L-ASP相关性脑病2例。结论:L-ASP的不良反应有急性胰腺炎,高血糖,糖尿病,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6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儿分别于使用L-ASP前后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 L-ASP治疗8 d后,所有病儿均出现血浆PT及APTT延长,Fg及 AT活性降低、D-二聚体升高,与L-ASP治疗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67~20.44,P<0.05、0.01).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L-ASP可引起ALL病儿的凝血异常,对其可能引发出血、血栓形成进行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方法对10例ALL病人18疗程L—asp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肝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18例次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2倍正常值),均为HbsAg阳性者。结论虽然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比例高,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后并无明显的临床出血表现,提示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象变化与及时对症治疗,可使ALL患者坚持接受L-asp化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凝血四项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我们对64例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急淋患儿治疗前1d、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d检测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患儿在使用L-Asp过程中出现凝血四项的异常,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结论 L-Asp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适当补充纤维蛋白原,不影响L—Asp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中凝学象的变化。方法27例ALL患儿,以Clauss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结果27例ALL患儿共51人次在使用L-ASP中,凝血检查结果均出现异常。Fbg为敏感的指标,其中使用剂量为2万u/m~2时患儿60.3%(31/51例)出现Fbg下降,而使用剂量为4万u/m~2时患儿86.3%(44/51例)出现Fbg明显下降。结论ALL患儿在使用L-ASP治疗中容易出现Fbg下降,下降程度与剂量相关,PT与aPTT不受其影响。检测凝血象对掌握病情,药物使用安全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占儿童期肿瘤性疾病的首位.近年来随着蒽环类药物及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应用,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使儿童ALL的完全缓解率达到95%以上,长期无病生存率达到75%以上[1,2].左旋门冬酰胺酶是一种酶抑制剂,是ALL化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的长期生存率.但由于L-ASP特殊的药理作用,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008年7~12月,我们收治ALL患儿30例,对出现副作用进行观察和总结,以提高应用L-ASP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