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索黏液性脂肪肉瘤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右侧精索较大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检查未发现局部及远处转移后,经腹股沟切口,在内环口处切断精索并将带包膜的肿瘤连同睾丸和附睾一起切除。未行放疗或化疗。结果:切除一18.0 cm ×10.0 cm ×7.5 cm肿块,精索2 cm,睾丸3 cm×3 cm×2 cm,随访15个月,肿瘤未复发。结论:精索黏液性脂肪肉瘤罕见,多高分化的恶性肿瘤。很少发生转移。高位结扎精索并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则预后良好。复发也是局部的,可行再切除加局部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2019年5月于外院行左乳肿块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示符合低度恶性纤维性肿瘤。2020年9月无意中于原手术刀口下方触及肿块,并逐渐增大。2021年9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复查乳腺彩超示左乳原手术刀口下方探及3.2×1.6cm实性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并对比乳腺黏液癌(M BC)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特点与超声表现,明确黏液癌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提高其超声诊断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枚MBC结节及184枚IDC结节,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依据乳腺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BI-RADS)记录超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MBC与IDC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超声特征方面,MBC与IDC在病灶位置、形状、边缘、内部结构、回声、后方回声、钙化、亮环征、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病灶回声、钙化、后方回声对二者的鉴别最为重要。39.1%MBC和12.5%IDC的超声BI-RADS分类为4a类以下,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C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应充分了解其超声特征,避免误诊和漏诊。混合回声且后方回声增强是MBC特征性表现,各年龄段患者符合该超声表现时,均应警惕MBC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总结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侧阴囊内有-9.0cm×9.4cm×6.7cm肿块,B超检查示左侧阴囊内存在一非均质实性包块;MRI显示左侧阴囊内有实质性肿瘤,未见肿大淋巴结。血清肿瘤标志物13-HCG、CEA、PSA和AFP检查均无异常。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行左侧阴囊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为多形性混合型脂肪肉瘤。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精索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生殖系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治疗以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为主要方式,辅助放疗、化疗疗效不确切;预后与肿瘤组织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部复发很常见,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9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阵发性疼痛在我院就诊。超声检查:右肾窦内可见范围约8.0cm×7.3cm实性低回声,向肾门部延伸,其内可见彩色血流。CT示右肾盂内可见不规则团块影,最大直径8cm,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检查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被覆的肿瘤血管样腔隙构成,特征为形成相吻合的血管通路;免疫组化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诊断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术后化疗3次,随访7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结论: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典型CT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手术联合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盂癌肉瘤的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肾盂癌肉瘤患者1例,患者女性,73岁,因右侧腰腹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肉眼血尿1天入院。既往史:12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1年前因乳腺增生行右侧乳腺切除术,10年前行子宫肿瘤切除术。查体:无专科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泌尿系彩超见:右肾下部实质内可见一实质性低回声,大小为5.7cm×5.6cm,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肾脏CT三期增强:右肾体积略大,形态尚规整,右肾肾盂内见片状高密度影,大小约2.4cm×2.5cm,CT值约57HU,增强扫描略强化,右肾实质内见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右侧肾盂扩张,右侧肾前筋膜、肾周筋膜略增厚。所示层面右侧输尿管上段略扩张,管腔密度增高,CT值约48HU,增强扫描略强化。腹主动脉与右肾静脉间见多个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0.4~1.0cm,增强扫描强化。逆行泌尿系造影提示:对比剂至L3~4水平截断,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未见显示。尿脱落细胞学:1次找到可疑癌细胞。术前临床诊断:右肾盂癌(Ts期)。结果: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开放输尿管切除术。术中见:肾脏上极腹侧面的肾实质上可见一长约6cm×5cm灰白色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界限不清。病理回报:右肾盂癌肉瘤。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肾盂癌肉瘤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病理诊断需与肉瘤样癌鉴别。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手术切除是延长患者生存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目前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诊断上容易和其他类型乳房肿瘤混淆,本文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预后,以加强对乳腺分泌型癌的认识。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55岁女性乳腺分泌型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对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术后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乳房无痛性肿块半年余,B超提示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呈角状突起;钼靶提示结节影。术前穿刺病理提示乳腺肿瘤上皮呈实性、微囊型、管状排列,细胞内及细胞外可见分泌物、略嗜酸性,巢团状肿瘤细胞内可见纤细血管轴心结构,细胞轻度异型,偶见分裂象,间质纤维增生,局灶淋巴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P63部分(+)、SMA(-)、ER部分(+)、Cerb-2(1+)、GCDFP-15部分(+)、S-100(+)、Ki-67 5%~10%(+)、黏液染色(+),据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倾向于乳腺分泌型癌。患者要求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所见肿块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尚可,与皮肤和胸肌无粘连。显微镜下肿瘤呈微囊状、管状排列,内含有伊红色分泌物,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最高处达1个/10HPF;免疫组化:ER (+) 约5%~10%,局灶弱(+)、PR(-)、HER-2(-)、 Ki-67(+)2%~5%、P53局灶弱(+)、E-Cadherin(+)、CD117(-) 、S-100(+) 特染:PAS(+)、PAS消化(+)、AB(-),术后予EC方案化疗4次,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口服治疗,随访至2019年3月患者预后好,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比较少见,大多数乳腺分泌癌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虽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为乳腺良性肿瘤,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最终确诊依靠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其病理形态学主要特点表现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细胞质和细胞外出现大量分泌物,对PAS染色出现阳性反应,本病为预后较好的乳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infiltrative ductal/lobular mixed carcinoma,IDC-L)与浸润性小叶癌(infiltrative lobular carcinoma,ILC)及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理特征及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病因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提高对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以“肝脏”、“肝脏肿瘤”、“肝脏占位”“鳞状细胞癌”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在1990—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结合我院自2008—2010年诊治的2例患者,系统回顾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治情况、手术方式,进行随访,并复习病理切片。 结果:23例具有详细临床资料的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中,21例行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其中肝部分切除术10例,肝脏移植术2例,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1例,肝脏脓肿引流术3例,腔镜探查活检术1例,肝部分切除+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肝门部胆肠吻合术1例,剖腹探查活检术2例;生存超过6个月的5例,其余均在6个月内死亡。 结论:应提高对PSCCL的认识,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该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和巨纤维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5~2002年期间外科收治的9例乳腺叶状囊肉瘤和8例乳腺巨纤维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乳腺叶状囊肉瘤中行单纯乳房切除术4例,保留乳头皮下乳房切除术1例,保留乳头和部分压缩腺体 肿块切除术1例,改良根治术3例;术后恢复良好,仅1例复发。8例乳腺巨纤维腺瘤中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保留乳头皮下乳房切除术1例,保留乳头和部分压缩腺体 肿块切除术2例,单纯乳腺肿块切除术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例复发。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和巨纤维腺瘤临床上均表现为无痛性包块,除乳腺叶状囊肉瘤发病年龄较大、肿块范围大及易恶变外,二者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相鉴别;均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患者年龄、肿块大小以及病理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索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精索脂肪肉瘤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诊治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行左侧精索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精索脂肪肉瘤。随访5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精索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推荐的治疗方法为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及局部肿瘤广泛性切除术;对于中、高级分化的肿瘤可以辅助放疗。化疗效果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gankyr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记的方法 检测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癌与癌旁组织中gankyrin的表达水平;采用经典的分子克隆技术构建gankyrin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报告基因技术检测p53活性的变化;利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53、p21和Bax的蛋白水平。结果 gankyrin在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MCF-7细胞中,过表达的gankyrin明显抑制了p53的转录活性,使p53、p21和Bax的蛋白水平最著降低。结论 gankyrin对p53的负调控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膀胱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水平。方法报告1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伴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CTU提示膀胱占位,膀胱镜下见巨大膀胱内肿物,活检病理提示癌肉瘤可能性大。结果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癌肉瘤,显微镜下主要由高分化移行细胞癌和肉瘤成分组成,辅以GC方案化疗。结论诊断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膀胱癌肉瘤具有高度恶性和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治疗主要是以行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报告3例肾脂肪肉瘤,均采用手术切除,1例未行放,化疗仅存活3个月;2例术后行放,化疗一个疗程,但仍于14个月和2次手术后9个月死于全身转移和肠瘘。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病理及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认为此病以疼痛、体重下降、低热、白细胞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CT检查在术前是能够明确诊断的;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肉瘤样癌和癌肉瘤的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 泌尿系统肉瘤样癌和癌肉瘤8例.其中膀胱肉瘤样癌4例,男3例,女1例,年龄58、63、78、79岁,均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肿瘤直径平均4.5(1.5~6.7)cm,为不规则、广基的浸润性肿物.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TURBt 1例,膀胱癌根治术1例.肾肉瘤样癌1例,男,64岁,因肉眼血尿就诊,伴同侧肾上腺和胰腺转移,行肾癌根治术和胰腺体尾切除术.转移性右肾上腺肉瘤样癌1例,男,47岁,原发灶为左肺肉瘤样癌,行左肺下叶和右肾上腺切除术.肾盂癌肉瘤1例,女,64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行左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膀胱癌肉瘤1例,男,77岁,无痛性肉眼血尿,肿瘤直径2.5~3.0 cm,行TURBt术.8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96个月.结果 膀胱肉瘤样癌4例中:1例G_3、T_(2a)者行TURBt,术后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随访96个月无瘤生存;1例63岁女性先行TURBt,术后病理为肉瘤样癌、T_1伴有原位癌(T_m),1个月后行膀胱癌根治切除术.随访36个月无瘤生存;1例T3a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随访36个月无瘤生存;1例T4a者行姑息性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2个月死于肿瘤多脏器转移.肾肉瘤样癌患者术后2个月开始化疗(盐酸吉西他滨加卡铂),又出现肝、肺转移,术后5个月死亡.转移性右肾上腺肉瘤样癌患者术后在外院行3个疗程化疗(顺铂加依托泊苷),5个月后出现左肾上腺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肾盂癌肉瘤患者的肿瘤以软骨肉瘤为主,伴少许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随访60个月无瘤生存.膀胱癌肉瘤患者肿瘤病理分期为T2a,主要是平滑肌肉瘤,伴有鳞状细胞痛和腺癌,术后予以全身化疗(盐酸吉西他滨加卡铂),随访12个月死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感染.结论 泌尿系统肉瘤样癌和癌肉瘤少见,多见于老年男性,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差.肿瘤的病理分期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早期诊断和积极的综合治疗可望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5种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最终手术确诊为乳腺IDC的患者,术前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回顾性分析不同分子亚型IDC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在IDC的5种分子亚型之间,年龄、病史、导管异常、纵横比、后方回声、病灶多发性、钙化、超声误诊及病灶长径、厚径、横径和体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及超声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超声征象对不同分子亚型ID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表现,加深对IDP的MRI特征的认识,并探讨其与直径小于2 cm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8例乳腺结节肿块型IDP和34例直径小于2 cm的IDC的MRI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是否有毛刺征、病灶周围有无扩张导管、病灶的最大径是否沿乳腺导管方向走行、病灶是否距乳头4 cm以内、平扫T2WI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以及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方式演变特征。结果 2组比较,肿瘤直径(P<0.001)、形态(P<0.001)、边缘(P<0.001)、病灶周围有无扩...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