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儿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糖酶位于小肠粘膜上皮刷状缘的顶端,主要作用为将进入小肠的乳糖山双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单糖而迅速在小肠内吸收转运,如乳糖酶缺乏(Lactasedeficiency,LD)时,乳糖的消化吸收遂发生障碍,可导致腹泻、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及肠鸣等症状,作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时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状况及其与腹泻的关系;评价大便pH 值、尿半乳糖测定对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2 年10 月至2015 年6 月70 例发生非感染性腹泻的住院新生儿为腹泻组,同期选取162 例无腹泻的住院新生儿为无腹泻组.采用试纸法测定两组大便pH 值;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尿半乳糖,以尿半乳糖阳性诊断为乳糖酶缺乏,有乳糖酶缺乏的腹泻诊断为乳糖不耐受.根据尿半乳糖检测结果,将69 例行尿半乳糖测定的腹泻组患儿分为乳糖不耐受组(n=45)和乳糖耐受组(n=24),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后的情况.腹泻患儿出院后3 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腹泻组与非腹泻组新生儿大便pH 值及尿半乳糖阳性率(65% vs 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和耐受组腹泻患儿大便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患儿大便恢复时间比耐受组患儿长(P结论 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易发生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大便pH 值测定对判断腹泻患儿乳糖不耐受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儿童乳糖不耐受症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导致儿童进食乳糖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可通过病史资料和去乳糖饮食初步诊断,实验室常用氢气呼气试验、大便还原糖测定和尿半乳糖检测确诊.主要治疗采用去乳糖饮食疗法辅以益生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同时纠正原发病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婴儿乳糖不耐受症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婴儿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 ,不能完成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病 ,远东人群中发生率高。  婴儿饮食以母乳或牛乳为主 ,这两种乳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 ,小肠粘膜表面绒毛的顶端是分泌乳糖酶的地方 ,如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部分乳糖经大便排出体外 ,使粪中还原糖增加 ,部分留在结肠内的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1] 。乳酸刺激肠壁 ,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CO2 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强肠蠕动 ,使婴儿表现不安 ,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而出现肠绞痛…  相似文献   

5.
乳糖酶缺乏(LD)在年长儿和婴幼儿中都很常见,其原因前者与遗传有关,后者则多为继发性。乳糖吸收不良(LM)指的是只有LD的实验室指征,乳糖不耐受(LI)则是同时合并有LD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尿半乳糖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及乳糖不耐受者的病情变化.方法 收集4~20个月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阳性的腹泻患儿30例.按要求留取尿标本检测,采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尿半乳糖,同时记录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7 d追踪腹泻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约56.67%(17/30例)尿半乳糖试验阳性.尿半乳糖试验阳性患儿腹泻病程较尿半乳糖试验阴性患儿略延长,但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尿半乳糖测定可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酶缺乏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糖吸收不良(LM)和乳糖不耐症(LI)是由乳糖酶缺乏(LD)所引起的。获得性 LD 与遗传有关;继发性 LD 与小肠粘膜损伤有关。虽然诊断 LD 最准确的方法是直接空肠粘膜活检法,然而乙醇乳糖耐量试验(LTTE)和乳糖呼气氢试验(LBHT)法也为较可靠的间接诊断法。对 LD 的治疗以减少和禁止含乳糖食品或使用乳糖替代品等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肠道乳糖酶缺乏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大多数人群中存在乳糖酶缺乏,其缺乏与种族和遗传有关。乳糖酶缺乏临床可无症状或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有症状的患者,摄入中等量的乳糖后,测不到乳糖吸收障碍的证据。诊断通常应用呼气氢试验。治疗方法是避免摄入过多的牛奶,使用乳糖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肠道乳糖酶缺乏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上大多数人群中存在乳糖酶缺乏,其缺乏与种族和遗传有关。乳糖酶缺乏临床可无症状或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有症状的患者,摄入中等量的乳糖后,测不到乳糖吸收障碍的语气诊断通常应用呼气氢试验。治疗方法是避免摄入过多的牛奶,使用乳糖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乳糖不耐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糖不耐受症近十年来已受临床医师重视,由于患儿缺乏乳糖酶以致对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不能完全分解。乳糖在肠腔被正常肠道菌群分解成乳酸,可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乳酸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大便次数增加~[1],腹部不适而不安,乳糖酶缺乏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易于疏漏。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继发性为多,继发于感染性腹泻后。当肠道感染时肠粘膜受损,产生和分泌乳糖酶的绒毛膜外层受损最重,以致该酶产量减少,引起腹泻。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发病率据记载欧美人很低,但亚洲人群中并不低。发病年龄都很早,发病前多无感染性腹泻史,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