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静脉输液都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 ,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 ,但临床上还时常有散在性输液反应。我们对两年来发生的 2 0例输液反应进行追踪检查 ,通过检验、分析 ,结果证明输液反应除了热原、微粒引起者以外 ,药物相互作用也可以引起输液反应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例中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8~ 6 8岁。上感 4例 ,肝炎 3例 ,肺炎 8例 ,上消化道出血 2例 ,脑栓塞 3例。1 2 材料1 2 1 鲎试剂 规格 0 1ml/支 ,灵敏度 0 5EU/支 ,批号 :990 331;内毒素Ⅰ作标准品效价 ,1EU/支 ,批号 :98112 4 ;…  相似文献   

2.
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输液反应为临床引起的各种非治疗效应,在治疗中时有发生。结合相关报道,笔者对引起输 液反应的因素及对策作以下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我院发生的输液反应共158例,其中,男78例,女80 例;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2岁。1.2 方法 从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输液器材的质量、 患者及气侯 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2 结果见表1,2。表1 158例输液反应用药情况输液中加入的药物种类例数占总例次比例/%只加一种药物2012.7二联用药2616.5三联用药7044.3>四联用药4226.6加入抗生素粉针或中草药制剂9862.0表2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分析引起输液…  相似文献   

3.
高丽芹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1):1045-1046
静脉输液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由输液引起的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较常见。因此 ,针对输液反应的因素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是非常重要的。1 输液反应的因素1 1 热原叠加 热原反应是一个累积量的反应[1] 。输液过程中的药品制剂 ,特别是大量联合用药 ,输液器具及输液操作都可带入不同程度的热原 ,当进入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耐受量时 ,便发生热原反应。1 2 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体内的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微粒污染的来源 :1 2 1 药物制剂 注射剂及输液剂的原料由于生产工艺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适合临床使用而又更能预防微粒引起输液反应的方法.方法实验组应用核孔膜输液器4 09 0例,对照组应用纤维膜输液器4490例,观察临床输液过程,统计输液反应发生情况,将资料进行X 2检验.结果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核孔膜4090例,发生输液反应2例,占0.049%,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纤维膜的4490例,发生输液反应14例,占0.31 2%,两组比较X2=7.9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使用核孔过滤膜精密过滤器输液器优于纤维膜过滤器输液器;建议输液用的液体最好选用由统一大型工业化生产厂家提供的专业静脉输液用液体,减少液体的院前污染;建议输液液体中加药的程序最好在环境洁净的中心药房,由药师负责,充分发挥药师对药物配伍禁忌、合理用药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制度对汕头市中心医院的输液反应39例进行监测分析.方法:采取医师呈报及药师下临床收集资料,对发生反应的输液器具进行热原检查及质量检查,并对同批号主要输液药品及输液器具进行热原复查.结果:所有输液反应的同批号药品及器具热原检查均阴性.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如下:①玻璃瓶、PVC袋破裂引起污染14例.②护士操作污染,引起季节性反应10例.③病人体质差,输液速度过快引起的9例.④多种药物配用,引起内毒素叠加作用4例.⑤药物不良配伍引起反应2例.另外,本组病例未发现文献报道的输液药品质量及一次性输液器受污染引起输液反应问题.结论:输液反应涉及医师、药师、护士、病人4方面的问题,发生原因复杂,应进行监测分析,尽量减少其发生,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求适合临床使用而又更能预防微粒引起输液反应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应用核孔膜输液器4090例,对照组应用纤维膜输液器4490例,观察临床输液过程,统计输液反应发生情况,将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 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核孔膜4090例,发生输液反应2例,占0.049%,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纤维膜的4490例,发生输液反应14例,占0.312%,两组比较X~2=7.9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使用核孔过滤膜精密过滤器输液器优于纤维膜过滤器输液器;建议输液用的液体最好选用由统一大型工业化生产厂家提供的专业静脉输液用液体,减少液体的院前污染;建议输液液体中加药的程序最好在环境洁净的中心药房,由药师负责,充分发挥药师对药物配伍禁忌、合理用药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是抢救病人及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现就静脉输液操作中常引起的发热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谈一点体会。   1 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1 1 输入不合格的药液 ,如 :药液污染、药物贮存不当发霉长菌、放置时间过久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1 2 输液器具污染和使用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1 2 1 配药加药中的污染1 2 2 打开瓶盖与药物稀释及安瓿切割消毒不当造成的污染。1 2 3 配药时针头插入瓶塞后橡皮塞表面进针空隙增大进灰尘杂质的污染。1 2 4 加药注射器放置的时间长或用大注射器稀释药液污染率高。1 2 5 静脉穿…  相似文献   

8.
655例临床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输液反应的规律及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655例临床输液反应,考察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配伍用药等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结果:输液内毒素超标为1.05%(7/665),输液瓶松盖、漏液或出现裂纹5.28%(14/265),输液残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反应率为15.55%(79/508),输液残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不合格率为45.17%(173/383),输液反应病人三联以上用药为55.21%(270/489),输液器具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反应率6.73%(36/535)。结论:加强输液疗法操作化操作,减少联合用药种数是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联合用药致地高辛中毒的临床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联合用药致地高辛中毒的临床常见情况及原因。方法 :使用美国雅培公司的TDx 监测地高辛浓度 ,并从其联合用药的情况分析浓度过高的原因。结果 :由于联合用药而造成的中毒反应有 5 8例 ,平均中毒浓度为 2 .5 2ng·ml-1,占中毒情况的 40 .8%。结论 :许多药物可使地高辛的浓度增高或降低 ,影响其效果 ,临床药师应该在查访病人的基础上 ,对测定结果进行详细解释 ,并提出下一步合理用药方案 ,避免疗效不足或中毒  相似文献   

10.
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临床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30例输液反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热原反应最为多见,占76.67%,而过敏反应,占16.67%,局部反应,占6.67%。结论: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等是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查阅我院1999~2003年的护理部输液反应记录,按输液反应的类型及分布、使用的输液及其构成比、输液反应联合用药情况、输液中加用药物分为情况、输液中加用中成药制剂分类情况、药品、器具质量检查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热原反应、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都有发生,以热原反应最为多见,输液反应所用的大输液多为5%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用药以中成药制剂和抗菌素制剂发生输液反应最为多见。结论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药品质量,加强无菌操作,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是预防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制度对汕头市中心医院的输液反应39例进行监测分析.方法采取医师呈报及药师下临床收集资料,对发生反应的输液器具进行热原检查及质量检查,并对同批号主要输液药品及输液器具进行热原复查.结果所有输液反应的同批号药品及器具热原检查均阴性.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如下①玻璃瓶、PVC袋破裂引起污染14例.②护士操作污染,引起季节性反应10例.③病人体质差,输液速度过快引起的9例.④多种药物配用,引起内毒素叠加作用4例.⑤药物不良配伍引起反应2例.另外,本组病例未发现文献报道的输液药品质量及一次性输液器受污染引起输液反应问题.结论输液反应涉及医师、药师、护士、病人4方面的问题,发生原因复杂,应进行监测分析,尽量减少其发生,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临床输液反应288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对策。方法从反应人群结构、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因素、输液器材的质量、患者及气侯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输液反应发生与性别因素无关,各年龄段以55岁以上发生率最高;预后情况较好。从用药情况看,联合用药越多,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加入抗生素粉针剂或中草药制剂输液反应发生率高;引发因素以不溶性微粒超标最多,高发因素还包括内毒素阳性、输液器材不合格、输液操作因素等。结论认真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药物、液体及器具在配制使用前认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临床输液反应因素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红霞 《中国药房》1993,4(5):32-33
本文通过实验对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评价,结果提示:合理用药及避免二次污染是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院输液反应监测3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制度对汕头市中心医院的输液反应39例进行监测分析。方法:采取医师呈报及药师下临床收集资料,对发生反应的输液器具进行热原检查及质量检查,并对同批号主要输液药品及输液器具进行热原复查。结果:所有输液反应的同批号药品及器具热原检查均阴性。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如下:①玻璃瓶、PVC袋破裂引起污染14例。②护士操作污染,引起秀节性反应10例。③病人体质差,输液速度过快引起的9例。④多种药物配用,引起内毒素叠加作用4例。⑤药物不良配伍引起反应2例。另外,本组病例未发现文献报道的输液药品质量及一次性输液器受污染引起输液反应问题。结论:输液反应涉及医师、药师、护士、病人4方面的问题,发生原因复杂,应进行监测分析,尽量减少其发生,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儿童医院门诊输液处方不合理用药浅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陈渝军  张少文  张华年  徐华 《中国药房》2005,16(16):1239-1240
目的: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4年12天中的门诊输液处方33001张,根据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用药较多,占调查处方的60.56%;不合理用药处方共1354张,占调查处方的4.10%,多为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用法不当。结论:将用药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加强对临床输液反应的认识,掌握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寻找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输液反应发生。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0~2013年临床科室送检的45例输液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从患者的个人情况、药物及液体情况、输液反应涉及科室及发生时间、输液环境因素等方面调查并分析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结论采取预防措施,合理用药,规范静脉输液的监控和管理,改善临床输液调配环境等是减少输液反应、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我院近 4年的输液反应情况 ,分析原因 ,制订对策。方法 通过对各科送来的 87例输液反应情况的分析 ,比较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及趋势。结果 引发输液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由中草药针剂配伍不当引起者呈上升趋势。结论 通过分析原因 ,制订对策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说明当前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致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种种原因,中药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输液反应时有发生,笔者对本院中药注射剂所致输液反应进行了扼要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取我院2000~2002年发生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反应31例。1.2方法:对输液反应及送检结果进行分析。2结果2.1在输液反应84例中,涉及到中药注射剂者共31例,占全部输液反应的36.9%,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84岁,平均年龄47.6岁。2.22000~2002年分别发生5例、8例、18例,分别占当年发生输液反应的31.3%、34.1%,40%。共涉及到12种中药注射剂,发生次数最多的为双黄连注射剂(7例)、黄芪注射液(5例)、血塞能注射液…  相似文献   

20.
吴卫东  封东进 《河北医药》2000,22(12):918-918
小儿输液反应发病急骤 ,来势凶猛 ,重者若不及时处理 ,可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是临床抢救的重要急症之一。本文对我院 1995~ 1998年间 34例输液反应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0例 ,女 14例。 0~ 1岁 4例 ,~ 4岁 8例 ,~ 7岁 15例 ,~ 15岁 7例。原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 10例 ,流行性腮腺炎 1例 ,疱疹性口炎 3例 ,风疹 1例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11例 ,轮状病毒性肠炎 8例。输液时发生反应 2 4例 ,其中 14例于输液 2 0min左右发生 ,10例于输液 1h左右发生。 6例于输液后返家途中发生 ,4例由外院误为高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