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期新、马、泰、南韩以及台湾等各路药商继续进仓选购大货(整货柜20吨以上),装运频繁.新、马、泰药商都以采购地道药材为主兼购西土药材,多为大批量成交.茯苓加工品的精选白方块8.5元(元/千克下同),平片11.3元,茯苓丁16元、苓苓粒12元,茯苓卷17元,小包装倍受外商欢迎.  相似文献   

2.
被外商誉为“出口窗口”的广州花地湾中药材仓贮中心,在2000年广州春、秋两次出口商品交易期间,仓贮中心中药材生意兴旺,来自新、马、泰、美、加、韩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商争先进仓选购大货,对知名地道药材及西土药材,更情有独钟。广藿香、茯苓加工品精选齐手淡竹叶、皖产夏枯球、西土玉米须、浙白术、梁外甘草,吉林人参,肉苁、蓉、销阳等几个品种都是整柜装运(重 27t),交投  相似文献   

3.
据省医药商品协会于1998年12月下旬在永康召开的浙江省中药材产销协作组首次会议上,各产药区代表介绍的主要药材产销信息,现整理简介如下。1 茯苓 据丽水地区主产地景宁县代表反映,景宁茯苓1998年产量200吨左右,社会存量有300吨。目前市价统货每公斤5.2元~6元,比上半年每公斤6.2元略有下降(丽水站代表介绍估计全区社会存量在600吨左右,1999年产量约在200吨~300吨)。市场上走销平平。据反映,丽水地区茯苓质地较松,不如湖北等地质量好,影响销路。地产的白术、太子参等都被磐安药商产新前住地相约,起土后出好价以鲜货收走。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禹县位于中原腹地,古称阳翟,传说是大禹的故乡(现城内“神禹庙”前还有一口“禹王锁蛟”井),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首次定都于此,古时有“中华第一国”的美称。皇帝会见诸侯的“古钧台”遗址,故史称“钧州”。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为避圣讳,改名为“禹州”,俗称“小禹州”。传说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都曾在此行医,采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地药商来禹集会,禹县便开始成为我国药材集散之地。县城内建有“药王祠”,各地药商流入禹县,逐渐形成了帮会组织,当时较大的帮会有: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宁波帮、四川帮、  相似文献   

5.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回顾2001年河南药材市场的发展,可以说喜忧参半。2001年的药材市场同2000年相比仍较为疲软,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主要表现为:药材价格总体升少降多,大部分药材价格为近几年最低,一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大批量成交减少,仍以小批量交易为主,大部分药商处于微利经营,部分药商亏本严重,对未来市场发展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6.
茯苓的传说     
<正>药材来源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茯苓,别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复方苓桂颗粒的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对复方苓桂颗粒中的桂枝、茯苓、大黄在自制板与预制板上进行定性鉴别,并进行低湿(RH32%),常湿(RH65%),高湿(RH88%)的耐用性实验.结果:桂枝、茯苓、大黄供试品溶液色谱与相应对照药材色谱在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且预制板和自制板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新建茯苓显微特征定量方法,明确其与药材活性成分的相关性,为茯苓药材品质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容量分析法测定显微特征指数,采用热浸法、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分别测定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多糖以及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去氢茯苓酸3种三萜类活性成分含量,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评估茯苓显微特征指数在评价药材品质的可行性。结果 以称样量30 mg、粉碎粒度120目为茯苓显微特征定量方法最优条件,不同产地间茯苓显微特征指数存在较大差异,范围85.50~145.50千个/mg,与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猪苓酸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经主成分分析,茯苓各指标品质评价贡献大小依次为:显微特征指数﹥浸出物﹥三萜类成分﹥多糖。结论 茯苓显微特征指标是药材固有属性,是评价药材品质的重要指标,在科学评价茯苓药材品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5个不同产地的茯苓与猪苓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讨无机元素含量的地域差异性及药材中无机元素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利尿作用与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茯苓与猪苓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全定量分析。应用MPP(12.6)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SPSS 17.0软件对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茯苓与猪苓中各无机元素的含量随原子序数增大呈现相似的规律性分布;主产地的茯苓与猪苓中无机元素含量高于其他产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2种药材间无机元素的含量差异大,云南、广西与贵州茯苓间无机元素的含量相近,湖南与安徽茯苓间无机元素含量相近;山西、陕西与安徽猪苓中无机元素的含量相近,辽宁与吉林猪苓中无机元素的含量相近。相关性结果表明茯苓和猪苓中有55对元素具有相关性(P0.05),有121对元素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常量元素Mg与Na,K显著相关,绝大部分的微量元素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该方法适合茯苓、猪苓药材中多种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药材的种属亲缘关系及药材的资源品质与地域性密切相关;药材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吸收比例可能与药材的药理活性及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完善茯苓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茯苓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修订提出建议。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了以茯苓酸、去氢土莫酸对照品及茯苓对照药材同时对照的薄层鉴别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对茯苓药材及饮片的水分、总灰分、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二氧化硫残留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茯苓酸和去氢茯苓酸为指标,建立了茯苓三萜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无水葡萄糖为指标,建立了茯苓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基于不同批次药材和饮片的测定结果,建立了茯苓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该质量标准相比2015年版《中国药典》,新增了茯苓的【含量测定】项,修订了其【薄层鉴别】和【检查】项,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有效用于茯苓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茯苓药材主要产区资源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茯苓药材的野生资源、生态环境、培育菌种、栽培技术、产量分布、销售价格等进行系统调查,为茯苓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访问座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广西、云南、浙江、安徽等8省12个地区的茯苓药材进行资源调查,整理其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培育菌种、产量分布和销售价格等调研资料.结果 茯苓药材野生资源极少,濒临灭绝;各地种植茯苓因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繁殖菌种等因素影响,其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因素差异较大.结论 为了保证茯苓药材的质量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亟待保护茯苓野生资源和规范茯苓药材种植.  相似文献   

12.
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等茯苓类药材的药用历史沿革、来源及原植物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药用历史沿革及其基源。结论在东汉以前茯苓以整体入药,东汉的《中藏经》始载茯苓皮入药,东晋始有茯苓、茯神之分,白、赤茯苓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功效明确于唐、宋,其归经阐明于金、元,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茯神木始载于唐代《药性论》。历代本草对茯苓的描述和附图与当今的茯苓原植物基本相符。该研究可为茯苓类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川芎质量及镉含量与其种质的相关性,为选育川芎新品种、解决川芎镉含量超标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四川省内6份不同种质的川芎苓种,测定其镉含量并进行多点评比大田实验,对不同种质对应川芎药材的生物产量、成分含量(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及重金属镉含量进行测定,结合不同苓种对应药材质量,分析川芎质量及镉含量与其种质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种质的川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以Z-6号(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川芎苓种对应的川芎药材质量相对较好,其次为Z-1号(敖平镇坝苓子)和Z-2号(崇州市九龙沟)对应的川芎药材,Z-5号(彭州市小鱼洞镇)苓种所产川芎药材质量相对较差。6份不同种质中镉质量分数0.31~2.10 mg·kg-1,与其对应药材中镉质量分数(0.23~0.59 mg·kg-1)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585,P=0.223)。结论:不同种质对应栽培川芎的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种质对川芎药材中重金属镉含量影响不大,但川芎中镉含量受到地域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茯苓药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基于此,本文从文献记载、药材产地、药材功用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茯苓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实现了对药用茯苓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完善茯苓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和指纹图谱法鉴别茯苓药材中的三萜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酰茯苓酸和去氢乙酰茯苓酸的含量。结果:乙酰茯苓酸在1.52~7.6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6.90%,RSD为1.09%;去氢乙酰茯苓酸的线性范围0.35~1.75μg/ml,r=0.9991,平均回收率97.86%,RSD为1.52%。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能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可用于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今年河南省各地的药材生长和收成一般良好。新乡专区农民播种的一万七千亩生地、山药、牛夕、菊花,按现在生长情况,如不再遇其它灾害,都可获得良好的收成。生地每亩平均可产三百五十斤;山药每亩平均可收二百三十斤;牛夕每亩平均可收三百六十斤;菊花每亩平均可收二百斤。豫南大别山区所产的茯芩已经开始采挖,产量不下于去年。当前供销合作社在茯苓产地——商城县收购到的茯苓就已有二十多万斤。河南省出产的药材共有三百六十多种。密县等地出产的银花较国内其他各地产的银花品质为好。此外,该省内乡马山口、  相似文献   

17.
往年,在药材市场上小三类品种(亦称冷背品种)需求不多,经营效益较差,所以不为药商所重视。但是,自2006年起至今,在东北三省的各类药材市场上,其地位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进入2008年后,小三类药材在东北药市上呈现出销势活跃,产销两旺,需求增长,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良好势头,已引起国内各地药商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茯苓为主产于海拔400~1000m低山、中山地区的菌类药材,临床配方及中成药投料应用范围广、用量大,市场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茯苓药材自产地加工后,即进入包装工序,并在包装后进行贮藏、运输、养护,直至消费使用。因此,正确的包装及包装质量,对保障茯苓药材质量安全、稳定、有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乐安县农业银行优化农业贷款结构.积极为农民种植药材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断丰富农民的“钱袋子”。1990年至1994年,该行发放贷款149.9万元,支持全县栽种的绞股蓝、天麻、杜仲、山楂、厚朴、栀子、茯苓等药材面积已达6000多亩,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18个。  相似文献   

20.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它在人们心中具有相当高的声誉,道地药材的名称已成为质优药材的专用词语.医生的处方用道地药材名称是标明要好的中药,药商们称用道地药材名称标明自己经营的是上等药材.为了标明这些药材是道地,常将地名与药名组合成道地药材的复合名.如浙贝、杭芍、毫菊、怀山药、川连、云苓、秦当归、潞党参、宁夏枸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