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流行乡村(同烘和南丘)麻风病患者、家内接触者及普通人群麻风菌感染的检测,评估实验流行病学对预测麻风病传播的意义。方法采用酚糖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GL-ELISA)和检测鼻携带麻风菌的PCR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麻风病家内接触者的酚糖酯-免疫球蛋白M(PGL-IgM)阳性率和PCR检测的麻风菌鼻携带率分别为30.4%和23.1%;但PGL抗体阳性率在家内接触者和普通村民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2)两村普通村民的PGL-IgM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然而,在<20岁的年龄组中,同烘村的PGL-IgM阳性率却显著高于南丘村。无论同烘或南丘村,PGL-IgM阳性率高峰均在<20岁的年龄组。随年龄的增加,阳性率逐渐下降。此外,女性的PGL-IgM阳性率高于男性。结论两村的新发现病人主要为年轻人,这与两村PGL-IgM阳性高峰位于<20岁年龄组相关。在<20岁的年龄组中,同烘村的PGL-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南丘村,除与同烘村患病率和发现率均高于南丘村相关,也与消除麻风病运动(LEC)后,同烘村仍有新病人出现有关。这一现象似乎支持麻风患病率与PGL-IgM阳性率相关。为评价麻风病的传播是否得到控制,以PGL的血清学仍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四川、贵州三省麻风菌株基因型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云南省丘北县、四川省凉山州、贵州省兴义市分别采集59、21、31例麻风患者皮损活检,提取麻风菌DNA,对6-7、AC9、GTA9 3个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VNTR)位点的PCR产物测序,确定各位点重复序列数进行分型。结果:三省在6-7位点上有5种基因型,云南以7个拷贝的基因型为主,其它两地区的菌株在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型为7、8、9,其分布无显著性差异。AC9位点上有4种基因型,三省均以8个拷贝的基因型为主。GTA9位点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云南GTA9为9个拷贝的菌株占总菌株数的18.1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麻风菌的基因型与地理分布有关。但需要以更多的位点,了解以VNTR为主的基因分型能否应用于麻风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链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半合成酚糖脂抗原(NT-O-BS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yan(ELISA)和半合成爵糖脂抗原(NT-P-BSA)致敏明胶微粒凝集试验(MLPA).检测贵州省12县麻风病人密切接触者血清抗体1715例,现症麻风病人137例:结果:接触者阳性率ELISA和MLPA分别为17.84%和13.94%(R=4.8514,P=0.0004);麻风病人阳性率分别为91.97和89.78% (X2=0.0083,P>0.5,在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及正常人的结果相同和相近.上述结果表明ELISA和MLIP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特异性,且接触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各地麻风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接触者抗体测定除可作为检测麻风菌感染外也许还可预测麻风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麻风菌不同抗原脂蛋白诱导单个核细胞(PBMC)IL-12p40分泌水平.方法:以麻风菌不同抗原刺激体外培养的少菌型(PB)、多菌型(MB)麻风患者及健康接触者PBMC,加入或不加外源性IFN-γ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12p40分泌水平.结果:(1)麻风菌胞浆抗原(MLSA)和麻风菌33KDa脂蛋白可诱导健康接触者、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2)外源性IFN-γ可上调健康接触者和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水平.结论:麻风菌33KDa脂蛋白是PB患者IL-12p40的有效诱导剂,外源性IFN-γ可上调IL-12p40分泌,为麻风病免疫治疗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麻风家庭感染者的发病情况。方法:利用全国麻风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LEPMIS)数据库,描述性分析麻风家庭感染者的发病情况。结果:符合条件的共17户家庭37例麻风患者,其中多菌型患者33例,少菌型4例;密切接触5年内发病4例(10.81%),5~10年发病者11例(29.73%),超过10年发病者13例(35.14%),不明时间者9例(24.32%);其中因父母子女关系感染17例(45.95%)、祖孙关系5例(13.51%)、兄弟关系2例(5.41%)。结论:多菌型麻风是家庭传染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RT-PCR检测16S rRNA基因片段对麻风菌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S rRNA均为阳性。(2)MDT治疗、BI≥3~6者的11例患者中:有9例16SrRNA为阳性,MDT疗期小于和大于6个月的两组中均各有1例患者16S rRNA阴性。(3)MDT治疗、BI≤2的6例患者:有1例MDT小于6个月病人其16S rRNA阳性,其余5例患者16SrRNA均为阴性。结论:随MDT治疗的进行,麻风菌16S rRNA阳性患者比例减少;诊断时BI值越低的患者中,经治疗后皮损中麻风菌16S rRNA阴转的比例增大,提示麻风菌16S rRNA与患者皮损中麻风菌活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麻风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化学预防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化学预防的保护性,本研究依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两个麻风病高流行村麻风病接触者和一般人群实施利福平化学预防.方法:采用临床查体、检测血清酚糖脂-1(PGL-Ⅰ)抗体和鼻分泌物麻风菌,了解人群的麻风菌感染状况,为评价预防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YG村临床普查率达98%,发现早期病人2例;接触者血清PGL-Ⅰ抗体阳性率76%,麻风菌鼻携带率35%,预防服药率达98%.HG村临床普查率91%,发现早期病人1例,人群血清PGL-Ⅰ抗体受检率54%,其中血清PGL-Ⅰ抗体阳性率33%,服药率达85%.结论:对亚临床感染率较高的人群实施化学预防很有必要.预防后的发病率与血清学等实验室数据可为评价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麻风病     
20052965麻风病免疫中的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进展/翁小满(首都医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胡永秀∥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3).-200~203综述了有关麻风病在抗原递呈及诱导T细胞反应的研究;比较和分析DC递呈麻风菌及麻风菌组分抗原及其诱导不同的T细胞反应的机制;揭示了麻风菌是一个很独特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它可能含有阻碍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成分,而DC递呈麻风菌的组分抗原都可活化T细胞,这为逆转免疫无反应性的研究提供借鉴。参16(马宽玉)20052966酚糖酯-免疫球蛋白M和鼻分泌物中麻风菌PCR检测在麻风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翁小满(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温艳,袁联潮…∥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6).-425~428采用酚糖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GL-ELISA)和检测鼻携带麻风菌的PCR方法,对流行乡村(云南省同烘和南丘)麻风病患者、家内接触者及普通人群麻风菌感染进行检测。结果:麻风病家内接触者的PGL-IgM阳性率和PCR检测的麻风菌携带率分别为30.4%和23.1%,两村普通村民PGL-IgM阳性率南丘村18.7%,同烘村20.86%,无...  相似文献   

9.
1990~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病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分析1990~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发现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资料来自中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麻风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库,对1990~1998年中国新发麻风患者登记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1990~1998年中国新发现麻风患者19453例,年均发现率为0.17/10万 (0.29/10万~0.16/10万),近5年来发现率持续在0.14/10万~0.16/10万之间.1998年底中国有271个县(市)麻风发现率在0.5/10万~2.2/10万之间.云贵川地区新发病例占中国新发病例的51%.本研究新发患者70.8%有明确的传染源,95%是通过皮肤科门诊、报病、线索调查和接触者检查所发现.皮肤涂片阳性者占62.9%,细菌指数>4.0者占11.4%,单皮损病例占11.1%,Ⅱ级残疾占24%.结论1990~1998年间中国麻风发现率虽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麻风问题不能低估;建议采用主动和被动病例发现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病例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降低残疾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上转换发光技术侧流免疫夹心法(UCP-LFA)检测PGL-I抗体对麻风接触者发病风险预测的价值。方法:采用UCP-LFA 方法检测贵州59例麻风患者、87例家庭接触者和55例健康对照进行PGL-I抗体水平。数据统计采用SPSS 20.0进行卡方分析。根据ROC曲线确定临界值。结果:麻风患者中PGL-I抗体阳性率为81.4%、麻风接触者为5.7%、健康对照人群为1.8%,三组人群PGL-I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6.47,P<0.005)。少菌型和多菌型PGL-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 和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6,P<0.005)。BI+、BI-患者PGL-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7.560,P<0.005)。结论:麻风患者PGL-1抗体阳性率>麻风病接触者>正常对照,多菌型PGL-1抗体阳性率高于少菌型,提示PGL-I IgM抗体水平对麻风发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12.
虽然麻风病在全世界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麻风病的发现率仍旧没有明显下降。既往认为,麻风菌不能体外培养,缺乏对麻风菌的深入了解。基因组测序的成功,为麻风菌的分型提供依据。迄今为止,VNTR和SNP是麻风菌分型的基础,VNTR是由于核苷酸在复制过程中的滑动链错配引起,麻风菌的基因分型和麻风菌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VNTR为基础的地理分型和麻风病的短传播链有关,而且对于复发和再感染的鉴别具有积极意义。并探讨VNTR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云贵川麻风高流行县(市)开展LEC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在麻风高流行县(市)开展消除麻风运动,结合常规病例发现工作发现麻风病例的效果.方法广泛开展社区的麻风健康教育,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麻风防治技能 ,开展麻风线索调查和接触者检查,确诊和治疗患者.结果6个麻风高流行县(市)1999年发现122例新发病例,发现率为3.7/10万,比过去3年年均发现病例数(67例)和发现率(2/ 10万)高近1倍,其中家庭内接触者发病占47%.结论消除麻风运动结合常规病例发现工作可促进社区摶共±龜的发现.在麻风流行较严重地区,尤其在远离县城和难以到达的村庄,在进行充分健康教育和社区培训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通过皮肤科门诊、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可发现绝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理解麻风菌处携带在麻风病传播,维持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鼻携带检测来评价麻风病防治效果,比较了PCR和Dol-ELISA/ECL平行检测32例活动性麻风患者,13例愈后者和143名麻风家内接触者鼻分泌物及皮肤组织中的麻风菌及其PGL-1抗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0-2021年甘肃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与规律,为麻风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2000-2021甘肃省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结果:2000-2021甘肃麻风新发病例,年发现率从0.056/105降至0.008/105,年患病率从0.17/105降至0.06/105。共报告新发病例133例,其中男87例,女46例。复发病例共8例,儿童病例4例。2级畸残42例(2级畸残比31.6%),平均延迟期47.70个月。早期发现占12.78%,发现方式以自报和报病为主(80例,占60%),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占6.02%,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31.58%,传染来源不明的占64.66%。平均发病年龄(40.65±13.84)岁,新发病例均为本土病例。全省14个市州有8个市(州)有新病例报告,分布在31个县(区、市)。陇南市报告的病例数占甘肃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0%,平凉、庆阳、甘南3个市(州)报告病例数占甘肃病例总数的28.6%,病例以散发为主。结论...  相似文献   

16.
已知麻风亚临床感染远比麻风病多。近10年用 PGL血清试验研究麻风亚临床感染的兴趣大增。作者从1983年起在法属玻利尼西亚就此对麻风家内接触者进行了10年的前瞻性研究。该地有居民18万多人,平均麻风发现率为6.3/10万。共检查1201名接触者(男535,女666)。首次检查时抗 PGL-1的 IgM 阳性率为17%。1983~92年间204名血清阳性者中,4人发生了麻风,而997名血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上海市 195 6~ 1998年间 1199例少菌型 (P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方法与材料我们复查了全部上海市麻风患者病历 ,必要时随访病人或邀同道回忆。凡在确诊时查菌阴性者均为本研究对象。2 结果本组病例共 1199例 ,占本市麻风总数 2 2 .0 9% (1998年全市累计发现病人5 432例 ) ,按马德里分型 ,结核样型麻风1178例 (98.2 5 % ) ,未定类 2 1例 (1.75 % )。男 85 9例 ,女 340例 ,男 :女为 2 .5 1:1。发病年龄 5~ 77岁 ,平均 31.13± 14.35岁 ,<14岁 136例 (11.34% ) ;10~ 34岁 739例(6 1.6 3% )。病期 5天~ 6 6年 ,平均 3.13±4.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特征。方法:描述性分析2010-2020年广西全区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发现麻风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2010-2020年,广西麻风新发病例年发现率从0.13/10^(5)降至0.06/10^(5),年均下降7.1%;共发现新发麻风病例499例,其中男333例,女166例,平均年龄(44.16±16.87)岁,儿童病例12例(2.4%);2级畸残98例(19.6%),平均延迟期为27个月,早期发现比例为31.9%。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347例,占69.5%),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占8.8%,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27.3%。14个市均有新发病例报道,百色、河池、崇左3个市报告的病例数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1.9%。结论: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但新发病例的平均延迟期较长,需加强接触者检查、皮肤科医师培训等工作以便早期发现病例。  相似文献   

19.
摘要用NT—P—BSA/ELISA检测抗麻风菌特异性酚糖脂的IgA抗体。检查血清1156份(其中麻风373例,麻风家内接触者81例,职业接触者11例,结核患者144例,正常孕妇120例,正常对照427例)。取截断值为0.040(OD)时,本法的特异性为95.6%,敏感性为63.O%。麻风患者与非麻风人群之间的阳性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246例活动期麻风患者及非麻风人群中,IgA与IgG、IgM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IgM抗体相比,看来IgA抗体检测在麻风血清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0.
1996-2005年中国十省市麻风病家庭内传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5年全国麻风流行程度不同的10个省(自治区)共发现有明确家庭内传染源的麻风病例2724例,占同期总发现病例数的22.11%.接触者检查发现病例占同期总新发病例的6.59%.不同流行程度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别,随着流行程度的降低,接触者检查方式对新发病例的贡献率明显下降,皮肤科门诊发现比例逐渐上升.指征病例与先症者40.7%的潜伏期在10年以内,其中5年以内的占22.0%;指征病例作为指征先症者时,76.5%的继发发病的新病人潜伏期在3年以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在病例发现的方式上应有所侧重.在麻风高流行地区家庭内接触者检查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