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系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上存在较大困难.近几年其发病机制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原癌基因kit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以CD117为代表的免疫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治疗上目前注重于综合治疗,手术完整切除仍然是其首选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在内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成为GIST治疗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甲磺酸伊马替尼等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制剂的出现,给GIST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以表达CD117为特征,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所驱动,在生物学行为上目前多认为有潜在恶性倾向。现主要以手术治疗,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也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 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其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学证据和免疫组化标志。由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成功应用,GIST的治疗方法已由原先简单的手术切除发展为针对病情采取包括手术、内镜治疗、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在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此文对近年来GIST的各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腹腔镜(双镜联合)下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2008-2012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GISTs共95例,比较3组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日.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中双镜联合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0min±7.8min、81.6min±6.0min、134.9min±12.9min,术中出血量为24.5mL±4.6mL、27.1mL±7.1mL、112.4mL±22.5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3.4h±2.7h、34.6h±5.2h、36.9h±3.2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7.1h±4.8h、38.0h±3.7h、48.6h±4.0h,术后住院日7.8d±1.4d、8.1d±1.2d、9.4d±1.8d.其中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腹腔镜(P=0.000),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日显著低于开腹组(均P<0.05).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下的双镜联合手术治疗GISTs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微创治疗思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因光镜无法区分其组织学类型 ,故常与平滑肌瘤 (肉瘤 )、神经鞘瘤等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其诊断和治疗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6例、女 4例 ,年龄 37~ 6 8岁、平均5 9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 l例 ,胃底 2例 ,胃体 3例 ,十二指肠1例 ,空肠上段 2例 ,结肠肝区 1例。本组健康查体发现包块 2例 ,以消化道出血就诊 2例 ,表现为进食阻挡感 1例、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 2例、肠梗阻表现 1例、术前误诊为妇科肿瘤而手术中纠正诊断…  相似文献   

8.
Mirizzi综合征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初步经验,探讨微创外科对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1例CsendesⅡ型,Ⅲ型Mirizzi综合征患者,采用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配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囊胆管瘘I期缝合修补术(内衬ENBD导管)。结果 19例手术成功,2例中转开腹。术中结石清除率100%,无胆漏,胆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93.6min,术后平均住院9.4d。术后随访18-41个月,未有结石复发。结论 应用腹腔镜和内镜手段,综合治疗Mirizzi综合征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但腹腔镜下缝合修复胆管壁缺损较困难,适宜在腹腔镜技术较成熟的单位开展。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 《山东医药》2008,48(3):35-36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瘤组织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CD117阳性22例、CD34阳性14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2例、S-100阳性3例;肿瘤恶性潜能分级及是否手术根治与预后密切相关.认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手段,采用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是合理、可行的;手术是确诊和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盯)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问质瘤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11例,小肠4例,结肠1例,直肠2例,小肠系膜1例,腹膜后1例。19例病人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1例无法切除。结论 CT、X线造影等为诊断GIST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为GIST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任翔 《胃肠病学》2013,18(7):440-443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尽管其诊断和治疗手段多样,但存在诸多争议。近年随着对GISTs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生物行为学认识的加深,大量新颖的放射学、内镜和外科器械的发明以及许多创新手术技术的不断涌现,GISTs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GISTs目前的诊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来源和电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分化形态特征和免疫表达.结果16例间质瘤电镜观察可见各种分化的特征性超微结构SF(skeinoidfibers,SF)神经内分泌颗粒、Luse小体(长间距胶原)、微管、突触样结构及平滑肌特征性结构,显示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的特征性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6例间质瘤S-100蛋白、SMA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81.3%,87.5%和87.5%;SMA,S-100和CD34均阳性9例(56.3%),SMA和S-100阳性11例(68.8%),SMA和CD34阳性12例(75%),CD34阴性而S-100,SMA阳性2例(56.3%).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呈多向分化和混合表达.结论提示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与原始间叶细胞有关,而小肠间质瘤则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电镜检查与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对诊断和预后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创治疗应用于肝脏外科的方式和方法层出不穷,本文从腹腔镜、药物和物理等方面,对肝脏疾病外科治疗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指一组起源于胃肠壁Cajal间质细胞或向其分化的干细胞,这一概念由Mazur和Clark于1983年首先提出。近几年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Glivec)的出现,GISTs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证实GIST患者86例,对其中53例患者采用ESE、29例患者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4例患者采用STER法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ESE、双镜联合及STER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术后风险评估极低危56例、低危17例、中危8例、高危5例。三种方法均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剧烈腹痛等并发症,瘤体位于贲门者切除后患者贲门功能保持良好,术后随访无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有1例中危GIST患者因术后未服用格列卫发生盆腔转移,其他患者无远处转移及复发。结论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ESE及STER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胆管结石微创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微创技术及碎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微创手段,本文就近年来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胆管结石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中,发生干胃部22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腹膜后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97.2%(35/36)、CD34,91.7%(33/36)、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8.9%(14/36),S-1000(0/36),波形蛋白(Vim)100%(36/36)。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是否浸润到邻近器官或转移。结论仅凭HE形态,GIST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很难区分,需用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而确诊。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3年连续收治 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 2例病历复习和近些年来有关本病诊断及治疗的文献综合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6 5岁 ,因进行性进食困难 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见贲门口一溃疡型肿物 ,约 3× 2× 1cm大小 ,周围粘膜红肿隆起 ,质地硬。胃镜所取组织病检示粘膜慢性炎症。诊为胃底贲门癌而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 ,约 4× 4× 3cm大小 ,质韧 ,界清 ,活动度好 ,未侵浆膜 ,于周围无浸润 ,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 ,5× 7× 3.3cm ,淋巴结无转移…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Mazur和Clark提出并命名,多呈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GIST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早期发现和争取手术切除,但85%的患者术后会复发;不能手术者和已有转移者对常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