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压时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有高血压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vasculardisease,ICVD)人群中,高血压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1999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66例首次ICVD发生之前或当时发现高血压的病人,确定高血压时程,即发现高血压至首次ICVD发生时间间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时程长短的因素。结果高血压时程范围0~60(14.29±10.63)年,中位数11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发现高血压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使高血压时程缩短;军人的高血压时程比农民长;治疗高血压较不治疗者时程延长。结论发现高血压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变动较大,半数患者在发现高血压11年内发生首次ICVD,高血压与吸烟和糖尿病在导致ICVD发生的过程中具有累积效应,降压治疗能够推迟I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人群中,糖尿病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0-1999年318例首次ICVD发生之前或当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确定糖尿病病程,即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糖尿病病程长短的因素。结果 糖尿病病程范围0-40年,平均(6.90±6.53)年,中位数5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确诊糖尿病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高血脂使糖尿病病程缩短;军人的糖尿病病程比农民长。 结论 不同患者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差异较大,半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5年内首次发生ICVD,糖尿病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脂在导致ICVD的过程中具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肾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时往往伴有肾动脉硬化和狭窄,肾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与肾动脉正常的患者相比,合并有肾动脉狭窄(RA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不良。我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相关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肾动脉狭窄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探讨I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与ICV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48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三个病例组。结果:(1)颅外动脉狭窄49例(33.1%),颅内动脉狭窄23例(15.5%),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9例(9.6%);(2)颅外段狭窄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为年龄(OR=1.124)、性别(OR=0.241)、高血压(OR=1.038);颅内段狭窄组:影响因素为FIB(OR=1.932);颅内合并颅外段狭窄组:影响因素为年龄(OR=1.084)、长期吸烟(OR=6.132)、糖尿病(OR=6.106)。结论:本研究中ICVD患者以颅外血管狭窄为多见,ICVD危险性因素为性别(男性)、年龄、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FIB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雄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雄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雄激素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心脑血管系统,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发生和发展的多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除参与调节I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凝血-纤溶异常、肥胖、糖尿病等外,雄激素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文章对雄激素在ICVD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文摘要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3):I0001-I0004
第165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蒋琳,殷聪国,唐波,等/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310006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探讨I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与ICVD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48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三个病例组。结果:(1)颅外动脉狭窄49例(33.1%),颅内动脉狭窄23例(15.5%),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9例(9.6%);(2)颅外段狭窄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为年龄(OR=1.124)、性别(OR=0.241)、高血压(OR=1.038);颅内段狭窄组:影响因素为riB(OR=1.932);颅内合并颅外段狭窄组:影响因素为年龄(OR=1.084)、长期吸烟(OR=6.132)、糖尿病(OR=6.106)。结论:本研究中ICVD患者以颅外血管狭窄为多见,ICVD危险性因素为性别(男性)、年龄、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FIB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基因研究及治疗进展,主要讨论了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研究、基因治疗、载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 ardisease,ICVD)是发病率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严重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以及死亡。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脑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主病理基础之一,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理过程,内脂素(visfatin)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它与脂、糖代谢、炎症及斑块不稳定等危险因素关系密切,但与动脉粥样硬化及ICVD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免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免疫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免疫参与了ICVD发生发展和治疗的整个过程。笔者就免疫与ICVD的病因、免疫病理改变、免疫学异常及免疫抑制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磷酸二酯酶4D基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Gretarsdottir等卒中基因解码科学小组人员在冰岛人群中发现了与家族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相关的基因:磷酸二酯酶4D(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基因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该基因和以往认识的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定量方法检测6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ACA含量.结果 ICVD患者血清AC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5岁ICVD组血清ACA水平明显高于>45岁ICVD组(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AC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ACI)组血清ACA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多灶性脑梗死组ACA水平明显高于单灶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ACA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CA与脑梗死关系密切,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脑局部缺血,系因个别血管狭窄、闭塞或栓塞所致:第二类为全脑缺血.由弥漫性脑血管病变、全身低血压或心搏骤停等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因恢复的时程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但可反复发生: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神经功能障碍超过24小时并在三周完全恢复者;脑梗塞:脑功能障碍超过24小时均归为脑梗塞。如果在病程中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则称进行性卒中。1965年Fisher提出了腔隙性梗塞(Lacunerinfarcts) 的概念,以别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发生、疾病进展及预防控制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S的多个组分均是ICVD发病的危险因素;MS是ICVD的上游疾病,ICVD等脑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下游事件;中医对于二者(MS、AS)病因病机的研究发现:两者都有共同的病机-痰浊、瘀血;所以防治MS就是对ICVD危险的干预,符合国家提出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指导方针;从中医角度则更好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本文就近年来关于MS、ICVD的中西医诊断、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升血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eerebral vaseLilar disease,ICV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致死及致残的主要病因。对ICVD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高血压是其最重要的病因之一,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以减少卒中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惯例,但ICVD发生后出现的急性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醛固酮合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联合分析与原发性高血压(EH)及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技术检测正常对照(NE)组305例、单纯高血压(SEH)组324例和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组297例的ACE、CYP11B2基因型,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ACE基因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在ICVD组显著高于NE组和SEH组(P〈0.0125),在SEH组与NE组问无显著差异;CYP11B2三种基因型在各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ACE基因DD型+CYP11B2基因TC/CC型分布在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DD—TC/CC频率在ICVD组显著高于NE组和SEH组(P〈0.0125),在SEH组与N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CHOL)、血糖(GLU)、基因联合DD—TC/CC是EH人群发生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CE基因DD型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和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与高血压无明显关系,但在高血压人群中,年龄、BMI、CHOL、GLU、ACE基因DD型+CYP11B2基因TC/CC型可能是其发生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ACE基因与CYP11B2基因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再发率为4%~14%,复发后恢复较差,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因此,加强对ICVD再发的预防十分必要。文章就长期抗凝治疗、抗血小板制剂、控制危险因素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稀释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机理的认识多侧重于血管因素,对血液因素则重视不够。通过血液稀释(HD),可降低血粘度,增加脑血流量(CBF),使ICVD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已知因素(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药物滥用、血液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导致的血栓前状态或血黏度增加外,近几年又逐步认识到一些新的ICVD危险因素,现就其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2017年民航总医院收治的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110)和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50),根据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n=141)和B组(未发生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n=19)。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血浆Hcy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FPG)及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Cr、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及血浆BUN水平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2)A组与B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FPG及血浆UA、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有高脂血症病史者所占比例及血浆BUN、CRP、Hcy水平高于B组,高血压病程长于B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29,95%CI(1.052,1.435),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水平与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BUN(r=0.252)、Cr(r=0.232)、CRP(r=0.169)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与老年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较高;血浆Hcy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血浆BUN、Cr、CRP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应注意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及早发现并控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降低其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方法,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称该组为观察组,采取两种方式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选取同期6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治疗,观察和分析发生缺血性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ICVD效果更佳。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ICVD的发生率,同时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