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进  戴春福 《中医药学刊》2001,19(5):415-417
孟澎江学承清代江浙医学,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尤有深研,推崇叶天士诊治温病和杂病之说,尤其擅长把温病方用于杂病的治疗中,创立现代温病学体系,补充和完善了温病预防内容。孟澍江强调指出:对邪热的治疗,首先应区分其发生原因及其性质,下法故不能滥用,但也不能延误使用时机,下法是针对有形实邪。  相似文献   

2.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简斋先生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金陵医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吴鞠通、叶天士等温病大家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常用三仁汤、沙参麦冬汤、宣痹汤和宣清导浊汤等化裁,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并且有所创新。通过整理研究简斋先生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医案,以开拓内科杂病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下法的发展过程:下法理论起源于<内经>;汉·张仲景的承气汤首次将下法应用于临床;金元医家刘完素、张从正等拓展了下法的内容;明清时期的吴有性、叶天士总结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这些都为现代临床用下法治疗急重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下法即运用泻下通便的方药,使病邪排除于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下法的临床运用论述甚为详备,有关经文达50余条。其后如金元之刘完素、张子和以及清代温病学派,对下法用于急证亦多有创新和发挥。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在温病学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温热论》不仅为温病的确立治疗确立了准绳,而卫气营血的辩证理论在杂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的门人所辑的叶天士的医案,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叶天士的处方特点,与《温热论》比较可以探究其有关消渴的辩证与治疗方面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热毒血瘀是温病和许多内科杂病病变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理变化,治疗方法除叶天士强调的"凉血散血"外,其他如清热解毒法、养阴生津法、益气固脱法、调畅气机法等,均是温病热毒血瘀证的重要治法.对其治法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温热病和一些内科杂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证候的病变本质,深入理解络病理论,探求其演变规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医学理论,进一步探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方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八法之一。它原载于《内经》。汉·张仲景用之治疗热病,《伤寒论》详载三承气汤之辨法,即是其例。尔后则代有发挥,如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三十余证”;叶天士亦谓:“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戴北山甚至认为“温病下不嫌早”。种种论说,均阐明通下法在温病治疗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吴鞠通氏对温病运用通下法颇多创见,现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10.
论叶天士温病治则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孟澍江〔作者简介〕孟澍江(1921-),江苏省高邮市人。早年投拜名医王少江为师,三年业成归乡里悬壶,医名远播,求诊者日众,先后来投门习医者达十余人。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进修学习...  相似文献   

11.
冯宗文 《新中医》1994,26(4):1-2
刘云鹏用温病方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冯宗文主题词温病学说,妇产科杂病/中医药疗法,刘云鹏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刘云鹏主任医师,对温病学说研究颇深,并将叶天士、吴鞠通等人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诊治妇科急、重症,有极丰富的经验。兹选拾随师验案数则,介绍于下1高热案田...  相似文献   

12.
温热大师叶天士不仅擅长治疗温病,还是一位治疗杂病的大家。《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叶氏治疗痹证的医案共55例,体现其独具一格的治痹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谈湿困阳郁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著<温热论>之论湿一节中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兼夹湿邪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姜春华老医生多年来在各地期刊发表的论著,我们甚为赞佩!今读姜老在本刊今年第8期发表的《叶天士的温病、杂病的理论与治疗》一文(以下简称“该文”)第一段第二节“温病的治疗方药问题”中说:“近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5.
温病的下法,其理论溯源《黄帝内经》,其方药推崇《伤寒杂病论》,同时深受金元时期医家思想的影响,至明清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并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温疫祛邪下不厌早,温疫传染性、流行性强,且致病重,可早期运用下法快速祛除疠气;温热保津下之有度,温热类温病容易伤津,运用下法治疗当谨慎适度,防止津液的进一步损伤;湿热建中轻法频下,湿热类温病往往脾胃先伤再感湿热,运用下法清除湿热的同时当顾护脾胃、重建中州。  相似文献   

16.
巫翠玲  鲁玉辉 《光明中医》2016,(8):1068-1069
目的探讨温病大家叶天士创立的"辛润通络法"。方法运用描述性研究法分别从辛润通络法的来源、叶天士对辛润通络法的运用及其疾病治疗的临床发展来探析辛润通络法。结果叶天士创立"络病"学说,并独创辛润通络法,其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如各种疼痛性疾病、胃痛、糖尿病等病证。结论叶天士创立的"辛润通络法"治疗原则,为中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春光 《光明中医》2012,27(5):860-861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他既是温病学派的巨擘,又是治疗杂病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家.笔者通过对其医案的研读,将其对治疗内风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治内风本脏(治肝法) 叶氏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相似文献   

1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同时对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思路。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理论,略有体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中医大师,他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创造了温病学派,同时对杂病也有许多创见。因此,中医界把他的医案遵之为临证指南,为中医必修课程。由于叶天士医案散有8本之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的生理、病理、治疗亦多有发挥与创见。值得一提的是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提出温通胃阳,以升降为契机,燮理阴阳,阐述脾胃分治之理,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叶天士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与创新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