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毅刚  李世杰  刘茹  付强 《山东医药》2008,48(42):65-66
选择嵴内型室间隔缺损患者22例,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动静脉输送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于术后1、3、6、12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封堵治疗的效果及有无传导阻滞发生。结果封堵成功15例,失败7例,成功率68.2%。缺损大小3-9mm,距肺动脉瓣〉2mm,距主动脉瓣〉1mm,合并主动脉瓣返流微量或少量10例,彩色多普勒呈火苗、柱状分流17例,呈五彩花样分流5例。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状动脉瓣脱垂。封堵成功者随访8个月-4a,效果满意。认为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直径7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返流的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使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封堵合并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总结及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对该类患者进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7例心内科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术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膜部瘤型VSD,同时分析缺损位置、VSD两端内外口径大小、膜部瘤破口数目等。47例患者VSD左心室面口内径为(8.8±3.1)mm,右心室面口内径为(6.9±2.9)mm。所有患者均采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4例患者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3.6%,介入手术时间(53.5±8.3)min,X线曝光时间(22.2±8.3)min,住院时间7~14d,随访3~6个月均无一例出现残余漏或超过轻度的瓣膜反流、传导阻滞等现象。3例因合并多处破口未封堵成功,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VSD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应用Amplatzer法行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的介入治疗方法操作复杂、残余分流率高、并发症多及疗效不满意,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近年来应用Amplatzer法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为解决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提供了新的方向。现对应用Amplatzer法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294/300)。严重并发症8例(2.7%),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1.7%)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后,4例恢复,1例治疗50天后仍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2例(0.7%)术后发生溶血,激素等治疗后,溶血均消失。1例(0.3%)患者术后4天发现封堵器移位,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处理。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有:1例(0.3%)患者术后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经静脉推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止血药处理后控制;91例(30.3%)患者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B超室间隔有微~少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1%)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仍有微量残余分流。8例(2.7%)患者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反流,4例(1.3%)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反流。84例(28%)术后心电图(ECG)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给予激素等治疗3~7天后均恢复正常。53例(17.7%)术后ECG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0.7%)术后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9%)术后ECG有室内传导阻滞。结论:采用Amplatzer偏心性膜部VSD和国产双盘状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安色、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E封堵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结果:应用CDE选择187例VSD,186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器术中脱落,成功率99.5%。术后CDE复查发现2例过室间隔少量残余左向右分流。CDE随访3个月发现1例封堵器移位。CDE选择适应证是:①右室面VSD直径≥2mm,<10mm。②VSD边缘距主动脉瓣≥1mm,轻度以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脱垂。③VSD边缘距三尖瓣隔叶≥2mm,中度以下三尖瓣关闭不全。④并发能介入治疗的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手术中CDE监测封堵器释放过程是:①心尖四腔心切面确定封堵器导管在左心室内。②胸骨旁五腔心切面确定封堵器位于室间隔的左右心室侧的位置,封堵器中间有室间隔回声。③确定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④封堵器到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没有显示或显示微量过室间隔分流束血流信号。封堵术后判断疗效:①封堵器不移位。②CDFI没有显示过室间隔分流束血流信号。③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正常。结论:CDE在VSD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其它检查方法不可能与CDE媲美。  相似文献   

6.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导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引导、术中效果评价及术后长期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病历资料患儿男性,3岁11个月,16 kg,因"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于2012年3月29日入院。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目示左心增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并膜部瘤形成,基底部8~9 mm,顶端破口约5~6 mm,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考虑可行室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例复杂膜部瘤型VSD患者,左心室造影后常规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输送轨道,对VSD进行封堵,重复左心室造影,发现存在不能接受的残余分流,遂建立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左股静脉输送轨道,应用第2枚封堵器对残余分流进行封堵,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封堵效果良好,释放封堵器。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结果: 12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毕即刻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效果良好,无残余分流,各组瓣膜功能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杂音消失,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VSD进行封堵治疗是可行的,且具有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的胸部X线表现,总结封堵器在常规胸片上的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资料完整的Amplatzer VSD双面伞封堵VSD患者33例术前及术后4~7 d内的胸部后前位及左侧位X线胸片。结果 大部分VSD患者封堵术后后前位胸片上封堵器位于第8~9椎体正中线的左侧,在形态上呈现1个点、2个点,偶可见1个点1个圈。侧位上封堵器均位于膈肌-脊柱交汇点与胸骨角连线的左前方,多呈2个点,部分呈“H”形。封堵术后短期内即出现肺部X线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正确安置的VSD封堵器在胸片上具有一定的显影特征,常规胸片可以用来判断VSD介入治疗的疗效以及封堵器的位置和形态。  相似文献   

10.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无死亡病例.封堵组134例成功,2例转为修补术,手术组全部成功,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心胸比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01),封堵组费用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1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2年"人院.体检: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不伴震颤.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近心尖处连续中断,缺损彩束宽4.4 mm,距心尖约8.5 mm.  相似文献   

12.
国产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体会.方法:嵴内型VSD患者15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根据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分:≥0~<1 mm(A组)、≥1~<2 mm(B组)、≥2~≤3mm(C组),依此制定封堵策略,选择封堵器和封堵方式.结果:①15例患者封堵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②15例嵴内型VSD患者A组3例,B组8例,C组4例;③根据缺损口大小及分组分别使用零偏心型、偏心型、对称型封堵器均封堵成功;④改良猪尾导管在嵴内型VSD封堵术中效果显著.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嵴内型VSD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可作为有封堵适应证VSD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先天畸形,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国内自2001年应用镍钛合金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以来,由于提高了对VSD解剖形态的认识,以及封堵器的不断改进,使VSD的封堵治疗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早期应用的VSD封堵器为对称的圆盘形,边缘比腰部大2mm,如VSD上缘距主动瓣小于2mm,则不宜封堵治疗。嵴内型VSD靠近主动脉瓣,一般认为不适合封堵治疗。我们应用国产偏心VSD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已通过国家医药卫生部门的鉴定)治疗了8例嵴内型VSD患,全部获得成功。提示应用国产偏心VSD封堵器治疗嵴内型VSD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将105例接受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4例(实验组)术后静脉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连用5 d.51例(对照组)术后不用地塞米松.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心电监护,并每日行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8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心律失常者9例;严重心律失常(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对照组(7.84%)高于实验组(0%)(P<0.05).认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可减少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李军  石晶  李利  张玉顺  左健 《心脏杂志》2005,17(3):275-278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术中行X线左室造影观测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的直径。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除2例部分切面难以判断缺损口大小外,其余病例均显示缺损口大小及距各瓣的距离,大部分病例超声术前测量的缺损口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的腰径相似。X线左室造影5例因造影角度不佳无法显示分流口大小,仅显示右室内存在分流;显示分流口的病例中部分明显小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本组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少量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出现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嵴内型VSD封堵的术前选择优于X线左室造影。适合于嵴内型VSD封堵的患者缺损口不宜大于8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如缺损口过大可能出现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或封堵器移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9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经左心室造影证实右心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中29例患者选用普通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A组);40例患者选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B组)。2组患者分别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置入相应型号的普通对称封堵器或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2组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定期心电图、TTE检查。结果:A组成功封堵19例,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1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另10例因封堵器未能完全覆盖多发缺损口或封堵器引起心室流出道狭窄而换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成功;B组40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3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与普通对称封堵器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国产封堵器对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体会。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室造影证实有适应证的并发膜部瘤形成的VSD患者20例,行介入封堵治疗,并根据膜部瘤形态进行分型,制定封堵策略,选择封堵器和封堵方式。结果:①20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介入并发症发生;②20例膜部瘤呈4种类型,漏斗型8例、囊袋型5例、菜花型5例、弯管型2例;③根据缺损口大小及膜部瘤类型分别使用细腰大边型、非对称型、对称型封堵器均封堵成功;④改良猪尾导管在膜部瘤型VSD封堵术中效果显著。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瘤型VSD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可作为有封堵适应证VSD患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42例VSD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水平。其中5例患者由于缺损口<1mm,仅行左心室造影未行封堵治疗,为诊断性导管介入组;另37例患者为VSD封堵组。结果:42例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均处于正常值(<0.15 ng/ml)范围内。术后即刻、4h、24h及72h,诊断性导管介入组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VSD封堵组术后即刻、4h及24h血清cTnI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01);两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后72h较24 hVSD封堵组降低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nI可以预测心肌微损伤,介入治疗(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适应证选择及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9例嵴内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5(6.2±3.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1.8%。4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为伴有主动脉瓣脱垂者,1例为超声判断误差。42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瓣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发生进行性缩小,而右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 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反流的嵴内型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伞片封堵膜部及肌部VSD技术已证明安全有效[1],但对干下型VSD是否可行经导管伞片封堵术,目前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