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早期营养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方法.方法:对28例肝移植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方法和营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术后1~3天内采用肠外营养,术后第4天开始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直至完全肠内营养,第7天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多数病人术后营养状态明显改善,除5例病人死于术后并发症外,其余23例生活质量均良好.结论:肝移植术后第1天起就给予肠外营养,一旦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宜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995年9月-1996年8月,本组分别为患肝豆状核变性病人施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采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由于移植肝的代谢功能障碍,致使机体对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发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下降,白蛋白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障碍,脂肪运出肝脏受阻。此外,肠功能一旦恢复正常,便尽快恢复肠内营养,这将是更全面、更合理、更经济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状况作为肝移植病人预后的重要独立影响因子已成为共识。现对近年来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具体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并制订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提高肝移植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促进术后的恢复.方法:对33例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1~3天)采用肠外营养(PN),并辅以人血清蛋白和血浆;在术后第4~5天开始肠内营养(EN)结合PN,并逐渐过渡至完全经口饮食.术后使用精氨酸(Arg)辅助治疗7~11天.结果:33例病人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后,除有2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25天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和1例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外,其余病人的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GPT、总胆红素(T-BIL)和结合胆红素(D-BIL)降至正常范围,其中第7、14和21天检测的TP、ALB、GPT、T-BIL水平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BIL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D-BIL第3、7和21天与术后第1天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明显促进肝移植病人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胃癌病人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胃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价?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肠内营养支持(EN组)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PN-EN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三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肝功能、血糖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肝功能、血糖无明显差异;EN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和PN-EN组(P<0.05).各组术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负氮平衡均得到有效纠正.结论:三种营养支持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胃癌术后病人机体营养状况,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术后病人两种营养支持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病人两种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前1 d和术后第8天检测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体质指数(BMI)以及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血清ALB,住院时间、BMI、H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病人血清PA,TF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所用营养费用低于PN组。结论:两种营养支持治疗均可改善食管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但EN与PN比,更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高支链氨基酸在肝移植术后病人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病人以高支链氨基酸为氮源的静脉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进行1周肠外营养支持(PN)的病人20例,随机分为高支链氨基酸组和平衡氨基酸组,每组各1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营养支持期间,每天测定氮,并计算累计氮平衡.结果:①两组病人体重、总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恢复较好.②术后第8天高支链氨基酸组血清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平衡氨基酸组(P<0.05).③术后第3天起,高支链氨基酸组氮平衡明显优于平衡氨基酸组(P<0.05).术后7d累计氮平衡高支链氨基酸组明显优于平衡氨基酸组(P<0.01).结论:①肝移植术后采用高支链氨基酸作为氮源的静脉营养支持安全、有效.②高支链氨基酸的节氮效果优于平衡氨基酸.  相似文献   

8.
营养支持治疗在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 方法 :对 2 8例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早期 (发病后 4 8~ 72h)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 ,并逐渐加量 ,不足部分以肠外营养补充 ;应激期 (发病后 7天内 )注意适当减少葡萄糖的供给。 结果 :本组治愈 2 3例 ,死亡 5例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和肝酶谱变化的代谢性并发症。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使用呼吸机支持者均一次脱机成功 , 结论 :早期即行肠内营养 ,逐渐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 ;应激期适当减少葡萄糖的供给 ,可提高脑外科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患者病史长、肝功能不良、手术时间长且创伤大,常造成患者术后体质差、免疫力低下;同时手术过程中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被完全阻断,造成患者胃肠道发生严重淤血,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容易引发内源性感染。因此移植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促进脏器功能恢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地保护肠黏膜屏障,避免细菌易位,降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器官功能[1]。  相似文献   

10.
294例全胃切除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法:1994年5月至1997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113例(A组),术后主要依赖肠外营养;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86例(B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1999年4月至2001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95例(C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而且总热量摄入减少。结果: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无显著差异,B组及C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A组病人,而C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又显著低于B组病人。结论:全胃切除病术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不仅减少医疗费,而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的围手术期营养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营养治疗的特点,评价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例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营养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接受肝移植病人术前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术中易发生血糖波动、电解质紊乱,术后易出现高氨血症、低钾血症、精神障碍、血糖升高、液体超载、低蛋白血症等. 结论:营养支持对肝移植围手术期病人的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颅脑手术后病人的早期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病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方法. 方法:对39例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单一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从单一肠外营养逐渐过渡至肠外 肠内营养,最终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氮平衡(NB)、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N)、 IgA、IgG、IgM以及肝、肾功能、血糖(GLU)和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病人均能很好地耐受早期营养支持,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有6例病人肠内营养早期出现轻度腹胀、腹泻.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后NB、PA、TFN、IgA、IgG、IgM水平明显改善,而ALB、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观察组NB、PA、IgA、IgM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颅脑手术后病人早期营养支持,并且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不仅可以改善病人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时机、条件、途径及肠内营养制品的选择,研究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0例肠外瘘病人诊断、住院总天数及全肠外营养(TPN)、全肠内营养(TEN)、肠内+肠外营养(PN+EN)、经口饮食的天数,计算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期间,非蛋白质热量、蛋白质的供给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收集TPN、TEN支持前和支持后满15天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浓度。另对40例肠外瘘病人进行为期15天的前瞻性观察,了解肠内营养对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结蛋白、总蛋白、球蛋白和肝酶谱的影响。结果:170例病人的总住院天数为13553天,其中164人曾使用TPN6040天(44.6%);129人使用TEN3676天(27.1%);83人使用肠内+肠外营养489天(3.6%);128人经口饮食233  相似文献   

14.
一所大学医院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1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开展临床营养支持工作,对该院10年来危重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总结. 方法:对 2 590 例危重病人实施了营养支持,接受营养支持的病人分布在全院 19个科室,病种多达20余种.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同时对部分喉癌、心脏术后和老年重症病人及特殊病人营养支持进行监测. 结果:10年来,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呈上升趋势.监测结果表明,通过营养支持病人相应的营养和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 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增强病人身体抵抗力、加速机体康复,是提高医院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方法 :14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2 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 EN和 PN ;B组给予早期 PN,1周后逐渐过渡至 EN ;C组单纯 PN ,PN时间超过 2周 ;D组早期给予单纯 EN;E组用传统的延迟性 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径获得营养成分。 A、B组 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 D、E组 (P<0 .0 5 )与 C组基本相同 (P>0 .0 5 ) ,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 3组 ,预后优于其他 3组。 A、B两组间比较 ,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 B组 ,费用更节约。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 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