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颈动脉手术治疗累及颈动脉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可行性.方法对21例累及颈动脉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实施手术,术中剥离颈动脉周膜或外膜,保留颈动脉切除肿瘤.结果21例无术中死亡.21例均获随访,术后复发10例,其中颈部复发7例(6个月内复发3例,9、14、16、18个月复发各1例),均死亡.口底、腮腺、颌下腺术后复发各1例.术后无肿瘤复发者11例.术后1年以上健在者18例,3年以上9例,5年以上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42.9%和33.3%.结论保留颈动脉的肿瘤切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 6 9例心脏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经验 ,评价手术效果。方法 :6 9例中良性肿瘤 6 2例 ,恶性肿瘤 7例 ,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完整切除左心房肿瘤 5 4例 ;右心房肿瘤 11例 ,完整切除 6例 ,姑息性手术 5例 ;左心室肿瘤 1例 ,右心室肿瘤 2例 ,三尖瓣肿瘤 1例均于心脏停跳下完整切除。结果:6 9例病人无手术死亡。术后 1例左心房粘液瘤患者发生了脑栓塞 ,治疗后好转出院。6 9例随访 3个月~ 10年 ,6 2例心脏良性肿瘤均无复发 ,7例恶性肿瘤 3个月~ 1年死亡。结论 :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手术切除是治疗心脏肿瘤的首选方法 ;术后随访复查非常重要 ;心脏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很好 ,远期无复发 ;恶性肿瘤的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和病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外膜下剥离切除颈动脉体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4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并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研究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14例均经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11例随访1-7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颈动脉体瘤多具有完整的包膜,动脉外膜下剥离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病类型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病类型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8例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术后恶性肿瘤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498例受者中,有18例(3.6%)发生恶性肿瘤,其中膀胱癌5例,肾盂癌及输尿管癌4例,白血病及淋巴瘤3例,肝癌2例,皮肤癌、直肠癌、肺癌、胸腺瘤各1例.10例经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中,6例无复发,肾功能正常,移植肾无排斥反应;3例膀胱癌及1例输尿管癌术后7~15个月复发,其中1例膀胱癌死亡;1例肝癌术后8个月出现肺转移死亡.3例血液系统肿瘤行化疗,其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11个月后死亡;5例丧失手术机会者在诊断肿瘤后8~17个月死亡.结论 肾移植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以尿路上皮癌比例较高,实体肿瘤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81例CBT患者,42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24例行瘤体与颈内、外动脉一并切除,未做颈动脉重建;8例瘤体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修补;5例行CBT摘除术,并颈内动脉吻合;2例行瘤体与颈内外动脉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重建。结果81例术后随诊1~13 a,平均11 a;81例无手术死亡,72例肿瘤完全切除,预后良好;9例大部切除,其中3例死亡(1例死于心脏病,1例死于颅底转移,1例死于肺转移);其余患者最后1次随访均健在。术后发生脑卒中瘫痪1例,5例出现脑神经并发症,舌神经损伤25例。结论CBT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  相似文献   

6.
李琦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2):775-77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例胃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者6例生存1年以上,2例生存3年以上,1例术后5年仍健在;行姑息性手术者生存6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再次手术治疗是治疗胃癌术后复发病例的积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18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其中10 例行血管外膜下剥离切除,5例行肿瘤并颈外动脉切除,3例行肿瘤并颈内、外动脉切除.结果 18例手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确诊后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式选择手术治疗能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下咽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进路 ,回顾分析 7例经手术治疗的下咽肿瘤病人 ,其中良性 2例 ,恶性 5例 ,均先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插管全麻后 ,从颈侧切开进路切除肿瘤 ;恶性肿瘤者 ,2例以颈部肌皮瓣修复缺损 ,3例通过松解梨状窝外壁及前壁粘膜后拉拢缝合。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无喉功能损害 ,无咽部狭窄 ,恶性肿瘤者术后随访 8~ 2 6个月 ,1例术后不接受放疗于术后 13个月死于颈部复发 ;4例术后加半量放疗 ,未见复发 ;2例良性肿瘤病人随访 2年以上未见复发。认为局麻下行气管切开安全可靠 ;颈侧切开进路切除下咽肿瘤方法简单 ,“路径”短 ,损伤小 ,视野宽 ,能较好地切除肿瘤并修复缺损 ;术后放疗有利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36侧颈动脉体瘤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20例(21侧),颈动脉体瘤及颈外动脉切除3例,肿瘤及颈内动脉切除颈外替代颈内动脉2例,动脉对端吻合2例,血管移植6例,补片修复1例,动脉结扎1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12例采用冰帽头部局部低温。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2.8%,术后发生霍纳综合征2例,迷走神经、面神经下颌支及喉上神经损伤各1例。29例随访1-25年,全部随访患者没有复发。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失访。结论: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方法,延误反使手术增加困难。脑保护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完整的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早期该病手术治疗死亡率较高 ,但近年来几乎可以避免死亡的发生 .结合我院 2 6例患者治疗结果对术前准备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加以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2 6 (男 8,女 18)例中 ,年龄 19~ 6 4岁 ,18例术前在我院进行了系统的颈动脉压迫训练 ,1例在外院训练后转来 .手术中时有 10例需行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结扎 .单纯结扎颈外动脉 8例 .分离肿瘤过程中颈总及颈内动脉破损各 1例 ,后经缝合修补加以保留 .肿瘤切除后行颈内 ,外动脉吻合术 1例 ,其余患者在手术中可有暂时性阻断颈总动脉血流的过程 (平均 45 min) .2 结果和讨论 术后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02例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植入术的病人作为研究组,90例药物治疗的颈动脉狭窄病人作为对照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为终点事件对所有病人定期随访2年,比较两组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面的效果。结果 2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95,P<0.05)。研究组亚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有两种以上血管性危险因素、缺乏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术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较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能更有效且安全治疗及预防缺血性卒中,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15.
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颈动脉直接注射溶栓与大剂量尿激静脉溶栓的疗效以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比较。方法:将入选的66例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组32例,采用直接经颈动脉注射经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50万U后,再经静脉滴注NS2100mL+尿激酶50万U;对照组为静脉溶栓组共34例,采用尿激酶100-150万U+NS100mL在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两组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14d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治愈12例(37.5%),显著进步14例(43.8%),显效率为96.9%;而V组基本治愈8例(23.5%),显著进步9例(26.5%),显效率为85.3%。结论:颈动脉注射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滴注的疗效(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超声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并确诊为TIA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二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具体对照指标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检出情况等。结果超声对于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阳性率(88.2%)大于对照组(22.4%),颈动脉扭曲情况(19例)高于对照组(2例),椎动脉流速低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的方法,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清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测定了11例冠状动脉正常者和44例冠心病病人颈动脉IMT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全部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IMT为(1.07±0.48)mm,冠状动脉正常者为(0.63±0.32)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2,P<0.01).冠心病病人血清IL-6、IL-8、IL-10的浓度分别为(112.61±14.94)ng/L、(0.50±0.11) μg/L、(300.79±35.73) ng/L,冠状动脉正常者分别为(89.36±7.90)ng/L、(0.34±0.13)μg/L、(243.58±60.71)ng/L,冠心病病人血清IL-6、IL-8、IL-10浓度高于冠状动脉正常者(t=3.00~4.97,P<0.05).结论 颈动脉IMT及血清IL-6、IL-8、IL-10浓度是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结果 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20%.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它进行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它们的平均长度分别为8.96、3.45、5.6mm;它们较恒定地发出穿通动脉至垂体柄、视路、三脑室底等。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动脉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解削特点,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分支和穿通动脉进行识别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