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症。本病在《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称为肠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有"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故以下利称之。《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中又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槟榔扁豆汤治疗痢疾1例,治愈者1例,疗效满意。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和便脓血为主证.本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又称腹疾、肠辟、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水谷痢、赤白痢、热痢、冷痢、脓血痢、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疫毒痢、奇恒痢等.本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之物,邪积交阻,损伤肠胃而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此病.儿童因卫生习惯差,抗病能力低,感染本病的机会较成年人多,占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3.
白头翁汤来源于《伤寒论》,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痢。证见腹痛下痢,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者。  相似文献   

4.
治痢录要     
<正> 前言荆按:痢疾即《内经》所谓肠游下血、下白沫、下脓血,后世又名滞下,谓滞塞而下不快利也。治法首见于《伤寒论》少阴厥阴两篇及《金匮》呕吐哕下利篇之圊便脓血各条,历代方书多不论述。就余所知,以张石顽氏《医通》痢门为最详备,陈修园氏《时方》痢门次之.而近世张寿甫氏《医学衷中参西录》(简称《医录》)痢门为最精要而有效.余临症四十年治痢方法,初宗《时方》得失  相似文献   

5.
痢疾的主要原因是外受寒湿、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气血阻滞,络伤血败,以致脓血下痢。临床上有寒痢、湿热痢、疫毒痢、休息痢、虚寒痢之分,在治疗上,有“痢无补法”之说,使用清热利湿,导滞通下的方法治疗。笔者根据30多年临床经验,用加减白头翁汤治疗痢疾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一、概说痢疾是人体被细菌或原虫感染而发生的一种肠系传染病,其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是: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和全身中毒症状,一般分为细菌痢与阿米巴痢两种。这种病中医古书中称为“肠澼”,又称“滞下”;因为本病患者大便中常有脓血夹杂,所以现在一般人都叫它“红白痢”;因为本病常发生在夏秋之  相似文献   

7.
痢疾的辨治     
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两种。中医文献《黄帝内经》称为“肠澼”。《金匮要略》称为“下利”。《诸病源候论》分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丹溪心法》有时疫痢之称。《景岳全书》认为结肠直肠病衰,所以里急后重;并有久痢、休息痢、噤口痢等内容。兹将中医中药的辨证施治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范清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02-103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经云:“谓之肠癖,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阳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称为殆泄、肠癖,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日:“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又日:“生冷油腻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为调摄失宜,风寒暑湿干触秽浊,故为此疾。”[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科用止痢片加磺胺增效剂(TMP)治疗急性菌痢206例,现将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一、诊断依据和病例选择:起病急、发热(有或无)、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并经排除其它可能引起脓血便的疾病者,临床确诊为急性菌痢。病程在48小时以内,抗痢治疗未超过24小时的患者。二、治疗方法:止痢片(旱莲草90g、苦参60 g)5片,每日3次,连服2天。TMP0.2g、每日2次,连服2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采用以抗菌增效剂与克泻痢宁] 主药的快速抗痢片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同另一种短程快速疗法(抗痢1号)与合霉素7日疗法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抗痢片具有速效(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主要症状,均在二天左右消失。)、高效(一个疗程的治愈率达到97.67%,而抗痢1号组为82.5%,合霉素组为68.96%)、简便、安全、复发率低等优点。本文认为,快速抗痢片的一个特点是短程大量  相似文献   

11.
慢性腹泻,临床上多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征.其病因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主要与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中医根据临床特点把它归到"泻痢"、"下痢"、"肠风"、"虚寒痢"、"冷痢"、"久痢"、"休息痢"的范畴.笔者常按以下证型论治,屡屡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林思祥  谷杰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23-123
痢疾,中医称之为肠癖,因有传染性而称疾痢,为夏秋季节流行的肠道传染病。痢乃疫邪致病,多是暑与湿合,时或别有兼夹。其主要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痢色有红者鲜紫血或红高粱色,白者有的透明或腐白色,或赤自相杂,亦有青黑色或黯如烂脯,所以又有赤白痢、五色痢之分。  相似文献   

13.
痢疾是夏秋季节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等。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等等。如治疗不当,可导致脾肾亏虚,形成下痢不止,直接危胁生命与人体健康。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宝命集》中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痢首重辨证:痢疾初起,表热未解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清解表热兼而止痢。湿热痢治宜白头翁汤清热燥湿,解毒止痢。虚寒痢宜理中汤温中健脾,四神丸温脾暖肾,或可加入白头翁、马齿苋、黄连诸药以清余邪。寒热交错,虚实互见之久痢可选用乌梅龙、芍药汤加减治疗。痢久脱肛宜补中益气汤补升中气。下利清谷日久间有脓血而属下焦虚寒者当用桃花汤温里固脱。休息痢应分清是过早止涩?还是积滞不清,饮食失节?抑或中气下陷,肠虚脏寒所致?必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可以救绝神丹(当归、白芍、槟榔、广木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毒痢 )误诊原因 ,减少误诊发生。方法 对 1992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误诊的 11例毒痢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毒痢误诊为高热惊厥 5例 ,急性肠炎与病毒性脑炎各 2例、重症肺炎及败血症各 1例。结论 对毒痢的警惕性不高、忽视了流行病学特点 ,早期症状不典型 ,诊断思路狭窄、缺乏全面深入地分析 ,未做肛门直肠检查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认为对不宜肛诊的小儿灌肠可早期发现粘液脓血便 ,早确诊。  相似文献   

16.
一、热毒痢 张××,男,八十岁,1964年8月9日初诊。 三天前突然高热。呕吐、嗜睡。两天前又感脐下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一日十余次。近一天,神志昏迷,躁动不安,经西医诊断为“中毒性菌痢”。用5%葡萄糖盐水加入氯霉素静滴,并肌注链霉素、氯丙嗪。 初诊时,病人神志昏迷,面色灰色,时时抽动,四肢发冷,舌苔黄厚,脉细弱。刘老认为: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为主症,但病情却因身体的强弱、病邪的性质、病  相似文献   

17.
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名称,据本病腹泻、黏滞不爽、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腹痛、反复发作等症状特点,临床多归属于下利、久痢、血痢、泄泻、便血、腹痛等。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本病有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瘀6个分型,近年来中医临床无论在辨证思路、证型数量,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中毒性痢疾的认识大体归纳如下:古代的“疫痢”、“疫毒痢”、“毒痢”与现代医学的中毒性痢疾相近似。其病因认为是:“毒痢,痢之因于毒者,此症多因痧毒内陷,痢下脓血”所致。《伤寒指掌,中指出,不外“痧毒疟痢等病因暑湿秽合邪”所引起的。毒痢之发生是暑湿秽邪自口而入,直犯中焦(胃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暑湿之邪随气血而蒸腾,机体为了驱病毒达于肌表,于是邪正交争,而出现壮热(高烧)。由于本病毒势猛烈,再上乘于心,蒙蔽神明,遂致昏迷。心肝(包括现代医学之神经系)原属一体,子病及母,木火相燔,而现惊厥(抽风)。  相似文献   

19.
严俊英  王秀兰 《宁夏医学杂志》1997,19(5):318-318,F003
小儿中毒性痢疾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750001)严俊英王秀兰我院收治5例毒痢患儿,年龄最小3岁,最大7岁;男3例,女2例。其中出现高热抽搐2例,循环衰竭2例,高热就诊后出现脓血便1例。在毒痢患儿抢救中,生命体症的严密观察与护理是抢救...  相似文献   

20.
伍××,女,12岁,学生。1976年8月就诊。询其病程:患儿病赤痢七日,下利脓血稠粘,身热腹胀。经用西药治疗,痢未止而反腹胀如鼓,脓血自下,且持续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转请中医治疗。察其病态:患儿面部消瘦,精神衰惫,肚腹膨大,鼓之如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