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胰腺术后引流液监测诊断胰漏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引流液监测在诊断胰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2例胰腺术后腹腔内胰肠吻合口处引流液进行淀粉酶测定,同时记录病人术后相应的临床资料和腹腔引流液的性状。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单因素分析发现引流液颜色从淡黄夹杂淡血色变为灰褐色的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的引流液颜色、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是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示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变化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术后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值能有效判断胰漏的发生,有利于临床早期认识胰漏,对于这种病人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腹腔内并发症发生及引流留置时间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施行的1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无并发症组及A级胰瘘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出现平稳降低,且经历较短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1.7±2.4)d;而在严重并发症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自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持续性升高,并且经历较长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4.5±4.4)d.结论 通过结合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值变化趋势及术后炎症反应天数等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确定引流管拔除时机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术后腹腔引流液的监测在诊断和治疗胰漏中的地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经我组手术治疗的93例胰腺肿瘤病人胰肠吻合口处的腹腔引流液,对其进行淀粉酶测定和细菌学培养。采用国际认可的胰漏定义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93例病人中28例发生胰漏,胰漏发生率为30.1%。单因素分析发现淀粉酶数值的增高趋势(P=0.004)、术后第3天的淀粉酶含量(P<0.001)、术后第7天的淀粉酶含量(P<0.001)、术后第7天的总胆红素(P=0.037)和结合胆红素(P=0.021)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术后第3天的淀粉酶含量(P<0.01)与术后胰漏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术后对胰肠吻合口引流液淀粉酶的动态监测十分必要,结合其他生化指标的监测,可较有效地获知早期胰漏的发生,对其进行有效临床干预,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对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实施的10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6例PD患者中发生胰瘘24例(22.6%),其中A级18例、B级4例、C级2例。单因素分析发现,PD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胰腺质地及主胰管直径与PD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胰管直径≤3 mm是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56,P=0.004)。PD后第5、7、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胰瘘(A+B+C级)的诊断效能较好,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951、0.948;术后第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B+C级胰瘘的诊断效能较好,其AUC值为0.938。结论 PD后第5、7、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胰瘘的诊断效能较好,尤其是术后第10天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对B+C级胰瘘的诊断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8.
术后胰漏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胰漏的治疗方式。方法前瞻性收集42例胰腺手术后病人的腹腔内引流液行淀粉酶测定,严格以术后3d或者以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值大于正常血清淀粉酶测定值上限3倍作为胰漏诊断标准,将术后出现胰漏的病人分为3级,针对不同分级采用具体的治疗措施。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发生率为28.5%。其中Ⅰ级胰漏8例,占胰漏的66.67%;Ⅱ级胰漏4例,占胰漏的33.33%;未见Ⅲ级胰漏。Ⅰ级和Ⅱ级胰漏之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别(P〉0.05)。胰漏病人中无1例死亡,经相应处理,胰漏均能愈合,但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将明显延长(P=0.007)。结论胰漏应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通畅引流即可愈合,Ⅱ~Ⅲ级胰漏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7月为12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完全腹腔镜下操作,4例行手助腹腔镜手术,3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10h,平均6.5h。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435ml。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30~120ml,平均65ml,术后1~4d排气,平均2d。1例术后第6天出现胆漏,引流量最多40ml/d,术后14d拔除引流管。住院11~21d,平均15d。术后随访3~36个月,2例胰头癌患者分别存活16个月和22个月,1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术后15个月发现肝脏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其余9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一定的微创优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在基层医院创伤性脾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因创伤性脾损伤在本院接受LS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340分钟,平均151分钟;术中失血量30~510ml,平均216ml;术后进食时间15~103小时,平均32小时;术后腹腔引流1~7天,平均2.7天;术后住院3~20天,平均6.9天;手术并发症4例,均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病人死亡。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充分的手术技巧基础上,LS在基层医院是可以安全、顺利开展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原发性骶骨肿瘤后路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接受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6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应用VSD技术,同时在创腔内常规置人多孔硅胶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球.6~7 d后拆除VSD装置,硅胶引流管在引流液<30 ml/24h后拔除.观察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中31例(86.11%)切口甲级愈合,2例(5.56%)发生切口延迟愈合,3例(8.33%)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29例获随访.26例患者生存良好,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1个月因远处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骶骨脊索瘤患者因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术.结论 VSD技术可有效预防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不愈合,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脾切除术(1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3月因外伤性脾破裂行急诊Ls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脾蒂的不同类型,18例用Endo.GIA施行一级脾蒂离断,2例用Hem-o-lok施行二级脾蒂离断。结果20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80-180min,平均110min,术中腹腔内有出血约700-1,2500ml,平均1300ml。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20例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10天基本恢复正常生活,15—45天恢复正常工作,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急诊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可行。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连续完成的218例PD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8%(65/218),病死率4.1%(9/218)。PF30例,发生率为13.8%,占总并发症的46.1%。PF中25例经引流通畅或B超或CT定位下穿刺引流处理后均痊愈;5例继发腹腔感染者,其中2例拒绝再手术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迟发性腹腔大出血,2例经再手术腹腔引流后1例痊愈,1例死亡;PF病死率为13.3%(4/30),占总病死率的44.4%。PF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PF组(P<0.0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手术时间、营养支持及应用生长抑素等6个因素与PF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正常)、胰管直径(细小)是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 分别为9.394和4.232)。结论:胰腺质地正常、胰管细小是PD后PF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者的经验,合理选择胰腺残端处理和吻合方式,是降低PF发生率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处理PF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对改善PF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改进胃管引流对于预防术后胰瘘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患者治疗提供一些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医院行PD治疗的患者200例,依据患者手术中胃管不同处理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86例,胃肠吻合口输入襻15 cm位置将14 Fr胃管放入胰肠吻合口输入襻中)与对照组(114例,胃内放入规格14 Fr一次性胃管),比较患者手术时间、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中出血量、胃管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患者胰瘘发生率及术后第3天胃管引流量和淀粉酶含量状况,观察胰瘘患者和无胰瘘患者术后第3天胰周及胃管引流量、淀粉酶水平。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9,P<0.05;8.14% vs 29.82%,χ2=13.276,P<0.05)。两组发生胰瘘及无胰瘘患者的术后第3天胰周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胃管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373、31.064、19.882、64.291,均P<0.05)。观察组无胰瘘患者的术后第3天胰周引流量、胰周引流淀粉酶、胃管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胃管引流量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71、12.054、10.371、32.064,均P<0.05)。 结论改良胃管引流术可显著降低PD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及时监测患者胃管引流量和淀粉酶水平对前期诊断胰瘘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皮肾微造瘘取石术失败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取石术(mini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MPCNL)失败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0月353MPCNL例中30例失败和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穿刺失败5例,中转开放手术2例,另3例重新穿刺成功手术;斑马导丝脱出5例,肾外打折5例,肾出血导致手术中止5例,均重新穿刺或二期成功手术;导丝、PCN管进入肾静脉2例,穿刺针进入结肠1例,未发生出血、肠瘘等并发症,择期二次手术成功;胸腔积液3例,术后胸穿抽胸水治愈;术后动静脉瘘2例,经介入治疗后治愈;术后5d驾车致PCN管大出血1例,夹闭PCN管、止血治疗治愈;术后3dPCN管不慎被拔出肾外致出血感染1例,开放手术治愈。30例随访1~40个月,平均12个月,无因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后遗症。结论穿刺不成功或斑马导丝脱出、打折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技术不熟练、术后患者不遵医嘱是手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肛门置入减压导管在低位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 13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在结肠镜辅助下,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灌洗、引流等保守治疗7~10天后行一期根治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减压导管;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腹胀呕吐症状消失;置管后第3天,腹围由92.7±5.7 cm减小到81.2±4.8 cm;腹腔内压力由21.00±1.5 cmH2O减至12.2±0.8 cmH2O;减压导管引流量从782.3±72.1 mL下降至33.8±15.3 mL;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由5.4±0.6 cm缩小至2±0.3 cm(均P<0.001)。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伤口、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低位结直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经肛门置管减压不仅可显著缓解梗阻症状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一期根治性手术赢得时机;具有有效、安全、经济、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高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唐山市开滦总医院收治的196例超高龄(≥80岁)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96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电话和门诊复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5月.结果 入院后24 h内行急诊手术58例,其余138例患者平均入院7.4 d(1.0~18.0 d)后施行手术.50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其中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4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7例;146例患者施行开腹手术,其中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7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4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肝部分切除术25例.全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7;16) min,术中出血量为15 ~300 mL.治愈194例;死亡2例;术后3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88%(37/196).16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3.16% (163/196),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7~ 52个月).12例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结石复发率为7.36% (12/163).结论 对于超高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其手术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复发率低,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引起引流管堵塞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术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me cells,MSC)治疗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婴幼儿行脑积水分流术后2年内,并发术后分流管堵塞的各种危险因素;同时,分析11例术前接受静脉输注MSC治疗的患儿危险因素水平减低程度及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情况。结果分流术后引流管堵塞的客观危险因素按相关性排序,依次为:术前脑脊液细胞总数、术前脑脊液蛋白含量、月龄、引流管末端位置和术前血白蛋白指标;MSC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术前进行干细胞治疗组引流管阻塞发生率为1/11,显著低于未治疗组(53/114)(P<0.01)。结论术前输注MSC可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