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微教授认为泄泻的病因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久病体虚,基本病机为脾气虚弱,根据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5个主要证型,分别为脾虚寒湿证、脾虚湿热证、脾虚肝郁证、脾虚食滞证、脾肾阳虚证,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3.
<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包括调节肠功能紊乱、调节肠道菌群、抗抑郁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但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本病应属"泄泻"范畴,多从脾论治,与肝胆关系密切。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纳运不化,表现为餐后腹胀为甚、便溏,多责之脾虚中气下陷或脾阳  相似文献   

4.
乙型旰炎是以HBsAg阳性为主要标志,该病患者多述“乏力、厌食、便溏、胁痛”诸症,乃脾气虚弱的主要特征;“胁痛”是肝病,肝郁血滞则胁痛。正是在一虚一滞的基础上,病毒才侵袭人休。因此,本病之病位在肝,肝伤及脾;病机主于脾虚、血滞。故益气  相似文献   

5.
全文从5个方面对消渴与脾虚的关系进行了阐释。①首先对中医学中“脾”的解剖学意义进行阐释;②从饮食、情志、劳倦、失治误治及其它因素对消渴病脾虚成因进行了分析;③分析了消渴病脾气不足可能的发展趋势;④消渴病脾虚的辨证施治与分型;⑤阐释脾与消渴病的关系,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其并发症的产物湿、痰、瘀、浊进行说明。治疗糖尿病应早期防治,从健脾益气的方药中寻找有效的中药,寻求其辨治规律,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糖耐量低减(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患者多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消渴病的临床表现,若将IGT辨为中医消渴病较为勉强。笔者主张IGT应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并依据脾瘅的病因病机特点,即过食肥甘、脾虚湿滞、湿热内蕴、阴液渐伤自拟苍连汤(苍术、黄连、玄参、佩兰)治疗IGT。  相似文献   

7.
许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本在脾胃,主要责之肝郁、脾虚、食滞、阳虚、湿热等。临证时须详细辨证,肝郁脾虚者抑肝扶脾;脾胃虚弱证,健脾利湿;食滞肠道证,消食导滞;寒热夹杂证,理肠和胃;脾肾阳虚型,补脾温肾,固涩止泻;湿热下注型,解表清里。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解释的一类疾病,中医认为病机以脾虚气滞、胃失和降为主,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FD发病可责之于肝脾协同作用失调."怒伤肝""思伤脾",抑郁多思、郁怒焦虑会引起肝气郁结、脾气受损,脾气不升、...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极易疲劳,经休息及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症状可缓解,但易于反复发作,发病早期多数以先出现眼肌症状而就诊,某些病人有家族史,且女性病人多于男性。祖国医学对本病无较完备的论述,依据本病之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入“睑褒”“上胞下垂”以及“痿证”“虚劳”范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其病机以内伤虚损,脾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脾虚失于布化,则精微不能荣养肌、筋、经络;失于运化则水湿浸渍,阻碍阳气布化而见乏力、萎弱、功能废用;本已脾虚,加之脏腑不协,肝郁乘脾,则脾运更滞;脾虚日久,累及于肾,又或本就先天不足,肾气亏虚,加之后天被伤而脾肾两亏,气化不行,生生不息之机亦为之滞碍,而见萎软、呆滞、废用等症。综上而将本病归纳为如下四种证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全国名中医刘启泉主任医师基于“土滞”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经验。IBS-D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临床表现为腹泻、排便习惯的改变等。其发病多与脑肠轴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亢进、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刘师认为IBS-D病位在大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土滞”为本病的关键病机,并且与肺肝肾密切相关,以脾胃为侧重点,兼顾肺肝肾,治以运脾化湿、疏肝清气、宣肺敛肠、补益脾肾之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从脾的生理基础出发,介绍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病的经验,指出消渴病的发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肥人多痰湿,故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是该病的发病关键。治疗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湿。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中“腹泻”、“肠痈”、“泄泻”、“肠湃”等范畴,由于侵犯的部位不同,故又有溃疡性直肠炎、溃疡性乙状结肠炎、溃疡性肠炎等。多因脾虚不能胜湿,外感署湿之邪或邪从内生,内蕴大肠,或情志失凋,损伤肝脾,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而发。病情迁延日久,脾肾了伤,脾气下陷,肾阳衰微,伤阴动血,阴阳俱损。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初起以邪实正盛为特点,多为湿热蕴滞大肠和肝郁气滞,病久不愈则转化为脾肾阳虚、下关不固之证。  相似文献   

13.
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爱峰 《四川中医》2008,26(12):36-3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其发生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属中医“腹痛”、“泄泻”、“便秘”范畴。病理基础为肝郁、脾虚疏泄失常。治疗除要重视心理疏导外应扶脾和肝,使肝脾协调恢复其各自的功能。发作期按辨证分型论治:肝气乘脾证用加味痛泻要方化裁,肝脾气滞证用自拟顺气导滞汤加减。缓解期重在疏肝健脾,解郁宁心,用逍遥丸合药粥调理,意在延迟或预防发作。由于本病是脏腑失调而变生出的一系列证候群,治疗应以和为贵,用药避免大辛大热及过于苦寒之品以防助邪伤正。  相似文献   

14.
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发病与症状调查,采用积分记录,分析证候分布规律。结果:中老年人为发病主要人群。输血史为本病的高危因素,感染后易转为慢性化。中老年人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青年人多表现为脾气亏虚证。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肝肾阴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虚、脾虚、肝郁。  相似文献   

15.
沈智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31-1632
近年来 ,笔者从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群萎缩无力与肌肉假性肥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出发 ,从体虚毒滞、痰瘀交阻立论施治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中医学认识病因与发病 本病起因于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若后天失予调养 ,则致肝脾肾三脏虚损而发病。病情可因劳倦、外感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而加重。一般初期即表现为虚象 ,有脾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 ;久病则出现肝脾肾俱虚 ,痰、瘀、毒邪留著 ,以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候。本病病位以肝、脾、肾为主 ,也可累及心肺。病机 本病多起因于本虚 ,正虚无力御邪 ,导致病邪滞着 ,日久形成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6.
正经行泄泻,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1]。本病始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在该书的"调经门"中写到:"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亦有外感风冷,内伤饮食而致脾气不实者。虚者补之,风冷所感则温之,饮食所伤则消之。"本病特点则是仅在月经周期行经中出现腹泻症状,而月经停止腹泻症状随之消失。经行泄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西医多认为与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动力异常、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有关~[2]。而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因脾气虚弱、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所致。李红梅,主  相似文献   

17.
慢性结肠炎的特点是大便溏泄,时轻时重,比较顽固难愈。有的病程长达八、九年甚至更久。此届中医“脾泄”范畴,以脾虚为主。临床上每见患者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苔黄腻或薄白,脉细,便泻次多,游滞不爽,临困腹痛,食欲不佳,四肢乏力,肠鸣腹胀,虚膨浮肿。多因饮食不节,寒暖失常,疲劳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则生湿,湿盛则德泄。故脾泄者,其本为脾虚,其标为寒、湿、食滞。多数患者因自知病久体虚,而自行增加营养以维持体力,如多食鱼肉、牛乳、鸡蛋、水果、菜类等滑肠之品,结果反致脾泄更甚,所谓“饮食自信,肠胃乃伤”者是也。…  相似文献   

18.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分析消渴病四大病因与脾胃功能之间的联系,阐述脾虚失健为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介绍古今医家从脾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说明脾为消渴病中医诊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蔡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脾虚湿热阻滞为其主要证型。临床擅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本病,强调治疗本病宜谨守病机,方简药精,同时应配合调理脾胃,安神定志,注意合理的精神、心理疏导和饮食起居调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