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情志与情绪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于借鉴心理学知识 ,发展中医情志学说。从概念、基础理论、分类和东西方思维方式上对情志与情绪的异同进行了剖析和比较。认为情志不等于情绪 ,应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出发理解情志学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医情志学学科建立的自身和外部条件分析,认为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情绪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中医情志学的问世;作为与现代医学并立的中医学,迫切需要新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分化创立,以促进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创新需要中医情志学的创建;对情志这一研究对象业已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原理、范畴及学术原则,显示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中医情志学创立的自身条件已经成熟。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无疑将为人们认识丰富的情志活动与复杂的情志病证,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早期的中医理论即蕴含着情绪调节的原始思想。着重从心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肝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及五志相胜的情志调节观三个方面,阐述了心、肝两脏功能的的正常与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影响,以及心、肝气血阴阳平衡对维持精神情志活动的意义。认为心、肝两脏的功能主宰和影响着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其对情志的调节与现代情绪调节在理论上有某些一致性,对丰富与完善情绪调节理论具有深在的研究价值。并提出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建立的五志相胜理论,对现代情绪调节疗法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医情志学说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医界提出发展中医心理学,随之形成一股情志学说的研究热潮。但中医情志学说有其一定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只散见于各种文献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隋唐时期,一些医家在中医情志致病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金元时期,明确提出了"七情"的概念,突出强调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明清时期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使情志学说趋于成熟、臻于完善;近现代对情志学说的研究由单纯的理论论述进入到实验研究,通过对情志致病学说的不断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心理学疾病。  相似文献   

5.
"香药"是回族医学的用药特色之一,在回族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香药"的含义、渊源、与"四性体质学说"以及本草学的关系及现代研究等五方面的论述,阐明"香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研发回族特色药物及保健品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列为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致病主要因素之一。此所谓“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和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也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诊断上讲求整体观念,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人的情绪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经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有关的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1]。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情志概念与可能的定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情志是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其丰富内涵远未深入揭示。通过对情志含义演变和概念深化过程考察,对照现代情绪理论最新发展,得出如下认识:情志是中医学对现代意义上的情绪的特有称谓,它蕴含现代情绪理论所认识的主要内容。情志不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包含意志;它是由内外环境刺激引起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情志体验、表情及相应的生理、行为变化是其复杂反应的核心内容;先天自发性和体验主观性是情志有别于神志的主要特征。澄清情志概念上的含混现象,给出相对严格可具操作性的定义,有利于保障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并逻辑地引出情志研究的方法学要求。  相似文献   

8.
情志因素异常可导致脑-肠轴功能的紊乱、内脏高敏感及胃肠炎症免疫等,引起或促进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发生.边缘系统是胃肠道运动、感觉的整合中枢,并与情绪调控关系密切.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脑-肠轴引起FD患者的扣带回、脑岛、丘脑、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结构连接、功能活动和皮层物质代谢等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生活事件是引发愤怒郁怒情志反应的始发因素"新假说,探讨生活事件与愤怒郁怒的相关性,以期了解在当今社会中引发愤怒、郁怒情绪的主要生活事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根据怒的流行特点及相关资料,选取济南、青岛两市工人群体为目标人群,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工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填写一般情况问卷、状态-特质怒表达量表2(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2,STAXI-2)和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LES)调查问卷。应用二分类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统计愤怒、郁怒工人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在愤怒工人中,事件"性生活不满意或独身"(OR:2.877)和"对现职工作不满意"(OR:3.308)与愤怒情绪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组生活事件是愤怒工人产生愤怒情绪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工人对上述生活事件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愤怒情绪。在郁怒工人中,事件"自己(爱人)流产"(OR:2.209)、"对现职工作不满意"(OR:2.054)和"与上级关系紧张"(OR:2.714)与郁怒情绪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组事件是郁怒工人产生郁怒情绪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工人对上述生活事件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郁怒情绪。而事件"结婚"与郁怒呈负相关,提示工人群体面临这一事件的刺激,不易产生郁怒情绪,可能产生其他情绪。结论:研究结果为新假说提供了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手资料,这将拓展中医情志内伤病因学,从病因学角度为愤怒、郁怒产生及其发病机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为七情内伤学说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均有研究。《现代中医情志学》在继承传统情志知识的基础上,将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入于其中,使传统的中医情志理论具有了"现代性"特征。研究医学学科的任何知识都是要以服务于临床实践为宗旨的,该书全面体现了这一主旨,而19个常见病症的示范则更能凸显其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藏象学说"的角度,分析五脏及五脏相互影响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症候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3.
探讨盐与血瘀体质形成的相关性。中医体质学认为,血瘀体质的形成主要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跌扑损伤、久病入络、年老致瘀等因素有关。然而,后天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根据《内经》"盐胜血"理论,"盐"与瘀血的产生关系密切。因此,长期过食"盐"易致血瘀体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属于中医情志病的范畴。因其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详,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现代医学将原发性抑郁症按照临床表现分为激越型抑郁症和迟滞型抑郁症,本文对迟滞型抑郁症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详细阐述其病机与五脏虚损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医治疗迟滞型抑郁症应以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浅论妇女情志致病与脏腑关系及中医治疗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七情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结合女性生理和心理特点,阐述妇女情志致病与脏腑之关系,说明情志因素主要导致心肝肾等脏功能失调,引起经带胎产诸病的发生。在治疗上通过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以情胜情等方法调畅情志,恢复脏腑功能,是中医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七情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结合女性生理和心理特点,阐述妇女情志致病与脏腑之关系,说明情志因素主要导致心肝肾等脏功能失调,引起经带胎产诸病的发生.在治疗上通过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以情胜情等方法调畅情志,恢复脏腑功能,是中医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8.
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历史语境分析,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人所讲的五脏六腑,应当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明末清初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人中国,中西医学的碰撞累积到20世纪初,触发了影响深远的中西医大论争。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恽铁樵明确提出中医脏腑不是解剖学的脏腑,而是以“四时”气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成为以功能单位阐释中医五脏六腑实质的开端,推动了近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准确把握人们对中医脏腑概念的认识历史及西方学说传人后人们的认识演变历程,将有助于明确中医脏腑现代研究的意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及现代文献,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思想的内涵、五行-五脏-五音-七情的关系、五音疗法的应用方法及其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分析总结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乐与人和"、"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医五音疗法的理想境界,它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因、情志相胜、三因制宜。临床可按照五脏对应关系、五行生克关系、个体体质差异等辨证施乐,用于小儿脑瘫、抑郁症等治疗。[结论]中医五音疗法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简单易行、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可对某些慢性病进行辅助康复治疗,尤其是"七情内伤"造成的疾病,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耳针调节内脏功能的形态学基础,寻找耳穴与内脏之间的神经联系。方法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于耳穴皮下,HRP颗粒将通过神经末梢的吸收经轴浆逆行运输到神经元胞体。结果在迷走神经下节和交感干神经节上发现HRP酶标细胞。结论本实验揭示在耳甲(耳内脏穴分布的区域)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之间可能存在一条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