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负压经鼻气管内按需吸痰对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需吸痰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吸痰,实验组采用低负压按需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过程中氧饱和度、呼吸、血性痰液、每日吸痰次数等。结果:实验组吸痰过程中心率、氧饱和度、呼吸较对照组稳定,血痰发生及每日吸痰次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负压经鼻气管内按需吸痰可维持较好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降低患者耗材费用,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血压的影响、呼吸道的刺激及吸痰效果。方法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由下向上和由上向下不同吸痰方式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由上向下吸痰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影响、呼吸道的刺激及吸痰效果明显优于由下向上吸痰方法,且吸痰间隔时间长,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将吸痰管以负压插入气管套管由上向下边吸引边顺时针旋转吸痰方法,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血压影响小,对呼吸道的刺激小,吸痰效果好,间隔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氧气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无肺部慢性疾病、APACHE Ⅱ评分8分以上。实验组采用恒温湿化氧疗,对照组采用湿化瓶吸氧+间歇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湿化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恒温湿化氧疗湿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我院自2004年3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8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后,采用密封式吸痰,气管内滴药,雾化吸入,切口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结果:除10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或放弃治疗,76例抢救成功恢复良好。结论:呼吸不畅、低氧血症是重度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血氧饱和度往往能为后期的抢救成功创造条件,可明显降低重要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雾化面罩吸氧对气管切开术后吸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金花  罗陈娟 《海南医学》2010,21(1):149-15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和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对吸痰的影响。方法将气管切开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持续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实验组持续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内吸痰前及吸痰后1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吸痰效果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吸痰后1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更能一次把痰液吸干净,减少吸痰对气道的刺激,减少痰痂形成。结论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比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吸痰时痰液更容易吸出,吸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可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吸痰和进行辅助呼吸,可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我科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的最佳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8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区行颅内压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模式,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式吸痰模式(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法、吸痰压力为121~150 mmHg),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值的波动和吸痰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1天、第3天吸痰时和吸痰后5 min ICP的波动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50、12.510、18.941、11.223, P=0.000);观察组的吸痰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0.667, P=0.0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改良式吸痰模式,不仅有明显的吸痰效果,还可有效降低患者ICP值的波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联合综合吸痰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4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观察组,采用振动排痰联合综合吸痰法,双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叩背排痰联合常规吸痰法,连续操作5d后对排痰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痰在气管切开呛咳有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进行气管套管内吸痰,实验组采用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吸痰后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痰呜音、呼吸困难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前Sp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吸痰后SpO: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吸痰前、后的SPO2和呼吸频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吸痰后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痰鸣音、呼吸困难人数、3d后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后气管套管内留置负压吸痰管吸痰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0名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相应的编号,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2组,观察组28名,对照组32名,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利用密闭式吸痰法及开放式吸痰法,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吸痰前后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的波动幅度,1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呼吸机使用时间,28 d内死亡人数。 结果 2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昏迷严重程度(格拉斯评分)、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最差值等一般资料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吸痰后,2组患者的SPO2均有下降,心率均会增加,但观察组患者的氧饱和度及心率波动幅度更小,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周内VAP发生的例数、呼吸机使用的时间、28 d内死亡的人数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条件允许时,建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法,因为此法在吸痰前后氧饱和度及心率的波动幅度更小,可能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叶小兰 《中国医疗前沿》2012,(8):76+35-76,35
目的探讨分析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对36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以听诊为依据,选择吸痰时机;对照组依据患者咳嗽时的声音或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进行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实验组吸痰有效率为94.4%,吸痰次数少,吸痰量多,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吸痰时间,可以提高吸痰有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张立国  胡玲红  刘增辉 《重庆医学》2015,(28):3989-3991
目的:对比纤维支气管境吸痰与传统吸痰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纳入3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吸痰方式不同分两组,观察比较两组7 d 内痰咳痰黏稠度、黏膜损伤程度、体温及白细胞、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结果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咳痰黏稠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体温及白细胞计数、PCT 等观察指标结果明显好于传统组(P<0.05)。结论纤支镜吸痰是一种先进、可行的方法,较传统吸痰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管插入的不同深度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将我科近来收治的4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给予密闭式吸痰法,按吸痰管插入的不同深度随机分为浅部吸痰组(A组)、深部吸痰组(B组)和标准吸痰组(C组),每组各15例。比较三种吸痰法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B、C组较A组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气道峰压显著下降、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χ2=10.31、8.98、12.43、21.44,P均<0.05);A、C组较B组引发的剧烈咳嗽、心率加快、气管损伤的程度低(χ2=10.23、20.34、14.45,P均<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安全、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喷射雾化器与改良型喷射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颅脑损伤痰液黏稠的气管切开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喷射雾化器,观察组使用改良型喷射雾化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痰液黏稠度情况、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治疗期间患者每天平均吸痰次数、并发症及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吸痰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A组在吸痰前、吸痰后5min分别测SpO2;B组在吸痰前和吸痰结束后5min给予5min的高浓度氧气吸入并且在吸痰后5min分别测血氧饱和度。结果经过比较分析,两组吸痰结束后5min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相比较无明显升高,吸痰前吸氧与吸痰结束后吸氧,对患者血氧约饱和度影响不大。结论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及时有效的吸痰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与吸氧无直接关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传统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方法进行改进,提高经鼻气管内吸痰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将70例需采用经鼻气管内吸痰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观察组在传统吸痰方法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作了改进:患者体位、充分润滑、插管方法、适时吸引等.对两组方法的吸痰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吸痰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显著轻于常规组(P<0.01).结论 新的吸痰方法可提高吸痰效果,减轻呼吸道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患者气管切开后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在我科行喉癌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间断呼吸道湿化法,观察组采取气管切开面罩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痰痂、刺激性咳嗽、气管套管出血、皮下气肿、咽瘘发生情况及术后3 d日均吸痰次数和吸痰时平均血氧饱和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痰痂形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05)。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和气管套管出血、皮下气肿并发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9.432、4.320、4.04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日均吸痰次数和吸痰时平均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3、8.673,P0.05)。结论与间断呼吸道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面罩湿化法既可减轻患者术后刺激性咳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SpO_2下降程度,又可提高气道湿化的效果,对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 目的总结 30例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 ,探讨护理方法及措施。2 方法1 999年 4月— 2 0 0 1年 4月为 30例气管切开术后危重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其中胸外伤 1 6例 ,重型颅脑损伤1 2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 2例。 3例应用呼吸机。主要护理要点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吸痰时机及方法。②呼吸道湿化等用药。③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④预防感染措施。3 结果抢救成功率 1 0 0 % ,无并发症发生。4 结论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 ,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 ,特别在气管切开最初 1 2h内分泌物较多时应及时吸痰 ,吸痰时先将规格合适的吸痰管插入气道超过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有效吸痰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将32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以听取患者咳嗽声音判断痰液量进行吸痰,吸痰时使用一条吸痰管,先吸气管切开处,后吸口鼻腔。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在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且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下时再进行吸痰,吸痰方法为先吸鼻腔,再吸口腔,后吸气管切开处,吸痰时使用两条吸痰管。结果观察组在日吸痰次数、痰液量、呼吸道黏膜损伤、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值、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规范的评估患者,掌握吸痰时机,使用正确的吸痰方法,可降低气管切开早期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维持肺部正常通气功能,提高气道管理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道护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多需气道重建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吸痰是护理操作和治疗手段 的关键,而吸痰的合理有效安全将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文章对49例颅脑损伤患者吸痰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探讨比较合理有效安全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