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体质证候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中医证候的深入剖析 ,将其区分为体质证候与疾病证候 ,提出中医体质证候概念 ,阐述其特征及诊察方法 ,论述其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动物模型等实验研究、体质研究及预防学研究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医“辨体-辨证-论治”在对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思路中的突破。通过对患者中医体质的判定,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类型的转变及预后并指导治疗。旨在不仅治疗即病的中医相关证候,而且调整各种偏颇’的体质,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当前亚健康状态研究实际,对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进行了探讨总结,提出了针对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的相关建议。认为应依据中医理论据因辨证;深入开展亚健康状态大样本、多中心、标准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理清证候发展的动态脉络,探寻始发证候、核心证候、转归证候等证候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注重证候与体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中医的五神、情志、体质理论分析“昼不精 ,夜不瞑”的发病原因 ,用Epworth困倦量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 (PSQI)、中医证候量表和体质量表 ,对失眠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对比 ;并用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失眠组“昼不精 ,夜不瞑”相关因素的关系 ,提出了失眠患者“昼不精 ,夜不瞑”紊乱状态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指标对中西医诊断心衰分型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电图指标对西医“病”与中医“证”的诊断价值。方法 :按照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比较原则 ,选取本院 10年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 ,设平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心电图指标异常对西医的“病”没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而对中医的“证”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结论 :推测在疾病状态下 ,心电图指标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病理生理状态 ,而中医强调的正是整体观 ,因此“证”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体质与中医病证之间的关系,分析体质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做到"三级预防"。针对患者的病理体质状态,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体质的偏性,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处于发病的临界状态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疾病发生后,抓住体质这个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和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质可分的基础上,依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体质偏颇状态,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证候的概念及其属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回顾中医证候概念及其在诊断治疗中作用的研究文献,提出证候是对四诊(望、闻、问、切)信息表达的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具有内实外虚、多维界面和动态时空的表现特征.证候有别于西医学中的疾病和疾病的亚型,而是一种在疾病背景下独立存在的病理生理整体反应状态,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理论依据.证候不仅具有诊断学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病理生理学属性和治疗学属性.证候靶位便是证候的治疗学属性的体现,即证候不仅是中药方剂的治疗目标,而且也是中药方剂的效应基础,是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理论依据.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医亚健康状态分类指南》研究课题组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按照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和《世界中联各专业委员会专业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办法》规定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应用反馈情况,开展《中医亚健康状态分类指南》课题研究。创新性地通过“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的方法来对中医亚健康状态进行分类,将亚健康状态具体分为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排泄型态亚健康、感知型态亚健康、性-生殖型态亚健康和认知-应对-关系型态亚健康六种型态,并经过反复论证,于2019年10月12日审议通过了《中医亚健康状态分类指南》(SCM-C0038-2020),并于2020年1月正式对外公开发布。  相似文献   

9.
过敏体质的概念、形成与调控原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概念,可以表述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思路的突破,中医体质学无论是在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还是在临床应用和实践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了解不同人群与疾病的易感性和针对不同体质类型人群进行疾病的防治,其“防治”思想即是“治未病”理论的具体体现,其在“治未病”领域中的实践为个体化诊疗和疾病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高危因素、预防与调治等方面对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当前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措施存在偏差,中医药认识及防治亚健康状态研究力度不够。主张应开展大样本、规范化亚健康状态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同时切实加强以体质、证候为主的亚健康状态基础研究。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华,“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关于“证”的概念阐述尚不一致,什么是“证”,“证”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迄今说法不一。而科学地阐述这个概念对中医学术探讨和临床研究则是必要的。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它反应事物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作为特定概念的“证”是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对疾病的观  相似文献   

13.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14.
包蕾  王济  闵佳钰  秦静波  王琦 《中医学报》2016,(12):1919-1921
痛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临床表现和疾病发作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遗传性,单一的辨证论治并不能完善地阐释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根据中医体质学理论,患者自身体质状态为原发性痛经发作的根本,不同人群体质状态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倾向不同,也随之决定了不同体质患者易发的痛经证型不同。  相似文献   

15.
体质与证候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与证候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处于不同层次的认知模式.体质是生命、健康、疾病的载体,体质可综合反映机体整体状态特征,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类型,反映疾病演进过程中的病理特征.现就二者的关系进行如下解析.  相似文献   

16.
中医健康状态学具有系统论的整体特点,在证素辨证的基础上引入宏观、中观、微观参数概念,将人体健康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拓展了中医体质学、病理特点和证的内涵,确立了中医病证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具有转化医学的特点。建立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健康状态辨识是中医学与转化医学结合的模式,是实现中医学转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证候"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是通过研究疾病的外在现象,运用理论思维,把握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关系,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状态进行的理论概括,是理性思维的成果,是中医诊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又是预测未知、推理同类疾病的思维模式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是指运用中医思维,对人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状态进行辨识。本文就常见辨识方法:状态辨识、精气神辨识、十二经原辨识及体质辨识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中的常用思维,提出运用整体、动态、个性化的辨识思维是解决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的关键。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的临床运用,有助于指导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方法多样,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建立辨识标准以及规范行业准则有利于促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检索2000年~2017年在CNKI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分析后得出中医对血栓前状态多从“瘀血”论治。本文通过 对纳入研究的文献类型、治疗方法、证候类型及中药治疗、针灸选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中医治疗血栓前状态提 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乌鲁木齐市亚健康人群分布情况及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候,为制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年龄在18-55岁之间的乌鲁木齐市民采取问卷调查及中医临床专家现场访谈后进行中医证候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合格的问卷由录入员采用Excel软件,将问卷内容输入,进行逐项核查,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7.0系统。结果: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者占78.87%,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肾阴虚证最多,痰热内扰证最少,8个证型构成比排列顺序为: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内扰证。结论:认识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今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