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绍德 《中外医疗》2013,32(20):180-181
目的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分别采用CT与MRI进行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符合率分别对比分析,并对MRI的临床具体诊断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MRI共诊断出79例,符合率为98.8%,误漏诊率1.2%;CT共诊断出72例,符合率为90.0%;误漏诊率10.0%;MRI诊断符合率相对更高(P〈0.05)。另外,MRI诊断中,鞍旁病变诊断符合率100.0%,鞍内病变诊断符合率100.0%,鞍上病变诊断符合率94.4%,1例脑膜瘤患者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论 MRI在鞍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准确率高,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MRI技术在鞍区囊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鞍区囊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MRI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参照,评估CT、MRI技术在鞍区囊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MRI诊断鞍区囊性病变有9例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CT诊断鞍区囊性病变有16例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鞍区囊性病变的一致性为0.87(59/68),较CT诊断鞍区囊性病变的一致性0.76(52/68)高;鞍区囊性病变如Rathke囊肿、颅咽管瘤、垂体脓肿、蛛网膜囊肿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各具有其特点。结论鞍区囊性病变的CT、MRI影像学特点各异,MRI在鞍区囊性病变不同分类鉴别诊断中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检出垂体瘤32例,颅咽管瘤12例,脑膜瘤12例,生殖细胞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Rathke囊肿3例,星型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2例,垂体脓肿2例,错构瘤2例.不同的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特征对诊断有主要价值;病变来源的判断可帮助定性诊断.结论 MRI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发病部位、形态特征、大小范围、生长方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显示清晰明了,能对其定位、定性作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鞍区占位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探讨鞍区占位的MRI诊断价值。方法10例鞍区占位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9例经病理证实,1例经治疗回访证实;对鞍区占位MRI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鞍区占位定位诊断正确率100%,直观显示占位的大小、形态、空间定位及周围情况。结论MRI对鞍区占位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鞍区占位病变的CT、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及临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垂体大腺瘤20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4例、胶质瘤4例、Rathke’s囊肿3例、皮样囊肿3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性、定位诊断。结论CT能准确显示鞍区肿瘤钙化和骨质破坏程度,MRI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腔出、入口区CT解剖分区及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CT扫描技术对 117例胸腔出、入口区占位性病变进行检查 ,并对其在各CT解剖区的分布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胸腔出、入口区以淋巴系统占位性病变最多 ,均分布在CT解剖 3区 ;甲状腺疾病次之 ,主要分布在 1区并有跨区生长之势。结论 CT是胸腔出、入口区占位性病变检查的重要手段 ,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且较为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RI检查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6月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颅内鞍区肿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检查诊断确诊,对所有患者行CT与MRI检查.分析CT与MRI用于颅内鞍区肿瘤诊断检出率,并探析两种方法用于鞍区肿瘤诊断的影像学表现.结果: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的检出率略高于CT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病理分型不同,鞍区肿瘤经CT以及MRI诊断可呈现不同影像学表现.结论: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通过MRI诊断能够有效反映出鞍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间的关联,但同时辅以CT诊断能够使鞍区肿瘤影像学反映更充分,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出、入口区CT解剖分区及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T扫描技术对117例胸腔出、入口区占位性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在各CT解剖区的分布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胸腔出、入口区以淋巴系统占位性病变最多,均分布在CT解剖3区,甲状腺疾病次之,主要分布在1区并有跨区生长之势。结论:CT是胸腔出、入口区占位性病变检查的重要,中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且较为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的方法。方法对本科在2003年7月至2007年5月间收治的2,4例经影像学诊断为颅内占位病变的患儿的诊治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中未包含有内分泌症状而诊断为垂体或鞍区占位性病变患儿。结果24例中有2例脊髓占位性病变,脑室内占位3例,脑实质中占位性病变19例,其中怀疑肿瘤15例,怀疑肉芽肿2例,脑囊虫2例。结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漏诊,加强随访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是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及时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在鞍区占位性病变中,垂体大腺瘤最为多见.MRI因不受颅底骨质影响,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以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是目前显示鞍区结构的最佳方法.该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动态增强MRI对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表现,其中空蝶鞍综合征10例,下丘脑错构瘤5例,Rathke裂囊肿10例,表皮样囊肿3例,皮样囊肿2例,动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蛛网膜囊肿2例,动脉瘤5例,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2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2例,鞍区增殖性炎症2例,垂体脓肿2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鞍区不同类型的非肿瘤性病变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好发年龄以及临床症状,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 MRI的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非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56例,全部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56例中听神经瘤38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5例,胆脂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肿瘤在CT上多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在MRI中T1WI上多呈低信号,T2WI上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CT、MRI对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MRCP、MRA对肝门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肝门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联合MRI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性质的肝门部占位性病灶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3.7%.结论MRI一体化检查对肝门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螺旋CT诊断,以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MRI、螺旋CT诊断检出率,分析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危险因素。结果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在MRI、螺旋CT检查中均有特异性表现,炎症性囊性病变CT值10~20 HU,MRI示长T1、长T2信号,囊性肿瘤示"快进快出"征,MRI示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发育性囊性病变CT值0~10 HU,MRI示多发或单发水样信号;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T1、长T2信号、CT值为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独立预测指标;MRI检查炎症性囊性病变检出率100.00%(29/29)较螺旋CT检查72.41%(21/29)高(P0.05);结论 MRI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检出率,能弥补螺旋CT诊断不足,可根据T1、T2信号异常情况鉴别病变类型,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5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鞍区肿瘤后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CT、MRI检查图像,对CT、MRI图像进行分析,总结颅内鞍区肿瘤影像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进行腮腺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其CT表现。结果腮腺内病变16例,其中腮腺内恶性占位10例;腺腮外病变3例。CT能鉴别腮腺内外肿块,能够显示肿块的部位、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CT、MRI或其他方式检查确诊有肝脏占位性病变者进一步行菲立磁增强 MRI检查,比较增强前后TtWI病灶及肝脏的信号强度及对比信噪比(CNR);根据增强前后病灶数量及形态进行定性诊断。结果 菲立磁强强T2WI肝脏信号强度较平扫明显下降,恶性病灶与肝脏的CNR较平扫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非立磁增强TtWI明显提高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差异其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式检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出炎症性病变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磁共振均能诊出肝脏囊性占位病变,MRI在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中敏感性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RI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4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椎管内不同隔间内占位的MRI表现各有特点,MRI对于髓内髓外占位的定性诊断率为90.5%。占位性病变的发生部位、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是术前MRI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结论 MRI是目前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就业的首选检查方法。依据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可对椎管内占位作出基本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鞍区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鞍区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眼球活动障碍9例,复视7例,多饮、多尿7例,癫痫4例,三叉神经痛3例。结果:10例颅骨X线平片检查见鞍区颅骨圆形透光区9例,蝶鞍不同程度扩大10例,鞍背骨质吸收破坏并有硬化环6例;10例行CT扫描,大多数表现为鞍区低密度病灶,低密度7例,高密度2例,等密度1例;1例出血,1例钙化;7例未见增强,3例部分轻度增强;6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性病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未见对比增强。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MRI检查能为鞍区表皮样囊肿的定性、定位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