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2.
魏伟  王育良 《现代医学》2005,33(6):373-37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对15例(18只眼)患者按规定程序进行PDT治疗,其中典型或以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者11只眼,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者7只眼。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13只眼,下降2只眼。其中8只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17只眼眼底出血渗出明显减少(其中15只眼完全吸收),1只眼有所增加。FFA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典型性或以典型性CNV为主的病例中10只眼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1只眼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弱;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的病例中7只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治疗后1、3个月,在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的10例中,3只眼荧光素渗漏先后复发。结论PDT治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短期效果是肯定的,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损害,但尚不能预防CNV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确定病理性近视患者光动力治疗(PDT)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活动度中的作用。方法:纳入PDT治疗33例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3眼。每3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荧光造影检查有无渗漏、OCT检查有无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液及黄斑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厚度。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病灶类型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病理性近视68例(97只眼)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43只眼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单纯黄斑出血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20只眼;黄斑区萎缩7只眼;Fuchs斑18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漆裂纹58只眼;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05约占病理性近视29%,矫正视力低于0.3约占病理性近视47%。结论:病理性近视FFA和ICGA检查有助明确黄斑病变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是引起盲目和低视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 )联合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CNV )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30只眼)经眼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等检查确诊为 CNV 患者行 PDT 联合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4~6个月随访,30只眼中有22只眼视力提高(占73.3%),8只眼视力稳定(占26.7%),未见有视力下降者。20例 AMD 患者中14例(70.0%)通过一次联合治疗后 CNV 消退;3例(15.0%)3个月后需再次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0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例通过一次联合治疗而使 CNV 消退。治疗及随访期间无全身和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 联合 Lucentis 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CNV 的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及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7.
背景:联合光动力治疗(PDT)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得(IVT)目前主要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而PDT联合IVT以往从未有用于年轻患者或用于继发于病理性近视CNV治疗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采用PDT联合IVT治疗女性患儿近视性黄斑下CNV膜。方法:本研究为干预性病例报道。采用PDT联合IVT治疗1例13岁患儿,观察ETDRS视力改变、荧光血管造影CNV渗漏及病变进展情况。结果:接受2次PDT联合IVT治疗近视性CNV,随访7月,右眼ETDRS视力从20/80-2提高至20/25。治疗后荧光血管造影未见非活动性瘢痕继续渗漏。第2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12例12眼ARMD患者行TTT治疗,根据CNV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照射时间为1min。结果12眼ARMD经TTT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提高,但黄斑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吸收,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形(FFA)显示大多数CNV渗漏减少或停止,原CNV瘢痕化。结论TTT治疗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对34例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TTT治疗,治疗效果用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提高或不变,视力提高≥2行者29眼,视力稳定者(视力基本不变或±1)5眼。复查FFAENV膜22眼ENV闭锁,渗漏停止,10眼ENV渗漏减轻,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94.11%(32,34),4眼无名显变化,保持不变为15%(2/34)。结论 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封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前瞻、公开、双中心、非对照干预性系列病例研究。伴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区CN V连续病例被收集,并按标准剂量行维替泊芬PDT治疗。对患者行1次/3个月的随访,如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有渗漏时行再次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1年随访当中与最初视力相比较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改变,以及视力平稳(改变<1行和视力改善患者的比例。结果: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区CN V的11例患者的11只眼被收集,且均完成了1年的随访。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4.8…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确诊有CNV的21例(42眼),右眼(21眼)定为对照组,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0.1ml),左眼(21眼)定位观察组,行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和TA各0.05ml)。同一患者的左右眼同一时间进行治疗,每4周进行一次重复治疗,共4次;在第12周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差异、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NV病灶渗漏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在治疗后有14眼完全消退,5眼明显轻,2眼无明显变化。观察组中,20眼水肿完全消退,1眼明显减轻。两组治疗前后黄斑视网膜水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vacizumab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减轻黄斑视网膜水肿,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D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黄斑区视功能与形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7例(23眼)经典为主型CNV患者进行单次光动力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8个月分别行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视网膜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的厚度以及功能改变;选择相匹配的正常30眼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相比,CNV患眼治疗前黄斑中心厚度增加,且mfERG的N1和P1波反应密度明显下降。PDT治疗后,视力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T显示治疗后黄斑区中心厚度显著减小,但治疗后8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fERG显示治疗后1区P1波和2区N1波反应密度显著增加;治疗后8个月1区N1波反应密度显著增加;1区和2区的P1和N1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视力变化与黄斑中心厚度变化有相关性(r=0.43,P=0.04),与mfERG各波的变化无相关性,1区的N1和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厚度变化呈负相关(r=-0.43,P=0.04;r=-0.51,P=0.01)。结论对较小范围的CNV患眼单次PDT治疗可在3个月内减少黄斑区中心厚度并改善视功能,并在相对远期保持稳定。黄斑中心区和旁中心区的恢复有所不同;视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氩激光诱发兔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白建伟  惠延年 《医学争鸣》1997,18(3):278-280
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发病机理及发生,发展特点。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经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2,光斑出血发生率27%。光凝后1周,FFA脉络膜期及动脉早期8%的光斑有点汰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周,63%的光斑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直至2个月,渗漏区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4.
吴学今  刘路宏 《广西医学》2008,30(3):318-319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能量。方法运用810 nm激光治疗仪,光斑直径1~3 mm,时间每点60 s,能量随病人的屈光间质、光斑大小及出血量的多少进行调整。以照射区域轻度发灰为限。治疗范围:根据CNV的大小,采用1~4个光斑覆盖。结果37眼治疗后随诊视力3眼提高(8.1%),28眼无变化(75.7%),6眼下降(16.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复查CNV完全消退者15眼,占40.6%;CNV部分消退者16眼,占43.2%;无变化者6眼,占16.2%。结论TTT是治疗黄斑区隐匿型CNV的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能量。  相似文献   

15.
张士胜  廖华萍  王康孙 《医学综述》2008,14(19):2959-2963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患者常见的视力下降原因,通常可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本文主要对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激光治疗进行综述,其中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等激光治疗是文章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视瞻昏渺发病机理与VEGF、bFGF、PEDF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动物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至脉络膜之间细胞因子VEGF、bFGF、PEDF表达的变化。方法:用半导体激光光凝建立CNV动物模型,于造模后1W,2W,3W,4W,8W分别行免疫荧光检查(FFA);于造模后8W处死动物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bFGF、PEDF表达。结果:HE染色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造模后模型组VEGF、bFGF上调,VEGF/PEDF值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DF值轻度上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可诱导CNV动物模型,该模型可做为视瞻昏渺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1例临床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6~15个月,视力提高或不变为45眼,占98%(45/46);视力下降为1眼,占2%(1/46)。CNV膜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84%(31/37),保持不变为15%(6/37)。结论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封闭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Myopia is the most common refractive disorder. High myopia affects 27% to 33% of all myopic eyes in Asia. The pathologic myopia (PM) is the most severe vision-threatening phenotype of high myopia. It is also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in Asia. Unlik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which mostly effecting elders. PM causes severe vision loss in young adults,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impairment of their working ability. PM has becom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particularly among those ages 40 to 49 years old in some Asia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