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后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中,9例行后内侧入路,6例行后外侧入路,2例行后内后外侧联合入路。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后X线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进行评估,术后12个月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方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30周。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平均15.80(13~18)分。HSS评分平均86.50(73~96)分。术后3例患者发生切口问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末次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骨不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膝关节不稳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应用后外侧入路,后内侧髁骨折应用后内侧入路,后内后外侧髁均骨折可以应用后内和后外联合入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时采用后正中S形入路;直视下进行平台的复位和固定,允许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72-1275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复位固定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13年6月36例涉及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愈合时间,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平均随访(16.5±3.0)个月。骨愈合时间平均(8.8±1.3)个月。术后3 d复查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分别为:85.3°±3.3°(78.0°~93.5°)、10.6°±3.1°(5.0°~17.0°)、6.8±3.6°(2.0~13.0°),终末随访时上述各角度分别为:83.7±4.2°(79.0°~95.0°)、11.5±2.4°(6.0°~16.5°)、7.6°±2.8°(2.5°~14.0°),终末随访时各角度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HSS评分:优44.4%(16例),良38.9%(14例),一般11.1%(4例),差5.6%(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根据胫骨平台后髁主要骨折的位置、形态及血管损伤情况,确定适宜的切口和骨折复位固定的先后顺序,能够实现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后髁骨折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8—2012-12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伴有后髁骨折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首先取后内侧入路稳定内侧柱,将后髁复位后选用克氏针、螺钉或钢板进行固定;外侧平台骨折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复位固定骨折,存在骨缺损的患者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31例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3.8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7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4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83.9%。1例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对于合并后髁骨折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便于操作,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复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后侧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后髁骨折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42.3岁.按罗从风[1]三柱分类,骨折全部波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髁及后外侧髁. 结果 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6.2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8~28周,平均22.3周.术后32周采用HSS[2]膝关节评分为84~92分,平均87.3分. 结论 膝关节后侧双切口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有利于平台后髁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复位准确、内固定安装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8):1711-1714
[目的]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及倒"L"形接骨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科收治12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复位并置入"L"形锁定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同期处理其他部位损伤。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2个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参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获69~94分,平均86.42分,其中优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1.67%。[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及倒"L"形接骨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暴露清楚,关节面支撑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侧后方入路治疗12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后内侧入路经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显露后内侧髁,后外侧入路自腘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分别显露后外侧髁。采用3.5mmT形钢板或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于胫骨后内或后外侧固定骨块。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依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1例。结论采用侧后方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后平台,直视下方便复位和固定,有利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2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8~58岁,平均42.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4例,扭伤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单纯后外侧髁骨折1例,后外侧髁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9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5例,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90 min~32 h,中位时间4.5 h。入院至手术时间5~12 d,平均7.8 d。取腓骨小头上入路,骨折复位Pilon钢板固定;一期处理合并骨折及半月板损伤。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防时间6~26个月,平均19.1个月。术后无肢体麻木、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随访期间均无内固定物松动及关节面丢失发生。末次随访时按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18~30分,平均27.9分;其中优16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5%。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为指导,设计波及后髁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并观察术后疗效。方法自2011-01—2013-09以三柱分型理论为指导对17例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设计相应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单纯后柱骨折以及后柱骨折+内侧柱骨折设计膝关节后方倒L形入路,外侧柱+后柱骨折以及外侧柱+内侧柱+后柱骨折设计膝关节后方倒L形入路+前外侧入路。术后定期摄膝关节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胫骨平台的内翻角及后倾角,以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7例术后均获平均13.7(12~17)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6个月。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6.27±0.35)°,术后1年为(86.39±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1,P=0.376);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后倾角为(9.15±0.34)°,术后1年胫骨平台后倾角为(9.1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7,P=0.585)。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优9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对设计波及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但该理论在设计胫骨平台后髁合并外侧髁骨折手术入路时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骨折亚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人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10年5月对4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Schatzker V型骨折29例,Schatzker VI型骨折13例.随访时间16~27个月.观察切口感染和骨折愈合时间.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初次和末次随访骨折复位及复位丢失放射学Rasmussen评分.随访末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切口感染7例,其中浅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感染率16.67%.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0±1.27)个月.术后初次放射学Rasmussen平均评分(13.86 ± 3.23 )分,随访末期(13.71±3.26)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0.05).随访末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为(74.33±12.34)分,优10例,良22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76%.[结论I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手术人路可充分暴露膝关节内结构及胫骨平台双裸骨折端,为骨折直视下精确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关节面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术后骨折复位丢失率低、骨折愈合率高,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适合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12例该类骨折,均采用后侧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按照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9例,良3例。结论后侧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显露、内固定可靠,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Shu-Qing Wang You-Shui Gao Jia-Qi Wang Chang-Qing Zhang Jiong Mei Zhi-Tao Rao 《Indi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s》2011,45(2):125-131
Background:
High-energy fractures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always need surgical treatment. Generally, posterior fragments of these fractures could not be exposed and reduced well in conventional anterior approaches. Although a posterolateral/posteromedial approach to manage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re are few presentations concerning the treatment of these high-energy injuries based on posterior approaches combined with anterior approach if necessary.Materials and Methods:
Ten cases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from high-energy injuri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followed up for mean 26.5 months (range 14–45 months). A posterolateral/posteromedial approach was adopted primarily to fix main fragment in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and intraope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stability of knee was done. An anterior approach was added if required.Results: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was employed in seven cases, posteromedial in three, and additional anteromedial in three, and anterolateral in two cases. The average time to union of all 10 fractures was 3.7 months (range 3–5.5 months). Nine patients had satisfactory articular reduction.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averaged 2° of extension to 110.5° of flexion. No patient complained of knee instability.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HSS score at the final followup was 92.70.Conclusions:
High-energy fractures of posterior tibial plateau could be well treated based on posterior approaches combined with necessary anterior approach if required. 相似文献12.
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4—2013-07采用胫骨平台解剖型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及胫股角(FTA)。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9.0±14.2)min,术中出血量(96.0±16.7)ml,住院时间(13.6±4.5)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6.8±4.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6±2.8)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9.7±5.6)分,优良率93.5%。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的患肢TPA、PA及FTA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内固定放置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胫骨平台内外侧分别使用钢板固定。结果术后伤15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无感染、关节面塌陷、力线丢失等情况发生。术后X线片提示股胫角(FTA)平均177°±1.7°,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平均86°±2.1°,后倾角(PA)平均9°±3.1°。术后第3、6、12个月分别复查标准正、侧位X线片角度均无丢失。骨愈合时间平均16±3.5周,术后12~20周开始完全负重,随访期内无一例出现膝关节不稳。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伸直0°~5°,屈曲90°~130°。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平均(90.5±6.5)分。结论采用双钢板联合内固定能为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提供良好的力学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腓骨头上入路手术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10采用腓骨头上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4例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经腓骨头上入路的切口起自于Gerdy's结节,向上向后经过腓骨头上缘2 cm处作一个直切口.胫骨平台高度及关节面高度恢复后,取塑形好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21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后外髁,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19个月。1例膝关节伸直轻度受限(-5.0°),其余患者无膝关节伸直障碍。膝关节总伸屈度95.0°~135.0°(122.6°±12.8°)。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6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术后即刻13~18(16.2±2.7)分,末次随访时11~18(15.5±3.2)分。后倾角:术后即刻6.0°~9.0°(7.8°±1.5°),末次随访5.5°~10.0°(7.6°±1.8°)。HSS膝关节评分65~98(83.9±8.2)分。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尽管暴露范围较局限,但可直视下进行复位固定位置,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53例闭合性新鲜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X线摄片和64排CT三维重建。根据CT下"三柱理论"分类:其中后外侧柱骨折12例,后内侧柱骨折26例,后内侧及后外侧均有骨折者15例。采用膝关节后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桡骨远端T形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固定15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纵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26例,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或螺钉固定12例。术后按AK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3例术后获12~3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KS评分平均87(58~95)分,15例采用膝关节后侧倒L形入路者AKS评分平均82(58~90)分,26例采用后内侧纵形入路者AKS评分平均91(70~95)分,12例采用后外侧纵形入路者AKS评分平均85(65~92)分。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术前慎重评估软组织损伤,选用适当的手术入路与内固定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