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的MSCT及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6例行MRI检查,4例行MS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I和MSCT检查。结果 8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直径0.5~3.5 cm。MS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MRI平扫呈长T1、长或稍长T2信号结节,其中4例弥散加权成像呈较高信号改变。MS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和延时期强化减弱。结论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胰岛素瘤的病理特点。MSCT和MRI均能清楚显示胰岛素瘤,并且MRI较MSCT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18例胰岛素瘤除1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最大径0.3~2.0 cm。MS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MRI平扫病灶呈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或稍高信号。MS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和门脉期强化降为等密度。 结论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胰岛素瘤的病理特点。MSCT动态增强应作为胰岛素瘤首选筛查手段,合理使用MSCT动态增强与MRI检查能显著提高诊断胰岛素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ACC)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ACC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1岁;7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胰体尾部5例,胰头2例;最大直径约2~13 cm,平均直径5.2 cm,边界较清楚;CT平扫为略低密度,病灶内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未见明显钙化。MRI扫描示病灶T1WI上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上为混杂稍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见瘤内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7例中1例肝转移,1例侵犯临近脾脏,2例显示胰管侵犯并扩张,3例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胰腺腺泡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例经手术(5例)、穿刺活检(4例)或临床(5例)证实的肝结核患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改变对照。结果14例肝结核可分为2种类型:①肝实质型12例。细分为4种亚型:粟粒型2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点状稍低密度;结节型5例,平扫边界模糊,有2例环形强化,2例无强化,1例环形强化与无强化区混杂;脓肿型4例,平扫边界模糊,2例表现为云絮状淡薄强化,2例环形强化;纤维钙化型1例,钙化灶呈斑块状。②肝浆膜型2例,表现为肝包膜均匀性增厚或伴结节附着,呈轻微强化,肝包膜下局限积液。其他征象包括肝肿大和其他器官结核,如腹腔淋巴结、胰、脾、肾上腺、肠道及肺部可见结核病灶。结论螺旋CT对诊断肝结核有重要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结核不同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和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例(24灶)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确诊为FNH的患者的CT、MRI资料并分析,13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扫描,6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13例CT检查出1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个、等密度3个,其中9个可见中央更低密度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组织无强化,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无明显包膜;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前降低,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以等密度为主,6个瘢痕组织出现强化。11例MRI检查出14个病灶,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11个见瘢痕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呈高信号,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下降呈稍高或等信号,瘢痕组织可见延迟强化。结论 CT及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是临床诊断FN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4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58.3岁.12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胰腺弥漫肿大者7例,局限肿块型5例,混合型2例.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5例)或稍低密度(7例),1例胰腺内及周边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MRI病变T1WI序列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降低,T2WI序列信号不同程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升高,DWI序列信号均升高.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强化降低呈不均匀“雪花状”,后渐进性延迟强化.9例病变周围见“胶囊样”包壳.4例胰管形态不规则,5例胰管轻度扩张;9例胆总管下段管壁规则增厚伴明显强化及“鸟嘴样”管腔狭窄.4例病变周围血管受累,1例肝门区见2枚肿大淋巴结.2例增强后肾脏内见异常低密度灶.经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的10例患者随访影像学检查病变胰腺均有明显的好转及恢复.结论 AIP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表现,对于AI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萍  江凯  蔡志强  王咏涛  邓生德 《中国骨伤》2017,30(12):1141-1146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岁。临床症状以脊柱区疼痛为主,少数伴周围神经症状。病程2周~3个月,平均9周。CT平扫9例,CT平扫及增强8例;21例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变部位及大小:颈椎1例,胸椎16例,腰椎2例,骶椎4例。肿块常较大,最大的横断面73 mm×125 mm。病变类型:23例中15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型,7例为软组织肿块型,无骨髓浸润型。CT及MRI表现:CT示11例伴"云雾"状改变,6例伴压缩性骨折,并伴"浮冰"样改变,伴"袖套"样改变9例;11例伴椎管狭窄;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示T1WI均为稍低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明显,椎管狭窄16例,伴"袖套"样改变13例;椎间隙均无明显狭窄。CT及MRI表现对照:CT对骨质破坏细节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但其对病灶范围及其周围结构是否受累的显示不及MRI,MRI显示病灶的范围往往大于CT。病理:23例均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表现中"云雾"状、"浮冰"状骨质破坏及椎管内"袖套"样浸润对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3个病灶平均大小为(25.00±1.82)mm,23个病灶出现坏死囊变;CT平扫15个病灶呈等密度,28个病灶呈稍低密度;43个病灶T1WI均呈低/稍低信号,27个病灶T2WI呈高/稍高信号,16个病灶T2WI呈等信号;26个病灶见包膜;30个病灶显示清晰轮廓;24个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即明显强化,8个呈延迟强化,5个呈向心性强化,6个呈轻度强化。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及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激素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观察胰腺及周围组织、胰管和胆管的影像学表现,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45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其中37例患者表现为胰腺的弥漫性肿大,8例患者表现为胰腺局限性肿大,CT检查中有27例患者的胰腺病灶平扫密度减低;MRI检查中有16例患者胰腺病灶出现信号的改变,表现为T1WI上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45例患者胰腺病灶均表现为延迟强化方式改变。10例患者的CT和7例患者的MRI表现为胰管狭窄,2例患者的CT和1例的患者MRI表现为胆总管狭窄。14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胰腺周围的"假包膜"征象。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CT和MRI上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实验室相关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3例患儿均接受CT平扫,其中早期增强扫描21例,延迟扫描9例;7例接受MR平扫,其中4例接受MR增强扫描。结果 23例节细胞神经瘤中,17例位于腹膜后,5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颈部。CT和MR显示所有病灶边缘清楚,呈椭圆形、梭形或半月形。CT平扫表现为较低密度,CT值范围22~38HU(中位数28HU)。肿瘤MR平扫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CT和MR增强后早期均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期呈显著强化。结论 CT平扫密度较低、MR T2WI不均匀高信号以及延迟期明显强化是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影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乐山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HIMT,术前2例行MSCT平扫,4例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CT未增强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肿瘤的部位、大小、密度/信号、形态、囊变、强化程度和方式进行评估。 结果6例HIMT患者MSCT显示均为稍低密度,MRI信号不均匀;5例动脉期边缘模糊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6例门脉期及延迟扫描期均有明显强化。 结论MSCT及MRI成像均能够明确显示HIMT的形态学改变、强化程度及方式,MRI多序列成像更能初步判断肿瘤内部的可能构成成分,尤其是病灶内部坏死区在T2WI压脂序列呈低信号对诊断更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DFSP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均发生于皮肤或皮肤下,其中四肢4例、躯干5例。8例表现为皮下软组织肿块,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较清晰,2例呈分叶状肿块,并沿周围肌肉间隙生长,1例大部分边界模糊;1例悬吊于皮肤外,呈分叶状。2例CT平扫病灶呈中等略低密度,多均匀或略不均匀;MRI示7例病灶呈较均匀等或稍长T1信号,1例呈不均匀稍短T1信号,6例呈不均匀稍长T2信号,可伴小斑片状、条索状稍短T2信号或小斑片状长T2信号,2例呈长T2信号,1例伴环状稍短T2信号;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4例强化不均匀。结论 DFS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MRI对定性诊断及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A)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OCCA的CT及MRI资料。对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7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9例中,4例先后接受CT及MR平扫、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①肿瘤位于左侧卵巢3例,右侧4例,跨中线生长2例,瘤体直径2.2~12.4cm;8例为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1例为多房囊性肿块。②CT表现:6例中,5例为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均为单房,密度均匀,1例为多房囊性肿块,囊液密度不均,囊内分隔粗细均匀;动脉期5例实性部分及分隔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静脉期均持续强化。6例均见完整包膜,延迟强化呈稍高密度。③MRI表现:7例中,6例为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均呈高信号;1例多房囊性肿块,囊液信号不均,分隔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6例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呈持续性较均匀明显强化,分隔持续明显强化。延迟期包膜持续强化,呈稍高信号。结论 OCCA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与其他富血供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平扫+增强15例,MRI平扫+增强6例,^18F-FDGPET/CT扫描1例。结果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1)单发病灶13例,多发4例,淋巴管瘤病1例。单个病灶最大径15.8cm,最小径〈1.0cm。单发病灶多为分叶状,多发和淋巴管瘤病为大小不等类圆形。(2)12例为水样低密度,3例为实性稍低密度。3例多发病灶可见钙化。增强后囊内容物无强化、间隔轻度强化,实性病灶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3)MRI:囊内容物呈T1WI低、T2WI高亮或高信号,间隔呈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4)1例PET/CT检查^18F—FDG未见异常摄取。结论根据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建立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胰腺结核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例行MS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及随访证实的胰腺结核患者,分析胰腺结核的MSCT表现,分析其部位、边缘、密度、增强特征及与周边血管的关系。结果 7例胰腺结核中位于胰头者5例,胰腺颈部者2例;2例患者为类圆形,2例患者为圆形,3例患者呈不规则形,表现为略低密度肿块或囊性病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蜂房状强化灶、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5例患者中伴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者3例,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轻度扩张者2例,胆囊增大者1例;2例患者显示肝动脉被病变及肿大的淋巴结侵犯、包绕。结论 MSCT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胰腺结核病灶范围,而且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进一步提高胰腺结核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纵隔镜手术诊断Ⅰ期胸部结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镜手术在Ⅰ期胸部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7年6月60例临床拟诊Ⅰ期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胸部X线片及CT发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未见异常表现.以伴有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为Ⅰ期胸部结节病的典型表现.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者33例,纵隔镜检查术后32例获得病理学证实,诊断准确率97%;1例为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7例根据影像学表现考虑不典型Ⅰ期胸部结节病的患者,纵隔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17例(63%),另有纵隔淋巴结结核6例,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例,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以及小细胞癌各1例.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典型的Ⅰ期胸部结节病,其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一般不需要行纵隔镜等有创检查以获得病理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3年8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患者肝脏病变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4例患者中,误诊3例,分别为肝未分化肉瘤、继发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正确诊断1例,为胆囊癌肝转移。肝未分化肉瘤表现为囊实性占位,周围实性部分及分隔显著持续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短期内迅速增大;病灶周围无水肿带;可见较多钙化灶。肝继发性淋巴瘤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灶,多数信号均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较低,不伴肝内血管侵犯,伴随肝外淋巴结肿大;少数病灶内见出血。肝嗜酸性肉芽肿表现为肝脏多发病灶信号及强化方式多样,提示病灶由多种成分组成,处于病变的不同阶段,多数病变呈环形进行性强化表现。胆囊癌肝转移肝移植术后复发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稍低密度,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融合。结论移植肝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的影像学征象各有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上述少见移植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CT检查诊断肾脏淋巴瘤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3(9~68)岁.临床表现腹部不适9例、腹泻3例、腹痛2例,伴血尿2例、发热2例.采用Somatom Plus4型螺旋CT机和Presto多层螺旋CT机,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动脉期加实质期扫描2例.总结分析肾脏淋巴瘤CT检查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结果 14例患者CT检查的直接征象:单发结节型1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较明显均质强化,边缘清楚;多发结节型6例,增强后结节边缘清楚,呈轻度均质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肾外形无明显外凸;弥漫浸润型7例,肾脏肿大,病灶轻度强化,境界不清楚.间接征象:腹主动脉、肾门旁多发淋巴结肿大13例,其中淋巴结肿大成串或成堆4例,淋巴结广泛肿大融合,包绕血管,显示"腹主动脉淹没"征3例.13例淋巴结肿人密度均匀,轻度强化,其中边缘清楚、光整9例.伴骶椎、骶管淋巴瘤1例、肾周筋膜浸润2例.右肾手术切除1例,穿刺活检证实13例,病理报告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论肾脏淋巴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除直接征象外,典型间接征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脊柱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spinal lymphoma,PSL)的CT与MRI影像特点,以提升其临床诊断及鉴别水平.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26例PSL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51.42±6.06)岁,均经病理诊断为PSL.收集并分析患者术前的MRI、CT诊断资料.结果 CT特点:肿瘤均呈多间室侵犯.18例骨质破坏呈融骨性,具有"虫蚀样"改变,骨密度下降,具有"云雾征"改变;8例为混合性骨质破坏.12例椎体压缩伴膨大,椎体密度升高,椎体骨密度增高、硬化,具有"浮冰征"改变.23例患者椎旁软组织存在不同程度肿大;22例累及椎管,其中16例椎管狭窄.MRI特点:26例患者病灶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T2WI压脂像高信号但不均匀,增强扫描显示强化明显.22例可见肿瘤包绕椎体或附件,肿瘤生长沿椎管硬膜外呈环状浸润,具有"袖套"样改变,其中11例可见"脊膜尾征".结论 PSL具有一定的CT与MRI影像特点,CT诊断"云雾征"和"浮冰征"改变、MRI诊断"袖套征"改变对于P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6岁,间断性气短,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CT平扫示中纵隔内左心房上方、腔静脉及升主动脉后方约7.0cm×6.3cm×6.1cm类球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密度尚均匀,后壁见弧形钙化(图1A),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图1B);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示病灶位于左心房右上方、气管隆嵴及右肺动脉下方,与双侧主支气管关系密切,左心房、右肺动脉明显受压、移位,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诊断:左心房增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MRI示病灶呈短T1长T2不均匀信号,内部可见点、条状低信号(图1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