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素问·调经论》阴阳虚实寒热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一阴阳平衡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病理状态变化。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不同证候,故张介宾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此即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机。今之所言的这四种病机虽然可致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但与《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显著不同。试析如下。1“阳虚则外寒”与“阳虚则寒”“阳虚则外寒”,是指外邪袭表产生表证恶寒之机理。此…  相似文献   

2.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晋中地区卫生学校(030800)李志敏太原市中心医院姬爱冬关键词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论述了阴阳盛衰产生的病理机转,对临床颇有指...  相似文献   

3.
《素问.调经论》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內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內寒。其论与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古今含义不尽相同,现从概念、病机及治法上做一区别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5.
计小清  于见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66-1066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6.
万友生 《中医杂志》1990,31(4):17-18
风为阳邪,又无定体,常随其所兼夹之邪和人体阴阳盛衰而从化变性。即:风夹热或燥等阳邪,体内阳盛或阴虚的,则其性从阳化而为阳风。风夹寒或湿等阴邪,体内阴盛或阳虚的,则其性从阴化而为阴风。  相似文献   

7.
中医立治是连接病机与方药的桥梁,是指导组方用药的理论依据。因此探讨立法思路,对于开拓、研究古方,创制新方,提高临床疗效是有重要意义的,现谈谈个人的认识。1 立法的总纲是协调阴阳,以平为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阴阳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反映出阴阳偏衰偏盛,或出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或“阳虚外寒,阴虚内热”的病理变化,因此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治疗上应即时纠正阴阳的失调。阴阳失调不外乎阴阳有余或阴阳不足,在立法上有余当泻,不足宜补。1.1 泻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盛的各种实证。例如:“阳盛则热”应以寒凉之药,清其热,泻其阳有余  相似文献   

8.
<正>"热(火)"是中医六淫之一,"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因而火热之象多见于阳盛或阴虚。如果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身热、面红、烦躁、疮疡、口渴、脉大等,就可称之为阳虚热象,在产生机理与治疗上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9.
《内经》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就是说,逆而治之者,多为顺症,寒热分明,易于诊断的病情。笔者尝谓:假如病人临床表现为阳盛阴虚,则须辨明是因阳盛而阳盛阴虚,还是因阴虚而阳盛阴虚,如病人表现为阴盛阳虚,则须察知是因阴盛而阴盛阳虚,还是因阳虚而致阴盛阳虚。这是阴阳胜负中的一个虚实问题,如果辨证不清,抓的不准,难免举手便错。《难经》曰:“勿实实,勿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便是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告诫。假令病属阳明阳盛热实,自可以白虎汤清之,是热者寒之也;假今病属太阴阴盛虚寒,自当以理…  相似文献   

10.
由于阴阳偏盛编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阴阳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法,也就是借药的性味之偏,以改变人身的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下面结合临床实践,选录数则病例加以阐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出现“阳盛则热”的实热证。主要表现为:壮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辨证中发现,脾气亏虚,湿气偏盛是消渴病患者常见症状。传统将消渴病机归为阴虚燥热,燥湿往往同存且互为因果。本文立足于“燥湿并存、燥湿相济”,从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脾湿出发,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的上消,肺脏燥热、脾湿痰盛,其病机可从脾湿肺燥论;以多食易饥为主症的中消,膏粱浓味积中日久,湿聚而成热,酿成湿热蕴结,其病机可从脾湿胃燥论;以尿频量多为主症的下消,下焦虚热,上泛为肾消,其病机可从脾湿肾燥论。由于燥湿并存,根据三消病位、病邪偏重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治法与药物。上消治疗应在清热润肺的同时,也要注重滋肺脾胃之阴,可选用玉竹、北沙参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清金滋水。中消治疗应注重清胃热、化脾湿,可选用黄连、茯苓清热燥湿,健运脾气。下消治疗应注重滋阴固肾、培补脾气,可选用山茱萸、黄芪脾肾阴阳同调,恢复人体整体的燥与湿、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仲景留给后人的一部不朽巨著。书中的许多留传至今的名方虽药味寥寥 ,但用之于临床效如桴鼓 ,细琢摩之 ,张仲景组方精妙之处体现在“着眼于寒热同治 ,用心于气机升降 ,留意于正邪强弱 ,落脚于阴阳自和”等诸方面 ,从而积极发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作用 ,现分述如下。1 寒热同治 ,权衡调控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素问》中“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即为此意。寒热随着病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亦可出…  相似文献   

13.
寒热本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寒热是八纲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根据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的理论,寒热的变化反映了阴阳的盛衰。临床辨别疾病的寒热对诊断、治疗、选方用药均很重要。早在《灵枢》中对寒证、热证即有分散的描述。《伤  相似文献   

14.
气虚怎可生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之热?阳虚过盛,阴盛格阳,可见之真寒假热证,然气虚毕竟不能等同于阳虚,因气虚之阳不甚亏也,寒不盛,也不可能出现真寒假热之象。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虚生热”确难甚解,即有解者,亦仅涉皮毛而已。至于深入考究,为数甚少,以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者甚众。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16.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17.
五脏的阴阳属性除寒热喜恶,升降趋势外,还应包括燥湿特性。五脏之中脾为戊土病则多湿,肺属燥金病则易燥,肝体阴用阳病易化燥热,肾为水脏喜润恶燥,心为火脏宜煦宜濡。通过对五脏燥湿特性的系统阐述,来认识五脏的燥湿病机,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并进一步完善五脏阴阳属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燥湿的转化     
<正> 燥与湿是相对的两个方面,实际说来,它是阴阳变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同属六淫,水多则湿,水少则燥,水流湿,火就燥。燥湿为先天之体,水火为后天之用。水气寒,火气热,燥湿二气为天地间寒热之气所化,寒搏燥生,热烁燥成,热蒸湿动,寒郁湿  相似文献   

19.
寒与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寒与热是阴阳发生偏盛偏衰所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寒有实寒与虚寒,热有实热和虚热。实寒、虚寒、实热、虚热均有各自的病理过程。简而言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现将其病理生理基础讨论于此。一、阳胜则热多为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交感神经偏亢,或由于物理化  相似文献   

20.
论燥湿同形同病程宜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芜湖241001)关键词燥湿同形同病,辨证论治六气之中,燥与湿,寒与热,燥可似湿,湿可似燥,寒可似热,热可似寒,一举手足,关系重大,不可不慎。姑先将燥湿同形同病论述如下,代同道参考斧正。1燥湿同形同病在六淫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