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有无缺血的改变分为五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Ⅰ组(心绞痛伴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1%、Ⅱ组(心绞痛伴心电图正常而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67%、Ⅲ组(心绞痛伴心电图及运动试验正常)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39%、Ⅳ组(无心绞痛伴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V组(无心绞痛伴心电图正常而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0。结论心绞痛伴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的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医药与保健》2008,(10):45-45
做为冠心病诊断的“全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它适应于:1.不典型胸痛,临床上难以确定诊断,如胸痛综合征,上腹部症状(如胃、食道症状)需与心绞痛鉴别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板运动试验(TET)阳性在冠心病(C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者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分为有胸痛组38例和无胸痛组110例,男95例,女53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对冠心病的诊断进行评估。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共85例(57.4%)。从有无胸痛分析,平板运动试验有典型胸痛者38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3例(86.8%);平板运动试验无典型胸痛者110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52例(47.3%);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上分析,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男性患者95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66例(69.5%);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女性患者53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9例(35.8%);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有典型胸痛者比无典型胸痛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高,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牢高,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女性患者假阳性率高。因此,对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女件患者冠心病诊断要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KD中,不典型KD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134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治疗和预后。方法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法,多体位造影,左主干狭窄≥50%为临床有意义的病变。对134例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701例冠心病患者中左主干病变134例(7.9%),检出率低。其中左主干Ⅰ级病变62例,占46.3%,末端包括分叉处狭窄71例,占53.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71.6%),合并心肌梗死51例(38.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2例(53.7%),术后64例(88.9%)心绞痛症状消失。11例行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有轻微心绞痛发作。结论左主干病变临床症状严重,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惟一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为最佳治疗方法,但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可以行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50例符合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心电图诊断价值。结果心电图阳性率低,如结合典型心绞痛症状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需心电图结合典型症状,有条件最好做冠脉造影(CAG)。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对照组)、冠脉单支病变组、冠脉双支病变组及冠脉三支病变组。对4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RDW逐渐升高。冠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RDW(13.64%±0.84%、13.89%±0.97%、14.02%±1.07%)较非冠心病组(13.27%±0.51%)升高,三支病变组RDW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RDW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明显增大,冠脉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左室后壁厚度(LVPW)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冠心病的因素有RDW、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结论RDW与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8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有无缺血的改变分为五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Ⅰ组(心绞痛伴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1%、Ⅱ组(心绞痛伴心电图正常而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67%、Ⅲ组(心绞痛伴心电图及运动试验正常)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39%、Ⅳ组(无心绞痛伴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V组(无心绞痛伴心电图正常而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阳性检出率为0.结论 心绞痛伴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的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时ST段水平压低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患者均于病情稳定后2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狭窄程度分为A、B、C三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阵发性室上速持续时间、心率、ST段水平压低时是否有心绞痛或其等同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结果阵发性室上速时平均心率192(165~212)次/min,平均最大ST段压低0.27mV。有7例伴有明显的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结果A组120例(占84.5%),B组15例(占10.6%),C组7例(占4.9%),且均有心绞痛发作。阵发性室上速时最快心率196次/min,ST段最大压低0.29mV,与无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无明显差别。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组和C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家族史方面较A组明显为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速时ST段水平压低并不一定提示心肌缺血,有心绞痛发作时强烈提示合并冠心病,如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时,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对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将53例女性患者分为两组,A组:ST-T改变伴典型心绞痛发作者25例;B组:ST-T改变伴非典型心绞痛发作或无症状者28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两组CAG阳性例数行X^2检验。结果:A组:CAG阳性17例,阳性符合率68%,B组:CAG阳性6例,阳性符合率21.4%,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心电图ST-T改变不能作为女性冠心病诊断的首要条件,尤其是绝经前期女性,对这类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治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95例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手段诊断冠心病敏感性及特异性等.结果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64.3%;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100.0%;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优于动态心电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临床检出正确率较高,但是动态心电图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及重复性强等优点,可作为筛选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配合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可溶性Fractalkine(sFkn)水平来观察其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sFkn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8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36例及对照组27例。测定各组血清sFk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量化。结果血清sFkn、hs-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而后者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sFkn水平与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之间无相关性(r=0.08,P=0.58)。结论血清sFkn水平在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血清sFkn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发生机制的探讨浙江省人民医院内科(杭州310014)张文海近年来陆续有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正常的心绞痛病例报告[1~4]。我院从1992年底到1996年对12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结果发现有1...  相似文献   

14.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和C反应蛋白(CR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1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另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阴性者为对照组,Ig-E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测定,CPR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冠心病组血清IgE、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患者中,UAP组血清IgE、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AMI组血清IgE、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E和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557,P=0.001)。结论 IgE和CRP在冠心病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gE和CRP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组)41例及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非DM组)5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DM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率、病变血管率及弥漫性血管病变率均明显增高。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高血脂高发,冠状动脉呈多支病变且较严重,积极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作为判断冠心病的依据,抽取50例冠心病患者,心脏B超检查,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心脏B超检查的敏感度为86.0%。结论心脏B超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对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非典型心绞痛病人,均行动态心电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性37.5%,特异性36%。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诊断非典型心绞痛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性87.5%,特异性24%。结论:对临床上以非典型心绞痛为主诉的病人,临床医生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结果诊断冠心病应慎重,必要时选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孙健  杨扬 《现代保健》2009,(7):31-3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常规静息心电图ST改变和平板运动试验的关系,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65例行冠脉造影的非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规静息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高血脂26例(40%),高血压19例(29%),吸烟20例(31%),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静息心电图正常,平板运动试验阴性,但冠状动脉造影都存在着单支或双支甚至三支病变。结论如果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高度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及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的42例病人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不同节段、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50%、〉75%敏感度别为73.21%、80.95%、87.50%,近、中节段特异性为97.19%、远端节段特异性为96.84%、总体特异性为97.01%。结论多排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