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及其炮制同一药物(厚朴)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GC-MS对生姜、干姜、厚朴生品、生姜制厚朴和干姜制厚朴的挥发油类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干姜中含有的挥发油总量高于生姜,干姜制厚朴挥发油总量也略高于生姜制厚朴;生姜中检测出9种化合物,干姜中检测出38种化合物,有4种化合物为两者共有;厚朴生品中发现16种成分,生姜制厚朴16种成分,干姜制厚朴17种成分,三者共同成分5种,生姜制厚朴和干姜制厚朴中两者共有成分14种,其中4种化合物生姜制姜厚朴相对质量分数高于干姜制姜厚朴,其余成分均为干姜制姜厚朴相对质量分数高于生姜制姜厚朴。结论:干姜和生姜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种类和含量上有一定区别,研究结果将为生姜、干姜的辅料作用差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炮制对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成,以明晰炮制对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和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阐明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不同姜样品挥发油含量:生姜(扣除水分后)>干姜>炮姜>姜炭;不同样品的气相色谱图比较表明,生姜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分比例关系的变化,其中生姜中低沸点成分较干姜、炮姜、姜炭多;大量成分莰烯、β-水芹烯、α-姜黄烯、α-反式-β-香柠檬烯和倍半水芹烯在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均存在.结论:与生姜相比,炮制降低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低沸点成分的含量;但是,不同姜炮制品在挥发油成分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姜炙前后黄连、竹茹和栀子的挥发油含量及其组成成分,初步探讨姜炙法中姜汁对寒凉性药物的影响。方法:运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姜炙前后黄连、竹茹、栀子的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黄连和竹茹姜炙后挥发油含量显著升高(P 0. 05),栀子姜炙后挥发油总含量无显著变化。姜炙后,3种药材的挥发油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姜汁挥发油的部分组分转移到了被炮制药材中,成为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引入的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结论:该研究揭示了寒凉药姜炙后挥发油变化的规律,为完善姜炙法炮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5,(4)
目的:比较姜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以明确不同炮制火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的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姜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个成分,其中鲜姜、干姜及姜炭各有27种,炮姜24种。鲜姜含姜烯、α-柠檬醛及β-水芹烯较高,分别为22.59%、20.87%及11.01%。经不同程度加热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干姜含α-柠檬醛高达40.48%,同时β-水芹烯的含量则略有降低,为10.38%;炮姜中新产生了32.73%的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醛、16.38%的3,9(11)-二烯-10-过氧化物、3.36%的荜澄茄油烯,另外还产生了桉叶二烯及β-红没药醇等成分,而β-水芹烯含量最低,仅为1.95%;姜炭中的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均最高,且新产生了α-柏木烯、癸醛及γ-榄香烯等成分。结论: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量也不同。本方法适用于姜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本研究为姜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姜浸法、姜煮法和姜炙法对厚朴挥发油化学成分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姜浸法、姜煮法和姜炙法炮制厚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油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学成分63、61、59和56种,其中共有成分35种。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β-桉叶油醇,其次是α-桉叶油醇、γ-桉叶油醇、石竹烯氧化物、茅苍术醇等。姜制前后厚朴中挥发油成分和含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姜浸厚朴多数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高于厚朴生品,而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挥发油的多数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依次下降。结论:不同姜制法炮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种类和含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姜浸法炮制略优于姜煮法和姜炙法,而在炮制厚朴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低温操作,避免造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干姜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和化学成分。方法:用蒸馏法提取样品的挥发油后,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4批干姜挥发油中检出22个共有红外光谱峰;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6%~96.3%。其中特征成分均为α-姜烯(19.1%~21.6%)、α-姜黄烯(13.0%~14.0%)、β-红没药烯(17.7%~19.0%)、桉树脑(6.4%~7.0%)、β-倍半水芹烯(0.4%~6.3%)、β-水芹烯(2.3%~3.0%)等。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市售干姜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生姜和干姜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为姜科植物的鲜根茎.生姜具有发散寒、止呕化痰之功能,而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二者均禁用于阴虚内热.血热妄行.孕妇惧服.生姜挥发油含量高其发汗、化痰止咳作用强,干姜由于挥发油含量低而姜辣素或姜酚沸点高不易挥发,性质稳定.所以干姜温中袪寒.回阳救逆作用显著.现将姜及具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就用综合如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姜的多种有效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药作用,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等.油田正树等报道姜烯酮(Shogaol)、姜酚(Cingerol)、生姜油都能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干姜片炮制所得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干姜不同加工方法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法制得的干姜片进一步炮制的炮姜、姜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7种;鲜切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5种,传统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8种。莰烯等成分传统法比鲜切法所得各炮制品中相对含量高;α-姜烯等成分则相对含量低。结论干姜片加工方法不同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而炮制方法比加工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加工法干姜片进一步制得的炮姜、姜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生姜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基于GC-MS鉴定生姜和干姜的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应用SIMC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3个不同产地的生姜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差异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生姜、干姜产生功效差异的作用机制。基于Q-marker筛选原则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预测生姜、干姜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通过GC-MS从生姜挥发油中鉴定出44个化合物,从干姜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以差异成分作为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生姜挥发油中化学成分作用于核心靶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PPARG)、雌激素受体1 (ESR1)、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A)、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 (PTGS2)等,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干姜挥发油中化学成分作用于核心靶点单胺氧化酶B(MAOB)、MAO...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干姜制备过程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在干姜制备过程中定时取样,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挥发油,用GC-MS分析姜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在干姜制备过程中,姜含水量为99.16%时,鉴定出69个化学成分,含水量为4.75%时,鉴定出26个化学成分,共有化学成分25个。结论在干姜制备过程中,随着姜中水分逐渐减少,姜中挥发油的含量逐渐下降,化学成分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  陈军  高洁  董洁  顾薇 《中草药》2019,50(24):5988-5994
目的 比较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成分的变化。方法 将生姜炮制成干姜前后提取挥发油,皮肤电阻动力学实验和体外布洛芬透皮实验比较二者的促渗能力,ATR-FTIR红外分析挥发油透皮促渗主要机制,皮肤细胞毒性实验比较了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细胞毒性,GC-MS分析成分变化。结果 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生姜挥发油,其透皮促渗机制主要为对皮肤角质层脂质的萃取,而生姜和干姜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炮制后干姜挥发油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高于生姜挥发油,透皮后干姜挥发油组皮内的倍半萜类成分比例也高于生姜挥发油组。结论 炮制后的干姜挥发油的透皮吸收作用优于生姜挥发油,验证了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剂存在"热者易效"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姜 ,药食兼用 ,入药分为生姜、干姜两种。生姜多由患者自备 ,干姜为药房常用中药。目前市场上常见有形质迥异的两种干姜饮片 :一种外形肥大 ,质坚体重 ,色泽明亮 ,折断面黄白色 ,粉性大 ,辛辣味浓 ;另一种外形瘦小 ,质松体轻 ,色泽土暗 ,折断面土褐色 ,粉性小 ,纤维性强 ,辛辣味淡。二者优劣十分明显 ,但临床均作干姜配方 ,实有正名辨伪之必要。调查表明 :劣质干姜主要由菜姜 (食用鲜姜 )切片晒干而得。质优者系四川药姜炕干而得 ,药姜和菜姜在植物学上虽系同种— Zingiberofficinale Rosc .,但在产地、栽培方法、采收季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犍为县干姜GAP基地干姜最适宜的加工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和挥发油测定法,以干姜辛辣成分6-姜酚、挥发油含量、药材性状为指标对犍为县不同加工方法的干姜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对干姜质量有显著影响。结论犍为县产干姜最适宜的加工方法为:用不去皮完整块姜在55℃低温烘干。  相似文献   

14.
姜不同炮制品的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姜的主要炮制品生姜、干姜、炮姜、姜炭进行薄层扫描比较,并以姜酚(gingerol)和6-姜醇(6-shogaol)为标准品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中所含成分的质和量均产生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君喜 《河南中医》2003,23(8):67-67
干姜是姜科植物 (ZingberRosc)的干燥根茎 ,为常用温里药。传统炮制方法较为复杂。对干姜传统炮姜和烘法炮姜进行得率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挥发油含量测定 ,薄层层析和紫外线吸收光谱测定等实验研究。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干姜炮制工艺 ,为质量检测提供依据。1 材料与炮制方法1.1 材料干姜购自焦作市药材站 ,经鉴定为姜科植物姜 (ZingberofficialiesRose)的干燥根茎。1.2 炮制方法1.2 .1 传统炒制炮姜 取干姜饮片 ,按《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 )附录烫法 ,用砂烫至鼓起 ,表面棕褐色 ,内部棕黄色时 ,取出筛去砂 ,得率为 83%。1.2 …  相似文献   

16.
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目的 :从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成分对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用气质联用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对挥发油、总姜酚、氨基酸等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和薄层鉴别。结果与结论 :干姜与生姜在化学成分定性、定量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正> 中药干姜 Zingibep offcinal Rosc.的干燥根,是中医常用的温中散寒药物。本品所含挥发油是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通经、止痛、健胃的作用,干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有关法定标准对干姜中所含挥发油成分,无明确鉴定标准,笔者就此问题,通过薄层层析法,对干姜中挥发油成分做了层析图谱鉴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闫丽霞  陈祥  李彤 《中草药》2006,37(8):1190-1191
姜为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cs.的根茎。中医根据临床应用把姜分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和姜炭等品种。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烷基酚类、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酯苷类等,其中烷基酚类成分为姜属植物中所特有的成分,且量较高,约0.1%~2%。《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了姜流浸膏、姜酊用于健胃驱风。姜酊作为含醇量高的药品直接口服刺激性较大,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含醇量高的药品,加之浸膏剂中含有姜辣素等成分,姜酊中含醇量高达88%,就更增加其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另外,它还有不便携带、贮存等缺点。为此,本实…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8,(11)
目的:通过比较姜炙前后厚朴和草果化学成分的变化,初步探讨姜炙法中姜汁对辛温性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姜炙前后厚朴、草果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姜炙后厚朴和草果的挥发油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厚朴挥发油含量显著性降低,而草果略有上升。姜汁挥发油中所含α-姜黄烯、姜烯、β-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被引入草果,但在厚朴中未发现类似现象。姜炙后厚朴、草果中均未检测到6-姜辣素、8-姜酚和10-姜酚。结论:姜炙过程中,姜汁中姜辣素类成分的迁移不是辛温性药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途径,厚朴和草果两味辛温药的挥发油组分迁移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干姜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干姜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干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干姜中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2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06%。干姜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为β-水芹烯(26.49%)和姜烯(15.61%),其次为β-倍半水芹烯(6.84%)、(-)-莰烯(6.68%)、α-姜黄烯(5.66%)。结论: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干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