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蓉  宋乃光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83-1884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疸一病,为我国历代医家所重视,论述尤为丰富,从《内经》至明清以来,随着对黄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提出了一整套的理法方药,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著名的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提出的治疗黄疸病三法,即“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笔者近年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解毒、化痰三法,治疗多例黄疸病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4.
治黄方中话大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治疗黄恒,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凡黄疽属实证(阳黄)者,一般都在治疗方中加入大黄一药,大黄的取与舍决定着治黄方的疗效,大黄在治黄方中占有重要地位。黄疽的病机,早在东汉的张仲景就总结为“瘀热以行”,清代的唐容川认为黄桓的发病机理在于一个“瘀”字,即是“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既有瘀热,治疗就要化瘀清热,张仲景的治黄诸方中均兼活血散结之功,即合此意,尤其是湿热阳黄,必重用大黄以泻热散瘀,如茵陈蒿汤、振子大黄场、大黄硝石汤之类。《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能“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  相似文献   

5.
黄疸退黄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满仓  朱薇 《河南中医》2005,25(4):77-77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特征。黄疸的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 :“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在黄疸治疗大法的基础上 ,总结一些黄疸退黄治法 ,供同仁借鉴。1 治黄必治血 ,血行黄易却黄疸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血分 ,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 ,肝又为血脏 ,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均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急黄即为湿热壅盛 ,邪入营血。黄疸既然是血脉受病 ,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 ,亦即在清热祛湿 (或温化寒湿 )的基础上 ,加用…  相似文献   

6.
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一些问题的探讨四川省峨边县中医院张培峰(614300)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黄疸、肝区痛、乏力、纳呆、发热等症状。当出现黄疸时,中医即技"黄疸"辨证施治。黄疸一证,原因颇多,即使急性阳黄,也非肝炎一病有之。肝炎从黄疸辨...  相似文献   

7.
从2例疑难黄疸的治疗体会关幼波治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京 《北京中医》2006,25(2):77-78
通过对2例疑难黄疸病例治疗过程的记叙,提出关幼波老师对黄疽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观点,即黄疸系湿热入于血分,痰湿瘀阻血脉,胆液外溢而发病;治疗应以重辨证、分虚实,解毒活血化痰,后期扶正祛邪为原则,从中体会关幼波老师治疗黄疸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湿热熏蒸肝胆,累及脾胃,瘀阻血脉引起的病证。其中“瘀热致黄”、“治黄必治血”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疸属血分病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疸属血分病变浅析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100007)车念聪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100621)王燕华关键词黄疸,湿入血分,血分瘀血,祛湿活血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变。《金匾要略》根据黄疸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  相似文献   

10.
黄疸一病多与肝病及脾,肝脾同病,胆汁外溢有关。本文指出淤血阻滞也为黄疸的重要病机之一。并列举有关文献,总结出黄疸必血淤,淤行黄易退。总之,治疗黄疸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淤之剂。笔者又结合临床实践证明单用茵陈、金钱草、板兰根、连翘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剂,对轻症黄疸可以达到退黄目的,若加入丹参、当归、郁金等活血养血之品,则不但可促进黄疸早日消退,而且可促进肝脾回缩和麝浊、麝絮下降,对重症黄疸,则非茵陈、金钱草、栀子所能取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由“以湿为主”逐渐发展为“瘀血致黄”。薛敬东教授认为湿浊内阻,病久伤及血分,导致瘀血发黄,是黄疸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并从复方中药、单味中药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临床提出清热利湿化瘀退黄、温阳燥湿消瘀消黄、滋阴活血利湿祛黄、益气利湿祛瘀退黄、养血和血行瘀退黄等不同从瘀论治的方法,临床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从“湿瘀互结”阐述黄疸的病因病机、用药遣方特点,介绍薛教授治疗黄疸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仲景对黄疸论述颇详,理法方药明晰井然,他提出“瘀热以行”的病机,寒湿、饮食、房劳、瘀血等致黄的病因,以及制定的一系列治黄法则和相应方药,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3.
<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主要特征。“黄疸”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进一步发展、完善。其中《伤寒论》的阳明病篇与太阴病篇均提到了黄疸的治法,《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设有专篇论述,并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仲景在两书中虽未明确提出阳黄、阴黄的分类方法,但却始终抓住“黄疸”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4.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为黄疸。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亦属此类。临床所见,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或寒湿阻遏,阳黄予清利湿热,阴黄予以温化寒湿,此为治疗大法。然而用常法而症不减者有之,久治残黄不退者亦有之。故笔者近20年来用常法治而不应者,则取变法疗之即取效。今附以验案介绍如下。 1 化瘀退黄 治黄须化瘀,瘀化黄易去。黄疸的形成与瘀血有很大关系,病久已由气滞而致血瘀,肝胆血瘀,日久成疾,胆道不畅,胆汁溢于外,导致了黄疸的形成,凡黄疸属于病程较长,而经一般疏肝利湿治疗,退黄…  相似文献   

15.
黄疸,又称黄瘅,是以目黄、皮肤黄、小便黄为基本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常见肝胆病的过程中,也发生于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等病的过程中。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分类,仍是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后两者比较多见。从治疗上来讲,肝外胆汁淤积和胆管阻塞性黄疽适于手术治疗,而肝细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则应采取内科治疗,中医中药也是内科治疗中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芍虎散治疗重度病毒性肝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国强 《河南中医》2008,28(11):57-58
临床辨治黄疸,清热利湿,或温化寒湿,利胆退黄是常法,而合理运用活血法,则能提高疗效.芍虎散是在治黄方药中加用赤芍、丹参、当归、桃仁等活血药,使运行气血通畅,有利于祛除湿热之邪,有利于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17.
慢性高黄疸青炎特殊见症——头汗出124例治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承柏  贺江平 《中医杂志》1996,37(9):539-541
共收治411例高黄疸肝炎,其中124例(30.17%)有头汗出,根据仲景论述之病因病机,用凉血活血,益气养阴法治疗,102例慢性高黄疸肝炎,89例黄疸消退,13例有残黄,22例慢性重症肝炎,中早期9例均存活,中期8例中7例存活;晚5例中1例存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内经>"湿热相交,民当病疸"和<金匮要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论述,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肝胆湿热瘀毒为患.其治疗,<仁斋直指方>有"治法纲领大要,疏导湿热于大小便之中"之论;仲景治黄疸立大黄、硝石泻下瘀热之法;近人关幼波"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之说都给予我们很大启示.结合临证近20年的治疗体会,认为在清热利湿基础上,使用活血药化瘀生新,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有利于防止转变成慢性肝炎兹举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治黄四要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症状。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都可出现黄疸。对黄疸的治疗,各地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临床20多年,对本病有一定的研究,认为在治黄中应掌握四要素,方能取得最佳疗效。基本方:绵茵陈30g,山栀子10g,车前仁15g,金钱草30g,大黄10~30g,虎杖15g,板蓝根15g,北连翘15g,白茅根30g,北山楂30g,炒麦芽10g。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第15篇曰:“脾色必黄,淤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黄疸的病机主要责之脾病、血淤、湿、热等。就黄疸的临床表现看,除身黄、目黄、小便黄的特征外,大多数病人以纳差、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便秘等为主证,苔腻或白或黄,反映了黄疸确与脾胃及湿邪关系密切。曾有前人概曰:黄证皆以中土之湿毒为本(《本草述钩元》)。若机体阳气偏盛,湿邪易化热而成湿热阳黄;若机体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