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不和则卧不安治验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愈“失眠”证数例,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并非皆因实证所致,虚实夹杂者更为多见。临床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平肝和胃之法,并选用安神宁心之品,疗效显著。附验案两则。  相似文献   

2.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被误解为因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睡眠不好。笔者载思之余 ,勉图蚊负 ,对该句试作诠释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逆调”者 ,失调之谓也 ,也即逆乱之意。张志聪曰 :“调 ,和也 ,顺也 ,言人之阴阳水火 ,营卫气血 ,表里上下 ,皆当和调 ,逆调则为病矣。”该篇主要论述因人体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逆乱失调而致的寒热、逆乱等病证。经文如下 :“帝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卧而…  相似文献   

3.
石伟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8-229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认为失眠症是因为“胃不和”所引起.“胃不和”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因有七情所伤、肝气犯脾,或忧思过度、用药不当损伤脾胃等,外因有饮食不节等.其证型繁杂,但均有胃不和以致失眠的症状.以“和之”为总的法则,从肝气犯胃、痰火宿滞、饮食停积、燥屎内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方面治疗,使机体阴阳得和,不寐得愈.  相似文献   

4.
漫谈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法、方、药的角度阐述了《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生理上 ,胃和脾健 ,化源充足 ,中焦斡旋 ,则神得所养 ,阴阳相交 ,而得安寐 ;病理上 ,胃不和 ,生化乏源 ,则营气不足 ,心神失养 ,或升降失职 ,则邪气内扰 ,心神不安 ,均可导致不寐 ;治疗上 ,将和胃法贯穿于失眠治疗的全过程中 ,并根据邪气内扰和营气不足的孰多孰少 ,分别选方用药 ,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现多将之作为“失眠”的一个病机。本文结合《内经》对脾胃生理、睡眠机理、“胃不和则卧不安”浅浅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自《素问·逆调论》,后世医家对其涵义阐述发挥不同,临床运用其辨证论治相关脾胃科疾病,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不和则卧不安”,始见于《素问·逆调论》,这是中医学对“卧不安”病机的最早记载。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历代医家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痰火上扰...  相似文献   

8.
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然脑系疾病患者,如失眠、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在发病过程中亦多伴胃气不和的症状,王新志教授认为卧不安则胃也不和,病在大脑,治在脾胃,利在心神,辅在四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脑系疾病,兼有胃肠功能异常的表现,效果颇佳。笔者随导师王新志学习多年,现将吾师观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林绍志 《中医杂志》2024,(11):1165-1169
梳理古今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不同认识,明确分歧在于对“卧不安”是不能安卧还是不能安眠这个焦点,并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提出《素问·逆调论篇》该段经文以气逆为纲,肺、胃、肾三脏腑气机不利所致“息”不利为目,以是否“得卧”和活动为标准,阐释了气逆证的病因、病位和病情;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非《黄帝内经》原文,可能是一句点评语误植后的衍文。  相似文献   

10.
"胃不和卧不安"这一理论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分别从中医学对其理论的认识及后世医家的临床研究、西医的临床研究来分析这一理论,并予病例分析来阐述这一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李云 《吉林中医药》2009,29(9):739-740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冲气上逆、脾胃虚弱是“胃不和”的主要病机。卧不安,一指失眠,二指气喘不得平卧。阳明胃腑与肺相通,与脑相连,经络相互贯通,疾病即可相互影响,因而“胃不和”而致“卧不安”。治疗可采用消食导滞、温阳建中、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之法,使胃气调和,升降有序,“卧不安”不治可愈。  相似文献   

13.
寻玉 《河北中医》2007,29(12):1112-111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现在多数医家将其归为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如阎孝诚等[1]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波及脑神,以致不得安寐,即《素问·逆调论》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意.对于此种理解似乎约定俗成,已成确论.有的医家注释《内经》时也说:"不安,反复不宁之状.……凡引起脾胃升降失调,转枢不利的各种原因,都可导致卧不安,所以临床常用调治脾胃的方法治疗失眠之症."[2]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也将其列入不寐的文献摘要中.细阅《内经》原文,笔者认为《内经》的本义与今人理解有别,继而广阅历代医家有关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文献,现将其意义之源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则卧不安"新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内经》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之说,深入挖掘、拓展其理论内涵,在中医关于"胃不和"致不寐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赋予全新的认识,认为"胃和"为"卧安"之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要谨守病机,须以"胃不和"为"卧不安"之辨证法度、以"和胃"为"卧不安"之施治圣度,通过"和胃"以达"胃和",则"卧安"而"夜寐"成,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15.
李国祥 《陕西中医》2011,32(10):1434-1435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原指阳明经气上逆而呼吸有声不能平卧之症,主以半夏秫米汤治之。《灵枢.邪客篇》并载半夏秫米汤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后世多将"卧不安"解释为"不寐"、"失眠",方证相对其效亦彰。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胃不和则卧不安"之不寐、失眠,并非半夏秫米汤一方所能概治。不寐之证责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指导下,临床以和胃为法治疗一些失眠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证明相距久远的经典理论,在现实中仍有其重要意义,临床上仍当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失眠足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乃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称之为“不寐”“目不瞑”等。失眠虽不是危重疾病,但常与多种疾病密切联系或合并发生,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等诸多因素均使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96-497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内经》,文章认为脾胃是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分别从生病理状态下脾胃与睡眠的关系以及营卫出入运行与脾胃的关系两个角度,重点探讨了脾胃为营卫之源与气机之枢在睡眠中的重要作用,以期阐释该理论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意思是说,胃病或胃肠不适可使人入睡困难。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卧不安”也“胃不和”,即不寐会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和。脾胃疾病与不寐密切相关,二者常有共同的心身障碍基础,在临床上基于“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理情志或佐以改善睡眠的药物,常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