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期、病理分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率。结果Ⅱ期与Ⅲ期患者共74例,所占的比例为87.07%;病理分型主要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2.35%;肿瘤直径〈3.0 cm者62例,≥3.0 cm者23例。行手术治疗后,甲级愈合72例,5年总生存率为70.59%。其中肿瘤直径〈3.0 cm者5年总生存率(87.10%)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0者的26.09%(χ2=30.08,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83.67%)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数超过4枚者(35.29%)(χ2=11.49,P〈0.01);而年龄≤40岁者5年生存率(36.36%)显著低于40岁以上患者的82.54%(χ2=16.75,P〈0.01)。结论对临床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及肿瘤直径〈3.0 cm者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加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治疗乳腺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预后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236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TNM分期、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68.6%。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的生存率较非三阴乳腺癌明显降低(P=0.022)。术后进行化疗、放射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未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P〈0.05)。年龄、绝经与否、激素受体表达与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三阴性乳腺癌以及术后是否进行化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其中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TNM分期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采用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03年2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0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临床症状、肿瘤分析、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及总生存率。结果该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0岁、肿瘤直径超过3 cm以及淋巴结转移数量〉4枚时,患者2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37.0%、25.0%、36.4%),而年龄〉40岁、肿瘤〈3 cm以及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2年总生存率显著更高(82.1%、87.0%、8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选取的乳腺癌患者多数为中晚期,淋巴结转移率高,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临床应针对患者病情确定最佳手术方案联合适宜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在肺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中将选取2008年3月~2009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肺转移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转移瘤体积、数量、手术方法及患者预后等情况。结果:(1)原发肿瘤部位:乳腺癌12例,结肠癌恶性肿瘤9例,直肠癌恶性肿瘤6例,肾癌4例,膀胱癌3例;肺转移瘤平均出现时间37.54±7.25个月,平均体积(1.33±0.42)cm ×(2.53±0.71)cm;(2)本组患者在手术后未出现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5.35%,28/34),3年生存率为(38.24%,13/34),5年生存率为(38.24%,8/34)。结论:手术治疗是肺转移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术前准确的诊断及肺转移的切除是否彻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志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29):3951-3952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其生存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经2个月~6年的随访,肿瘤直径在3 cm以下的总存活率74.2%(23例),直径在3 cm以上的总存活率25.8%(8例),两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腋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患者25例,总生存率84.0%;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6例,总生存率33.3%,两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中选取的患者由于多为乳腺癌中晚期,且癌细胞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应及时给予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86例早期胃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对早期胃癌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8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早期胃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早期胃癌病例5年生存率为90.9%,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直径〈2cm、2~4cm、〉4cm以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1.6%,50.5%,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73.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1.3%)。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与预后因素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毕I或毕Ⅱ式根治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是早期胃癌重要的预后因素,对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广泛的早期胃癌患者应采用以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指导早期胃癌预后及手术选择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无瘤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12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02例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放射治疗后长期无瘤生存率,分析放射治疗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直径≤3cm和〉3cm的患者其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67%、87.04%(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11%、81.58%,1~3枚阳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24%、70.59%,≥4枚阳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0%、40.00%。放射治疗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4%和90.28%,未行放射治疗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67%和15.62%(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是否行放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需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无瘤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将3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服用乳癌术后方,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西医治疗。随访5年,观察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的影响。结果:除34例因失访而脱落外,对完成5年随访的266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5年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量、原发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受体状态对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有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原发肿瘤直径〉2 cm,临床Ⅱ期和Ⅲ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ER(-)PR(-)的患者,治疗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原发肿瘤最大直径≤2 cm、临床分期Ⅰ期以及ER(+)PR(-)和ER(-)PR(+)的患者,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和年龄对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无明显影响。结论:乳癌术后方能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9.
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将3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服用乳癌术后方,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西医治疗。随访5年,观察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的影响。结果:除34例因失访而脱落外,对完成5年随访的266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5年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量、原发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受体状态对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有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原发肿瘤直径〉2 cm,临床Ⅱ期和Ⅲ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ER(-)PR(-)的患者,治疗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原发肿瘤最大直径≤2 cm、临床分期Ⅰ期以及ER(+)PR(-)和ER(-)PR(+)的患者,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和年龄对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无明显影响。结论:乳癌术后方能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PCNA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6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78.9%.其中肿瘤≥3 cm者PCNA阳性表达率为90.4%(37/41),〈3 cm者PCNA阳性表达率为65.7%(23/35),两者差异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86.7%)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67.7%),两者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 结论: PCNA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08年3月收治的2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r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40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67.5%(162/240),5年生存率为39.6%(95/240),影响术后生存率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P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是否接受辅助化疗等因素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经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4个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独立因素,按照其价值大小排列(Wald值):淋巴结转移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肿瘤大小。根据表中相对危险度可得出:淋巴结转移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肿瘤大小每增加1个等级,胃癌根治术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增高3.381倍、2.375倍、1.657倍、1.570倍。结论经过胃癌根治术患者淋巴结转移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及PTNM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越 《中外医疗》2010,29(10):71-71
目的评价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57例乳腺癌病人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6.3岁。选择指征:(1)肿瘤直径〈3cm。(2)肿瘤距乳头〉3cm。(3)单发肿瘤。(4)查体腋下无质硬淋巴结。按乳腺癌TNM分期为0期、I期、IIA期病人。手术方法是肿瘤扩大切除,将肿瘤连同周围2cm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根据切缘快速病理检查结果阴性保乳,反复阳性需改行改良根治术。本组病人部分I期、II期在术后行化疗、全部放疗及部分内分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切缘均为阴性,腋下淋巴结无转移者46例,1~3枚淋巴结转移者11例,随访13年,局部复发率5.4%(2/57),总生存率91%(52/57)。美容效果满意率87.7%(50/57)。结论(1)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与同期乳腺癌根治术有相同的生存率。(2)保留乳房外形提高病人生存质量。(3)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规范综合治疗是保乳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刘志勇  欧阳忠 《四川医学》2010,31(6):714-716
目的探讨VEGF-D及Ki-67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D和Ki-67的表达。结果①VEGF-D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2%(41/50),显著高于未转移淋巴组37.5%(15/40),(P〈0.01)。Ki-67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4%(42/50),显著高于未转移淋巴组42.5%(17/40),(P〈0.05),且VEGF-D与Ki-67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②VEGF-D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级、ER、PR无关,与CerbB-2表达显著相关(P〈0.05)。Ki-67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VEGF-D和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促进了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和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VEGF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P法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高表达率为80%(12/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35.7%(15/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VEGF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高表达率为20%(3/15),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率为88.1%(31/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VD值在PTEN高表达、VEGF低表达的组织中明显低于PTEN低表达、VEGF高表达的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联合检测PTEN、VEGF和MVD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乳癌原发灶的声像图特征并结合术后对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并探讨原发灶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主要是肿瘤大小)特征与MVD的相关性。方法术前分析48例乳腺癌超声图像特征,术后用免疫组化方法获得乳腺癌内部的MVD。结果原发灶的大小(以2cm为界)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有显著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病灶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两组间MV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乳腺癌肿块原发灶彩超声像图(肿瘤大小与血流分级)和肿瘤内MVD的分析,判断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可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未婚育女性乳腺癌临床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未婚育女性乳腺癌共64例,已婚育女性乳腺癌60例,统计比较两组的病理类型、家族史、肿瘤大小、局部转移、血行转移、误诊率、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浸润性癌的发生率、误诊率、5年生存率方面相差显著(P〈0.05)。在家族史、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婚育女性乳腺癌以浸润性多见,容易误诊和发生转移,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VEGF-D)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及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D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4%(42/50),显著高于未淋巴结转移组36%(11/30)(P〈0.01)。HER-2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76%(38/50),显著高于未淋巴结转移组33.3%(10/30)(P〈0.01)。VEGF-D和HER-2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VEGF-D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 VEGF-D和HER-2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可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和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l(mycl)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ycl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肿瘤(P〈0.05,OR=7.17)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ycl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9.
楼奕青 《当代医学》2011,17(6):109-110
目的探讨胸下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胸下段食管癌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6/15MV-X线照射,放疗总剂量为瘤床区Dt50Gy/25f/35d,转移淋巴结处缩野加量放疗至Dt60Gy/30f/42d。结果 91.1%(51/56)的患者肿瘤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1%(23/56)、17.9%(10/56)、7.1%(4/56)、1.8%(1/56)。结论转移淋巴结≤3.0cm者、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后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要优于转移淋巴结〉3.0cm者及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保乳根治术治疗的11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资料.112例患者均接受肿块局部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根据情况行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2.2个月(3~84个月).乳腺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10例,死亡4例,2例乳腺局部复发后行乳房单纯切除术.发生远处转移的部位是肺转移4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3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12例患者3、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8.6%和96.4%,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是96.5%和93.1%.83例肿瘤大小≤2 cm患者的3、5年生存率高于其余29例肿瘤直径>2 cm者(P<0.05);68例给予内分泌治疗患者的3、5年生存率较44例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者高(P<0.05);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3、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腋窝淋巴结阴性者(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保乳指征的前提下,早期乳腺癌病例进行保乳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