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4.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等内容。《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素问·热刺篇》谓:"病虽  相似文献   

5.
浅谈"治未病"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较早提出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工治未病”(2)“预防为先”(3)“未病先防”(4)“见微知著”(5)“已病防变”(6)“未病先治”。中医学的这一伟大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富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也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根本的方法。两千多年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  相似文献   

6.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未病先防,让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病虽未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在未病之时,重在从情志、饮食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养,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患于未然;二是已病防变。发病之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巨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理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这里的治未病、治未乱就是未病先防的思想,这样的境界单凭一个普通医生做起来不容易,圣人除了享誉天下的高水平医生外,更应该是指国家的治理者在公共卫生、卫生防疫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灵枢.逆顺第五十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待古人的这种“治未病”思想,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要想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乳腺癌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将治未病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病防复。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多有发挥,如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病发展规律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内涵丰富,意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运用贯穿于高血压病领域,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对于预防、减少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促进恢复,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16.
谢有良 《中医研究》2011,24(7):58-6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而护理工作可以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1],"治未病"理论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渗透到护理实践各个领域,护理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所谓预防,就是指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防治体系,历史渊源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关于治未病的记载,并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重病。”简言之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开口,高水平的医师是防病之技。所谓保健,是指保障健康的措施,心脑血管病中老年人患者居多。中老年人冬季的预防保健应注意:(1)冬季具有“寒冷痹阻气血,滞塞经脉,给血液循环造成威胁,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2)结合…  相似文献   

19.
金成强  宋敏 《中医研究》2010,23(5):56-59
“治未病”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系指在疾病未发生和(或)未发展、传变、复发、后遗之时,预先采取针对措施的预防思想。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与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覆”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是治疗未病的一个符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