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例1,女,65岁,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6年,在住院治疗期间,突然出现头晕,继之意识不清。查体:浅昏迷状态,瞳孔右侧3.5mm,左侧2.5mm,右眼呈下视位,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锥体束征阳性。CT示双侧丘脑及右枕叶梗塞灶。经治疗11小时后神志清醒,双眼球仍上视受限,视物呈菊花样改变,精神异常,表现轻微躁动不安,谵妄,双侧肢体肌力Ⅳ级。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AS)。经治疗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病人,女,73岁.因双眼视物不清2h,突然意识不清0.5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年,冠心病病史20年.入院查体:T 36℃,P 64min-1,R 18min-1,BP 20/13kPa.浅昏迷状态,左侧瞳孔0.3cm,右侧0.6cm,双侧对光反射迟钝,左鼻唇沟变浅,颈软,左侧肢体肌张力下降,左Babinski征阳性.给予吸氧、静滴甘露醇注射液及脑细胞保护剂、维持代谢平衡等治疗.第3天病人神志转为清醒,出现视觉失认,睡眠倒错.查左眼睑下垂,左眼球内收及上下视受限,瞳孔仍不等大,左侧肢体肌力1级.CT检查示中脑出血.继续治疗3d后视觉失认及睡眠倒错消失,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至3级,但眼征随访半年无明显好转.最后诊断:①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AS),②中脑出血,③高血压,④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方法 对32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MRI可发现中脑、丘脑合并小脑、枕叶、颞叶等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CT、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主要症状及体征是突发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感觉障碍、视物模糊等。CT及MRI主要表现是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特征性改变。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全面综合征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基底动脉顶端的5条血管交叉处的血管闭塞性疾病〔12〕,此处疾病的特点是脑干首端梗塞及丘脑中心梗塞,过去因CT诊断率不高,临床报告不多,近年随着MRI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提高,特将我院经MRI证实的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56岁,以“突发言语不清3天,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为主诉入院。安静状态下突然起病、头晕、视物旋转、视物变形、走路不稳、并逐渐加重,出现饮水咆咳、吞咽困难,睡眠增多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脑梗塞病史,入院时BP28/18kPa,嗜睡,构音不清,双眼位置居中,双眼向左侧注视时水平眼震,向右侧…  相似文献   

6.
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现报告1例。   患者,男,59岁。因突发意识丧失2小时,于1999年4月13日入院。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1年前曾两次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查体:Bp 120/82.5mmHg(16/11kPa),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浅昏迷。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6mm,左侧1mm,对光反射消失。疼痛刺激双侧肢体活动幅度基本一致。双侧Babinski征阳性。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改善脑细胞代谢治疗。20分钟后意识恢复,能认出周围同事,言语流利,四肢可自如活动。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存在。半小时后患者再次昏迷,并出现如前瞳孔改变。经治疗1天后双瞳孔基本等大,直径4mm,对光反射消失,双眼不同轴,右眼外展位。昏迷程度逐渐加深,2周后至深昏迷状态,头眼反射消失。2个月后患者处于植物状态。入院时脑CT:左颞叶低密度灶。3日后复查脑CT:脑干、双丘脑、小脑、左侧颞叶低密度影。眼底检查:动静脉比例正常,视盘边界清,无渗出及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多见,其病因主要为栓塞、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CT或MRI可以发现基底动脉顶端血管供血区的双侧两处以上梗死灶,以丘脑、中脑多见。结论:TOBS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于啸  张凌志 《实用医技》2007,14(33):4609-46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盛习华  佘正明 《右江医学》2011,39(1):54-56,F000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多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不同程度的瘫痪等为临床特征,CT或MRI可以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范围内的多发梗死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较差。结论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并对11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分析TOBS的临床特点。结果:治疗结果显示TOBS预后差,致残率高,均留有后遗症,尤其是眼部症状。结论:TOBS综合征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等为常见表现。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啸  张凌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609-46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基底动脉尖端血循环障碍致中脑、丘脑、颞叶、枕叶及小脑多部位不同程度的梗塞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状,起病凶猛,抢救治疗难度大,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应引起重视。我院自2006年~2007年共收治7例TOBS患者,3例入院早,症状重,溶栓后均无严重后遗症,生活自理,其它4例因时间长,重视不够,有3例有肢体及言语障碍,生活不能自理,1例呈植物状态,现将3例溶栓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金华  毕漫红于静 《吉林医学》2005,26(10):1119-1119
1、病历摘要。患者男,8岁.2005年5月4日发生车祸撞击头部入院.查体,意识不清.重度昏迷,呼吸微弱,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2.0mm,右侧直径3.5mm,双侧光反射均微弱.头部CT:胼胝体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右侧硬膜外血肿,右额叶挫伤,颅骨多发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积气.X线左侧腓骨骨折,右锁骨骨折.入院后立即行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醒脑、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祛痰、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支持等处理,与5月12日病情平稳,停用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仍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2.0mm,右侧直径3.5mm.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患者男,62岁,因突发头痛,呕吐,意识不清2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体:Bp220/120mmHg,意识不清,压眶反射存在,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4mm,左侧2mm,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弛缓性瘫痪,双侧腱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阳性,颈强阴性,克氏征阴性,心、肺、腹未见异常。头部CT检查:右侧基底节区可见5.0cm×7.0cm高密度出血灶。累及4个层面,中线左移,左侧脑室受压消失,右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铸型出血,出血量大约100ml左右。诊断:右侧基底节大量出血,继发脑室出血,脑疝形成。我们首先利用微创技术行右侧脑室前角引流术,闭管2h后开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方法 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嗜烟酒等),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等为常见表现,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中脑、丘脑、小脑、颞叶及枕叶等部位).结论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部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47岁。因头部撞伤昏迷2h,于1999年8月20日入院。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正常,右鼻孔流血。头颅CT示:右额颞叶脑挫裂伤,左侧硬膜下少量血肿入院诊断:脑挫裂伤,左侧硬膜下血肿、颅底骨折。经脱水降颅压、静滴神经营养药及止血药等治疗,患者于次日意识转清,感轻微头痛、头晕。8月24日,患者月经如期来潮,经量多。同日复查头颅CT示:左侧硬膜下血肿已吸收,左额颞叶脑挫裂伤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8月27日,患者意识模糊渐呈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5mm,右侧瞳孔直径约1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侧上下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3岁。2008年1月18日因头部摔伤后意识障碍2h入院。入院查体:昏迷状态,疼痛刺激不睁眼、不发音、肢体过伸状态。右侧瞳孔3.5mm,左侧瞳孔3mm,对光反应消失。颅脑CT检查,左侧颞顶新月形高密度阴影,中心厚度2cm,中线右移,右侧顶部双凸形高密度阴影,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临床上较罕见。TOBS由Caplam1980年首先提出[1],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即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小脑上动脉(SCA)和基底动脉上端(BA上端),组成一个“干”字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附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近4年来21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最常见,影像学重要特征是丘脑或中脑梗死并发枕叶、颞叶、小脑等梗死.MRI较CT更敏感.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