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常常促成痴呆的发生。血管性痴呆,也称“梗塞性痴呆”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痴呆”,在老年痴呆病发病率中仅次于Alzheimer病。据估计,近20%的老年痴呆是继发于脑血管疾病,而25%到50%的卒中患者最终发生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2.
据文献报导达到和超过65岁的老人有6~10%患有轻重不同的痴呆,而在超过80岁的老年人中痴呆的发病率可高达22%。除了25~30%的老年性痴果可查到原因外,剩余的70%左右的患者均列入原发性老年性痴呆。从病理改变上,原发性痴呆与Alzheimer氏病是一致的。英国的一些医学研究机构对于研究本病的病因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认为生化障碍、慢病毒、淀粉样变性与自身免疫均可能与病因有关。原发性老年性痴呆病人的脑中有显著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脑萎缩,主要是额、颞叶萎缩、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脑回平坦或神经元减少。概括地说,脑萎缩愈显著、脑室系统愈扩张,就愈有可能是痴呆患者。有的学者带有结论性地指出,脑实质的老年性痴呆样的变性改变与脑血管性病变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因而若将脑动脉硬化这个名称作为老年性痴呆的同义词是不正确的。然而,也确有痴呆与大脑动脉硬化同时并存的情况,但这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一种病,被认为是多梗塞性痴呆。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Alzheimer病为造成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第二位常见原因,有人认为其与皮质、皮质下白质、皮质下核[特别是基底核、丘脑(BG/THAL,)]或其相连区域脑血管病理改变有关。本研究有18例病人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DSM—I)中多梗塞痴呆标准。均经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皮质梗塞。最后进入研究组的11名病人仅有皮质梗塞,平均年龄69(59~79)岁,平均简短精神状态检查评分22分。应用神经行为等级量表(NRS)评价病人认知障碍、精神症状、行为异常。NRS包括28项,每项计分0~6分。与痴呆有关的6项为认知、激动/脱抑制(disinhibition)、行动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较严重的后果。除了脑动脉硬化外,其他缺血-缺氧损害均可引起血管性痴呆,表现有关日常生活的智能障碍。随着年龄增大,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的患也随之增多。有资料表明,在60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大约有26.3%的病人发生痴呆。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病人往往被不适当地评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诊断不准确,二是有关血管病变与痴呆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存在诸多问题。作者以病程平均在4年以上的腔隙性梗塞(LI)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估发展为痴呆的病人数,并比较有痴呆和无痴呆病人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局部脑血管症状发生的频率,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频率以及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大小和病变的部位与容积。在750例脑缺血入院病人中,依次选择108例LI病人,平均年龄65.1±9.5岁,其中男性89例女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的调查中,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发生频率约占5%。其中大部分是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和脑血管性痴呆。两者之比,欧美与日本的差别很大,欧美国家约10%~20%,日本约50%。且脑血管性痴呆占多数。本文就脑血管性痴呆的概念、病理分型、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最近神经内科领域中出现的问题等概述如下。一、脑血管性痴呆的概念脑血管性痴呆的概念不是新提出的,在19世纪初期,一般认为50岁以前的痴呆是“进行性麻痹”,50岁以后的痴呆为“老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脑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症状脑梗塞(SBI)是指无卒中病史而由神经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塞。其症状可能未被认识或被病人遗忘或只有短暂缺血症状。SBI很常见,在无症状颈动脉病变的病人中,约15%的病人CT发现有梗塞;短暂性单眼盲病人中约25%及短暂性半球卒中病人中的相当比率的病人在CT检查时发现有短暂体征性脑梗塞(CITS);约10%的症状性卒中患者CT发现还有与其无关的其它梗塞。MRI检测SBI较CT更具敏感性,3组TIA病人中,103例SI病人中75%是由MRI检出的,相比之下,由CT发现的仅27%。许多SI小而部位深,较大的SI更多见于右半球。在CITS病人中,当TIA发作超过1h且恢复缓慢者,梗塞较常见。在颈动脉闭塞的病人中SI与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而在颈动脉溃疡性损伤的患者中SI可能更常见。栓塞(包括心原性和动脉原性)和腔隙梗塞也许是SI的两个最常见发病机制。SI病人在危险因素方面与TIA病人和症状性脑梗塞病人差不多。SBI和症状性脑梗塞的存在,给临床医师提供一些关于病人脑血管病的自然病史信息。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特征取决于下列几点:(1)症状(无、短暂性视网膜性、半球性、偏盲性、脑干/小脑或卒中);(2)脑的状态(正常、功能异常、梗塞);及(3)引起或可能引起卒中的心血管-血液疾病的性质、部位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并发症。作者对患SLE并发较大的脑动脉闭塞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作了系统的研究。对象为经作者诊治的6例和从文献上搜集的24例共计30例病人。所有病例都符合有关诊断标准。 结果 临床特征:病人平均年龄35岁(21~52岁),女与男之比为26∶4。至少有26例(86%)脑血管闭塞发生在SLE活动期,3例在SLE初期,1例在缓解期。发生脑血管病之前SLE的病程平均为4.4年(0~15年)。卒中发作时1例在妊娠期,发作前3例有自然流产史,2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髂总动脉闭塞,1例趾坏疽。大多数病人(18例,60%)以  相似文献   

9.
报告1977年7月1日~1993年1月1日之间在美国衣阿华州登记在册的329例青年卒中病人可能的病因和影响因素。 所选329名病人中,男性182人,女性147人,年龄15~45岁,其中30岁以下有102人,TIA、出血性梗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除外。227例做了脑血管造  相似文献   

10.
434例能走动,功能良好的75~85岁非痴呆志愿者作5年前瞻性研究,见56例发生了痴呆,每年为3.53%,其中32例为Alzheimers痴呆(AD),15例为血管性(VD)或混合性痴呆(MD),9例为其它疾病或诊断不明。痴呆发生率与心肌梗塞一样多,为卒中之2倍。年龄(>80岁)与性别(男)为其危险因素;而家族史、脑外伤史、甲状腺疾病及吸烟并非是AD之危险因素.卒中史、糖尿病及左室肥厚是VD或MD之危险因素。智力状态之计分对预报AD有帮助。在33项智力状态测定中,58.5%有0~2项错误者每年有0.6%发生AD,  相似文献   

11.
血压水平与老年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痴呆已成为世纪性灾难,据统计,在我国≥65岁人群中,发病率达5%,其中血管性痴呆2倍于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为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发现对象入选时的血压高低与随访结束时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其他很多研究也显示血压与痴呆之间有明确量效关系。高血压可以通过促脑血管硬化,减少脑血供而引起或加重痴呆;更能通过引起卒中而造成血管性痴呆。循证医学中,SYST—EUR证实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降压治疗2年,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发生,并使痴呆减少559/6。PROGRESSS则证明对已有卒中的病人降压治疗可减少再发脑中风,并使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减少199/6~459/6。但有人认为SBP下降过低可使认知功能恶化,因此降压应适度。  相似文献   

1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脑血管疾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AS)是睡眠呼吸调节障碍性疾患的一种表现 ,常并发脑血管疾病。本文就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 1997-0 2~ 2 0 0 1-10收治的SAS并发脑血管疾病 2 8例作临床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8例中 ,男 2 2例 ,女 6例。年龄 49 3~75 5岁 ,平均 63 4岁。所有病例在并发脑血管疾病前有 3~ 10年呼吸睡眠暂停病史 ,且均已排除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继发的病态睡眠呼吸。1.2 临床表现 除打鼾及睡眠中呼吸暂停等SAS症状外 ,表现脑梗死 14例 ,脑出血 4例 ,血管性痴呆 3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5例 ,癫疒间…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脑血管性痴呆又称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但往往被忽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寿命延长,发病必然呈增高趋势。现将本病及其研究进展简介如下: 1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在年龄>65岁的人群中痴呆的检出率平均为5%,超过80岁者,有严重痴呆者高达15%~20%。据临床病理分析表明,这些痴呆中,老年性痴呆约占50%~60%,血管性痴呆占10~20%,二者兼有即混合型占20%。也有人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更多。在一组55岁以上连续入院的2000例患者中,诊断有痴呆者占9.1%,其中72%属血管性痴呆。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的国家中,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也高。据日本统计资料,老年性  相似文献   

14.
上呼吸道疾病往往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发病危险增高有关。然而关于在流感流行季节,接种流感疫苗对老年人心脏病住院危险、卒中发病率、院内肺炎及流感发病率,以及总病死率的影响,既往尚无相关研究。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对象与方法为1998~1999和1999~2000年两个流感流行季节中的140055例和146328例受试老人。年龄均>65岁,其中分别有55.6%与59.7%的老人接种了流感疫苗。接种疫苗老人中体质明显较差、并存多种疾病者较多、门诊病人居多,有肺炎住院者亦多;而在未接种疫苗老人中有痴呆和卒中史者多  相似文献   

15.
白质疏松症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质疏松症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主要见于脑血管疾病如Binswanger病、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病人。其临床意义与痴呆明显相关。白质小动脉缺血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变性是形成白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并发冠心病的43例病人为A组,未并发冠心病的55例病人为B组。对比两组相关资料,分析急性脑血管病人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载脂蛋白B(ApoB)、纤维蛋白原(Fib)、Lp-PLA2水平均高于B组(P0.05)。高NIHSS评分、ApoB、Fib、Lp-PLA2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Lp-PLA2水平与NIHSS、ApoB、Fib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1、0.432、0.408,P0.05)。结论高NIHSS评分、ApoB、Fib、Lp-PLA2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Lp-PLA2与其他危险因素均呈正相关。Lp-PLA2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并发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导致严重脑血管功能损伤后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一旦出现MODS,病人病死率高达60%~70%。脑卒中并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导致MODS的主要发病基础,急性肺卒中并发MODS则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细胞因子的失控性释放在卒中并发SIRS向MODS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在MODS的早期进行干预,则可能减少MODS的发生率或减轻MODS的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白质疏松症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质疏松症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主要见于脑血管疾病如Binswanger病、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病人。其临床意义与痴呆明显相关。白质小动脉缺血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变性是形成白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脑血管疾病引起脑的缺血性或出血性损害,可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是中老年期常见病和世界上第2位死因,也是获得性认知障碍的第2常见病因,仅次于神经变性病所致的痴呆。早年把考虑与年龄一动脉硬化性痴呆称为脑功能不全;1974年Hachinski提出多梗死性痴呆;1993年Roman等国际工作组提出一套用于血管性痴呆研究的诊断标准;由于近年研究进展,发现脑血管病变可引起痴呆,但也可产生非痴呆情况,尤其是后者直接关系二级预防。所以,2003年国际上基本达成共识,即以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通称脑血管病变相关的认知障碍情况。一般估计,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7%,80岁以上可达30%-40%,其中血管性痴呆占20%-30%。住院资料统计显示,约1/3卒中患者可能发生痴呆。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在30年内将成倍增长,因此是老年人健康、疾病和社会照料服务必需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老年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概述与概念 世界各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者老年痴呆患病率约为8%.根据现行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病例的1/2~2/3,其次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约占总痴呆病例的30%,VaD旧称"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或"多发脑梗死性痴呆",诊断VaD的现行标准要求患者有记忆力下降和其他认知功能损害,其严重程度足以符合痴呆的标准,同时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或颅脑影像学证据,并且脑血管疾病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