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以杂交长白猪为模型,进行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剂量环抱素加雷公藤具有满意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②单用雷公藤能预防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③移植肠的吸收功能在术后2周内明显下降,于术后4周,按氨基酸、葡萄糖与脂肪的顺序逐渐恢复.基于试验的结果,于1994年3月为一女病人施行了全小肠移植,术后恢复良好.本文讨论了小肠移植的实用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Wang G  Sun X  Wei M  Shi H  Ru L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76-378
目的探讨肝小肠联合移植后肠壁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肠功能和免疫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封闭群大鼠建立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术后定期对移植组织进行病理学、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单独小肠移植组术后均发生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消失。肝小肠联合移植组56%可避免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得以保持和恢复。结论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使供肠避免或推迟被排斥。术后检测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的变化可用于监测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并就肝肠联合移植适应证、排斥诊断与治疗、感染防治、肠功能恢复与营养支持进行讨论。方法 供肠长380cm,供肠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方案。排斥监测采用内镜指导下肠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观察。并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和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病人恢复顺利,移植肠和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时已摆脱全肠外营养,依靠肠内营养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肝小肠联合移植对肠衰竭合并全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损害病人,是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治疗。方法对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分两期进行。供者为患者的母亲,供、受者HLA有4个抗原相符。移植肠段长120cm,一期手术时供、受者肠道不进行吻合,移植肠两端在腹壁造口,一期手术后188d,再行二期手术,分别将受者残存小肠的近端、远端与移植肠袢的近端、远端作端侧吻合。术后观察移植小肠引流液的性状,定期内镜观察,并行移植肠组织学检查。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并予两剂达利珠单抗诱导。结果受者两次手术均顺利。一期手术后37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皮质激素冲击治疗9d,未能逆转,后改为莫罗单抗-CD3治疗8d后逆转。术后121d,肠镜及组织学检查证实移植肠修复良好,小肠绒毛形态及结构基本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提示移植肠吸收功能改善。现患者已存活213d,体重增加4.5kg,进半流质饮食,生活自理。结论小肠移植后可采取肠镜和组织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及时予以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时可用莫罗单抗-CD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例保持门静脉连续性的小肠双造口方式肝小肠联合移植病例的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受者为短肠综合征合并肝功能不良的男性患者,供者为尸体供者.联合切取器官,确保供者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的连续性.移植肝静脉采用背驼式吻合,受者自体门静脉和供肝门静脉端侧吻合,胆道端端吻合,供者肝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于受者腹主动脉;移植小肠约2 m,两端双造口于腹壁,未作肠道吻合.采用人源化抗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维持期单用他克莫司.行内镜下黏膜活检监测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1个月内,患者发生腹腔感染和疑似排斥反应各1次,分别经过手术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受者移植肝和小肠功能恢复良好,但仍有腹泻,需补充静脉营养,体重尚未完全恢复.结论 保持门静脉连续性的小肠双造口方式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发生外科并发症的风险小,有利于肝脏和小肠功能恢复及术后排斥反应的监测,但是消化液未能进入移植小肠,也影响了受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全肠外营养是肠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是长期肠外营养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小肠移植为肠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不仅使患者恢复临床自主营养,同时避免发生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近年来,小肠移植免疫抑制剂不断发展应用,同时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取得明显进步,使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小肠移植已成为肠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小肠移植仍面临诸多挑战: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治、感染的防治、术后营养支持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小肠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四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4例患者小肠移植术后均采用阿来佐单抗诱导及单用他克莫司(Tac)的无激素维持方案,术后前3个月血Tac浓度维持在10~15μg/L,术后4个月开始减少至5~10 μg/L,术后7个月开始减少至5/μg/L.术后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移植肠内镜观察及移植肠黏膜活检等方法监测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分级则依据2003年国际小肠移植会议上确立的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当发生IND级至轻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至15/μg/L并联合短程小剂量激素治疗,如排斥反应控制不理想,则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当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则提高血Tac浓度至15μg/L并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同时积极预防全身感染,停止肠内营养使肠道彻底休息.结果 4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排斥反应9次,术后3个月内3例发生IND级至轻度排斥反应4次,术后3~6个月2例发生IND级至轻度排斥反应3次,术后7~12个月2例发生中度排斥反应2次.发生的9次排斥反应经治疗后均得到很好控制,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IND级或轻度排斥反应的恢复时间为2~8d(平均4.8 d),中度排斥反应为15d.4例患者中有2例的存活时间已超过1年,1例为术后8个月余,1例为术后4个月,目前均在顺利康复中.结论 移植肠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标准.提高血Tac浓度及联合应用激素治疗可成功逆转小肠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时机及该技术对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5例小肠移植受者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为第1阶段(3例),2003-2006年为第2阶段(7例),2007年以后为第3阶段(5例).第3阶段进行计划性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监测,既术后第3天进行首次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此后活检的频次在术后第1个月为2次/周,术后第2~3个月为1次/周,术后第4~6个月为1次/2周,术后7个月以后为1次/月,在受者出现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和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也进行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结果 15例共进行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255次,移植肠腹壁造口肉眼直视下取材活检21次.以上276份样本中,诊断排斥反应共51份(18.5%),其中诊断不确定急性排斥反应至轻度排斥反应32份(11.6%)、中度排斥反应9份(3.3%)、重度排斥反应10份(3.6%),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份(0.7%),细菌感染2份(0.7%).15例共发生病理证实并需l临床治疗的排斥反应20次,其中不确定急性排斥反应至轻度排斥反应11次、中度5次、重度4次,发生细菌性和CMV肠炎各1次.结论 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及其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诊断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有计划的进行该检查对排斥反应有术后监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MAdCAM-1)在大鼠小肠移植早期移植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后分3组:第1组,非手术对照组(F344/N);第2组,同基因移植组(F344/N→F344/N);第3组,异基因移植组(BN→F344/N)。术后1、3、5、7d取各组移植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检测MAdCAM-1表达的分布及变化,同期进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各检测时点的肠黏膜组织表现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异基因移植组肠黏膜组织表现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渐进过程,2周后移植肠绒毛变的低平,散在黏膜上皮脱落,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萎缩明显。MAd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期,高表达于移植肠固有层及其肠系膜淋巴结,特别是高表达于肠黏膜固有层中的扁平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同基因移植组术后MAdCAM-1的表达在1—7d均无明显量的变化;而异基因移植组MAdCAM-1在移植肠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在其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MAdCAM-1与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我国首例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临床处理体会。方法 受体为男性,18岁,因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供体,男性,44岁,为受体之父。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移植给患者,术后给予抗免疫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目前,患者已健康生存19个月,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活体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唯一理想途径,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正确使用是控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关键[1]。因此,了解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确切机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受体抗移植物体液免疫应答的表现及其与细...  相似文献   

15.
李元新 《器官移植》2012,3(3):121-12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肠衰竭最理想的方法,一个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1]。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所做的小肠移植术后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的进步有关[3-5],但外科技  相似文献   

16.
猪异体节段性移植小肠吸收功能的研究赵允召,黎介寿,李宁,廖彩仙,吴学豪,李国立,李幼生本实验通过自体小肠前后对照,对二步法移植的小肠在术后不同时期测定其对糖、脂肪酸、氨基酸、吸收功能的恢复情况,系统了解小肠节段性移植后移植肠对三大营养素吸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外扩增培养大鼠未成熟DC,采用术前预先输入受体体内的方法,了解未成熟DC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应用不同细胞因子(GM-CSF或GM-CSF+TGFβ1)培养骨髓和肝脏来源的未成熟DC,阴茎背静脉输入Wistar大鼠体内,1周后建立SD→Wistar同种异基因大鼠并列式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监测移植小肠的免疫排斥反应强度.结果:术后第3、5、7天移植肠出现不同程度排斥反应.结论:大鼠未成熟DC细胞能够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小鼠小肠移植的抗排斥作用。方法:以Balb/c小鼠作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将受体分为5组,各组样本数为12只:1组,无处理(对照组);2组,单独使用雷公藤多甙10mg/(kg.d);3组,小剂量CsA10mg/(kg.d);4组,联合应用雷公藤多甙与小剂量CsA;5组,大剂量CsA20mg/(kg.d)。每组抽取6只于术后5d处死,切除移植物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余动物分别观察受体及移植物的生存期。结果:单独使用雷公藤多甙不能抑制小鼠小肠移植的排斥反应,联合应用雷公藤多甙及环孢素(CsA)可使移植物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雷公藤多甙与CsA协同对小鼠小肠移植的移植物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肠移植后肠管早期吸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肠移植后早期移植肠管吸收功能状况。方法采用改良的Monchik法施行大鼠节段性原位小肠移植。分为对照组(WisterWister)和排斥反应组(BNWister)。移植后定期测量体重、血糖吸收值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麦芽糖吸收试验显示各组在移植30分钟后血糖吸收值明显下降(P<0.05),然后逐渐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吸收值明显下降(P<0.05)。病理学检查再灌注后肠管粘膜呈再灌注损伤性改变;急性排斥反应组于移植后4日前与对照组相同,之后逐渐出现粘膜层炎性细胞浸润、肠管淋巴结肿大、结构破坏。结论小肠移植后早期,移植肠管存在着吸收功能,由于再灌注损伤,吸收功能低下。移植后1周左右肠管吸收功能基本上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С����ֲ�Ľ�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小肠移植的历史与现状早在 1964年Detterling即试用小肠移植于临床 ,但因排斥反应等问题而失败 ,其后虽仍有尝试者但都未获得成功。由于小肠及其系膜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 ,是诸多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发生率最高、最重的脏器。加之小肠移植后肠功能恢复困难 ,肠腔细菌易位和感染等都较其他器官移植为明显 ,因此小肠移植的早期研究结果令人失望 ,是各种器官移植中起步最早、完成最晚、最为困难的一个。另一原因是TPN曾被认为可以替代胃肠道而使病人长期存活 ,故有“人工胃肠 (artificialgut)”之称 ,对是否有必要再去研究小肠移植曾有疑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