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市东华医院收治需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研究组均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将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白细胞残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而两组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间以及内输注1 h和输注24h后的CC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显著少于输注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智勇  董玉红  何凤娥 《四川医学》2010,31(10):1486-1488
目的探讨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81例次为机采组,输注手工血小板制剂患者86例次为手工组,分别在输注前和输注后24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CCI、PPR、止血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注无效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工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机采血小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γ射线辐照血小板不同保存时间质量参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γ射线辐照前后手工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时间的CD62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手工浓缩血小板(PCs)和单采血小板(A-PCs)各20袋,每袋平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经137铯辐照,剂量25Gy,另一份不辐照;在22℃±2℃的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内保存72h。经辐照的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分别设为观察组1、观察组2;不辐照的血小板分别设为对照组1、对照组2。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辐照前及保存24h、72h后P选择素表达情况,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MPV、PDW。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保存72h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辐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MPV、PDW逐渐增加,但相同时间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射线照射对血小板的质量无明显影响,但辐照后血小板应尽可能在72h内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6.
刘英  王姣杰  李建斌  单泓 《北京医学》2010,32(5):400-401
目的探讨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袋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测定保存前及保存第1、3、5天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率;观察两种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改善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保存前及保存第1、3天时CD6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至第5天时,辐照组CD62P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输注后,出血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其回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辐照的等量血小板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唐泽萍 《西部医学》2012,24(10):2000-2002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提高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献血者且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外周血小板计数正常,采血顺畅,采用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观察不同规格的全血,或不同的离心条件,对收集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400ml全血分别在转速22000rpm、2100rpm、2200rpm离心5min,血小板(单位:109/L)分别为(84.0±14.0)、(90.5±10.5)、(97.3±12.0);离心6min,血小板分别为(86.3±11.5)、(121.5±17.7)、(85.0±16.5),经统计学处理2100rpm离心6min结果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它各组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P〉0.5)。全血量分别为400、300和200ml时分离出的血小板为(1.46±0.28)、(3.53±0.66)、(4.86±0.71);400、300ml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00ml与400、300ml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相同的分离法,不同的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400毫升的全血,转速为2100rpm,6min,22℃离心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含量最高,收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洗涤血小板的质量检验和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洗涤血小板的制备方法、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洗涤血小板制剂。并应用生化方法、血细胞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对洗涤血小板中蛋白清除率、白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和CD62P、PAC-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观察输注洗涤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与单采浓缩血小板比较。结果洗涤血小板的蛋白清除率为99%,白细胞清除率为85%,血小板回收率达95%;血小板洗涤前后的粘附率、聚集率、CD62P+和PAC-1^+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输注后有效率达83%,与单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有效率90%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94.12%(16/17)和100%(13/13)。结论经该方法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符合要求,血小板功能未受影响,临床输注后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唐泽萍 《西部医学》2012,24(8):1626-1628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提高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的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正常,采血顺畅,采用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观察不同规格的全血,或不同的离心条件对收集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400ml全血分别在2000、2100和2200rpm,离心5min血小板为(84.0±14)、(90.5±10.5)、(3.89±0.48)109/L,离心6min血小板为(86.3±11.5)、(121.5±17.7)、(85.0±16.5)109/L,经统计学处理2100rpm离心6min结果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它各组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5)。全血量分别为400、300、200ml时分离出的血小板为(1.46±0.28)、(3.53±0.66)、(4.86±0.71)109/L,400、300ml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5),200ml与400、300ml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相同的分离法,不同的离心条件、血液规格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400ml的全血,转速为2100rpm/min,6min,22℃离心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含量最高,收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绍德 《现代医学》2010,38(4):390-392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方法:对42例血液病患者180例次浓缩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输注浓缩血小板有效率分别为74.44%、74.19%、41.93%和29.62%,AL及AA疗效好,与脾功能亢进及I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不同病种输注效果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影响其准确计数的因素。方法对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的血小板(PLT)在100~300×109/L50例健康人,70例PLT减少(PLT〈100×109/L)的患者,60例PLT增多(PLT〉300×109/L)的患者进行末梢血手工显微镜计数法计数PLT作为参考方法,比较2种方法计数PLT的准确性。结果 50例健康人2种方法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05),PLT〈100×109/L的70例患者中58例2种方法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12例假性减少,2种计数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PLT〉300×109/L60例患者中52例2种方法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P〉0.05),8例假性增多,2种计数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的准确性易受EDTA抗剂剂引起的PLT聚集和体积较小的红细胞的影响。PLT数目异常时,应与临床联系,如与临床症状不符,应进行末梢血手工计数法计数PLT。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在接受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探讨有助于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方法:对223例曾经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按照输注的血小板类型分为单采辐照、单采非辐照、手工辐照、手工非辐照4组,通过CCI值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输注后疗效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在单采和手工血小板中,辐照组的有效输注率均略高于非辐照组,在辐照和非辐照血小板中,手工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观察,患者输后有明显症状改善者单采血小板优于手工血小板。但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差异。结论:总体上手工血小板的输注疗效不亚于单采血小板,辐照血小板有助于提高输注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辐照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与安全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轻离心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将上清液挤压转移到血小板专用保存袋.然后用生理盐水重离心洗涤2次,移出全部上清液,再加入已经分离出的单人份新鲜血浆200 mL悬浮液即为1个治疗量的LDPPCs悬液.用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LCR)、血小板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等指标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比较由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的单采血小板与LDPPCs的PAC-1与黏附率.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16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LDPPCs,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24 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混合、洗涤前后血小板P-LCR、pH值和Ca2 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单采血小板和LDPPCs的PAC-1和黏附率均<10%,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输后CCI及血小板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安全,疗效确切,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治疗后第4、8周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记录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注治疗后第8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化验指标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下降[(70.8±38.3)μmol/L vs(101.3±4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升高(29.9±4.5)g/L vs(28.6±5.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谷丙转氨酶、胆汁酸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下降(15.28±2.91)s vs(16.67±3.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凝血功能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骆玉芹 《中外医疗》2011,30(35):53-53
目的探讨输血中过滤白细胞血液成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质量控制。方法对我科收集的合格血液分为2组进行制备,并抽取632例接受输血者进行观察。结果 2组外观无凝块、溶血、气泡、容量符合要求(P〉0.05);输前Hb与输注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术后RBC与Hb增加M数比较,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明显优于悬浮红细胞组(P〈0.01),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有效输注明显高于悬浮红细胞组(P〈0.05)。结论加强输注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较为理想、安全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发病1周内和第14天时的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同时予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两时点的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检验,并研究两时点白细胞血小板凝集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男性患者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发病1周内和第14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病1周内,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在男性与女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与火热证有相关性(P〈0.05),且其在火热证成立者与未成立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1周内和第14天白细胞血小板凝集的差异与风证分值差异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中风发病1周内,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大部分处于正常或抑制状态,男性比女性相对受到抑制,火热证成立者相对受到抑制;第14天时,风证变化越明显则白细胞血小板凝集变化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治疗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剂量、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最低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P=0.131);治疗组血小板最高值为(161.81±30.21)×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t=6.88,P=0.025);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为(11.89±5.13)d,明显短于对照组(t=7.84,P=0.021);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为(7.12±3.11)U,明显少于对照组(t=7.73,P=0.028)。治疗组出血率28.00%,对照组出血率76.00%,治疗组在总出血人次及口腔出血、皮肤出血、泌尿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例次中均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促进血小板生成并且减少输注血小板量,有效降低了血小板低下带来的潜在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并过滤,评价3种血小板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评估分析混合12U浓缩血小板及取消过滤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情况。方法以血小板回收率为70%以上设定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混合过滤,计算过滤后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外,对混合12U浓缩血小板且不过滤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及白细胞混入量进行计数并得出均值及标准差。结果3种过滤器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9例改由12U浓缩血小板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结果与GBl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要求的血小板含量符合率为95.4%,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71.8%,总体符合率为67.2%。结论可不必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每例混合浓缩血小板宜采用12U浓缩血小板制备以达到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0.
UF-100全自动尿沉渣仪应用于脑脊液细胞计数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敏  蔡鹏威  陈金花 《海南医学》2010,21(23):111-112,116
目的探讨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用于计数脑脊液白细胞、红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151例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UF100和手工镜检两种方法计数白细胞、红细胞。其中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标本同时进行隐球菌计数。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3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5例非隐球菌性脑膜炎标本(UF100测定出现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的脑脊液除外)白细胞两法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7例非隐球菌性脑膜炎标本(UF100测定出现结晶和大量细菌的脑脊液除外)红细胞两法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标本用UF100测定出现少量上皮细胞和小圆上皮细胞,同时白细胞计数均较手工计数明显减少(P〈0.05);18例标本使用UF-100测定出现结晶,两法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标本UF-100测定出现大量细菌,两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球菌性脑膜炎标本、血性标本等不能用仪器测定。结论 UF100可用于大多数脑脊液标本红、白细胞计数(除血性、高度浑浊及隐球菌性脑膜炎标本外),但对测定结果中出现"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结晶"、酵母样菌"的标本应进行手工复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