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种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心脏虽有足够的前负荷,但所排出的血量仍不能满足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依据其临床表现等在中医学属“心悸”、“水肿”、“喘证”...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目前已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其临床是以心悸、胸闷气喘、短气不得卧、咳嗽、水肿、紫绀为主症,属祖国医学的“心悸”、“胸闷”.“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心力衰竭各时期证候主要见于中医的"喘证"、"水肿"、"心悸"等病。现就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  相似文献   

4.
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充血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以心悸、胸闷、气喘、短气不得卧、咳嗽、水肿、紫绀为主要症状,属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胸痹”、“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症,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疾病。其在中医学中属“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属危重症及难治病症。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多种心脏病发展到后期的最终结果。中医文献虽无心衰病名,但是根据其症状和临床病理变化可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未阶段,其发病率高,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由于近年来心力衰竭概念的更新,对其病理生理认识已从单纯的血液动力学的心脏收缩不良扩展为血液动力学异常与神经内分泌相互作用形成的心力衰竭症候群。心力衰竭属于中医“惊悸”、“怔仲”、“水肿”、“喘证”、“心水”、“心痹”等范畴。针对本病气虚血瘀的病理特点,采用益气活血法,我们以生脉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300例,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病死串。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文观察的全部病人均为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找科住…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治疗心力衰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心力衰竭是指心输出量不能适应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危急重症,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中医无心力衰竭这个病名,就临床表现来看,属于心悸、怔忡、气喘、咯血、水肿、虚损、虚脱、痰饮等范畴。其病损与心、脾、肺、肾有关,但以心为主。心主血脉,血液魄运行,  相似文献   

9.
武宇平 《黑龙江中医药》2007,36(4):58-59,33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证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重症阶段。临床上以体循环或肺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困难,治疗时间急迫是日趋严重的重症疾病。中医药很早就记录了其病机、治法、方药。分类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病症中。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法方药灵活多变,现就近年来的状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血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分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痰饮”、“心痹”等范畴,其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脏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临床中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这种疾病易发于中老年人,有着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西部中医药》2005,18(11):47-48,F0004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因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学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症状及体征,心力衰竭当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喘证”、“水肿”等范畴。近些年来,中医对心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霍根红 《河南中医》1996,16(5):274-276
试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霍根红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病机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心脏功能代偿失调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它当属中医学“心悸”、“血瘀”、“水肿”等证范畴。采用...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heart failv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某些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射血功能维持正常,但由于心肌形成功能障碍左心室充盈压异常增高,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瘀血.祖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神志.心的病变多表现为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等方面.充血性心力衰竭则属中医"心悸"、"气喘"、"水肿"等范畴.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正常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左室压力〉18mmHg(2.4kPa),右室压力〉10mmHg(1.33kPa)),致组织血液灌流不足难以维持组织正常代谢需要,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中医证属“惊悸”、“怔忡”、“胸痹”等范畴。依据症状的有无及治疗反应,可将心力衰竭分为3个阶段:①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系指左室已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衰为长期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是因心病日久,心气受损,心阳虚衰,阳损及阴,水停、血瘀所致。心脉不畅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古医籍中依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水肿”、“喘证”、“心悸”等范畴。笔者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31例,疗效显著,并与单与西医治疗的29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参麦配合丹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晓凤 《陕西中医》2005,26(2):148-148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脏失去代偿机能后,心肌收缩无力,心排出量下降,以致静脉系统瘀血和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或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咯血,吐泡沫痰,紫绀、水肿、上腹胀满疼痛,肝大,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当心脏失去了代偿能力以后心室舒张期末的容量超过一定限度,心脏收缩无力.产生将静脉回流心脏的血液不能充分排出.心输出量减少,动脉系统内血液供应不足,静脉系统内郁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根据心衰的程度分为四级三度。  相似文献   

19.
李海涛 《陕西中医》2010,31(10):1432-1433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囊括了中医古籍的心水、心悸、胸痹、喘症、痰饮、水肿、血瘀、厥脱等病症范畴.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疾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中医上属“心悸”“喘证”范畴,临床多表现心悸、气喘、水肿等。肾为一身阴阳之本,百病之极,穷必及肾,心力衰竭亦受肾变化的影响。现代研究发现,肾功能损伤可通过神经激素系统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环节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因此,认识肾与心力衰竭的相互联系在临床诊治中尤为重要。现基于“心肾相交”理论,阐述肾与心的关系,认为肾与心力衰竭具有相关性。从中西医角度,分析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即肾主水、肾主纳气及肾气、肾阴和肾阳亏虚对心力衰竭的影响,研究肾功能损伤与心力衰竭的相互作用,重新梳理心力衰竭的病机,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