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研究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应用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诊治的40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对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通过比较,所选患者得病变均得以切除,ESD患者20例病灶完成切除,4例分片切除;EMR患者16例病灶切除。ESD患者手术时间为48~150min,EMR为32~55min;术后病理结果:6例为早期胃癌,切缘无残留,2例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部浸润。所选胃息肉患者均为一级上皮内瘤变。直肠:6例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1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为癌变,侵及黏膜下层,存在淋巴管可能为癌栓。4例患者术后出血,经过内科保守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出血停止,4例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所选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消化道早期病变应用EMR或者ESD治疗均安全有效,能够将病灶整块切除,有助于进行病理评估,复发几率低,降低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于我院从2017年3月份至2018年5月份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1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部分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作一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共218处病灶均完整切除,仅1例间质瘤患者出现穿孔,予钛夹夹闭成功;3例巨大腺瘤样息肉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2例大肠侧向发育型治疗过程中出血较多,均予钛夹及热活检钳止血成功;1例食管早期癌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狭窄。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无继发性感染病例。手术时间在5分钟到2.5小时。费用在5000-30000之间。住院时间3-10天。结论内镜下EMR、ESD、ESE手术治疗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让患者避免外科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文武  蹇贻  郑丽萍 《西部医学》2012,24(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联合橡皮胶圈套扎(EMR-L)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8例上消化内镜发现食管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粘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L切除病变。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18例患者顺利完成EMR-L切除病变,耗时20~45分钟,平均为(25±4.7)分钟。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或钛夹钳夹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管腔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EMR-L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97例在白光内镜下疑诊为早期食管鳞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行靶向活检,最终经内镜下切除或者手术切除确定病灶性质。分析病变的 NBI-ME 的形态特点,并与活检病理、内镜切除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进行对照。在97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鳞癌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2例。NBI-ME 诊断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95例,诊断准确性达97.9%。经过靶向活检,有10例原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炎症的患者被诊断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性提高52.6%。而根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对肿瘤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达到81.4%。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58例共65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63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6 92%.2处未能完整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4例(6 15%),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1 54%),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36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2处,增生性息肉13处,炎性息肉6处,不典型增生6处,黏膜内癌(m癌)1处,黏膜下层癌(sm1癌)1处.sm1癌追加外科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治疗具有操作技术简单、严重并发症少见、疗效理想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及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比较二者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因食管黏膜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4例,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术后病理之间的差异。结果 114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均成功行EMBM或ESD切除病变,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早期癌患者3例;所有114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术后病理总符合率为62.3%(71/114)。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者分别为28例、22例和1例,胃镜活检符合率为54.9%(28/51),而有45.1%(23/51)患者术后病理级别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高级别和早癌者分别为16、40和4例,符合率为66.7%(40/60),有6.7%(4/60)患者病理级别升高,26.7%(16/60)病理级别降低;3例胃镜活检提示为早期癌患者术后病理仍为早期癌,符合率为100%。结论 胃镜活检对食管黏膜病变有较好的提示作用,但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仍有一定差异性,多数差异表现为术后病理级别较胃镜活检病理级别的升高,对于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下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96例患者给予ESD手术治疗,统计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术后病理、并发症。结果: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93.75%(90/96)。术后病理:间质瘤20例,平滑肌瘤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腺瘤型息肉1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炎性息肉7例,异位胰腺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3例,腺癌2例,其他病变7例。并发症:3例出血,2例穿孔。结论:ESD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双镜联合、单纯内镜和单纯腹腔镜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患者80例,其中双镜联合组20例,单纯内镜组30例、单纯腹腔镜组30例,比较3组治疗的平均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单纯内镜组、单纯腹腔镜组和双镜联合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2±10.0)ml、(23.5±10.3)ml和(16.2±7.8)ml,F=3.787,P<0.05;单纯内镜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1例,发热2例,穿孔2例,单纯腹腔镜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发热3例,梗阻2例,而双镜联合组2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χ2=3.8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隆起性病变具有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h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132例167个LST病灶,采用规范的黏膜下注射配合透明帽辅助法手术,术后随访2个月-50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98.8%,一次性完整切除率73.1%,分次切除法(EPMR)占10.2‰并发症发生率9.6%.术后病理癌变4例(2.4%)。结论EMR在目前条件下是一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取代98%以上患者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择期进行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6例,检出率0.66%,病变数31个,其中直肠11个,乙状结肠5个,降结肠2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9个;颗粒均一型11个,结节混合型18个,扁平隆起型2个;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7个(22.6%),Ⅳ型腺管开口19个(61.3%),兼有ⅢL型及Ⅳ型腺管开口5个(16.1%)。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3个(9.7%)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结论提高LST的临床检出率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而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早期癌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可靠性。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有手术或内镜切除标本可证实诊断的21例,并对其中12例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指导下的早癌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的准确性66%,12例内镜切除的早期癌切除完全,仅个别少量出血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部分类型的早期癌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行内镜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氲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1ation,APC)在治疗胃黏膜脱垂症(gastric mucosa prolapse,GMP)中的作用。方法将胃镜确诊113例胃黏膜脱垂症患者随机分为标准EMR组(40例)、氩离子凝固术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术后及对照组均采用内科药物治疗4周;1个月后行症状随访及胃镜复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标准EMR组、氩离子凝固术组和对照组随访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90.00%和32.2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复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7.37%、91.89%和16.7%;治疗纽与对照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MR组(92.10%)的显效比例高于APC组(73.00%)(P〈0.05)。结论标准EMR治疗胃黏膜脱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GFR在胃粘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Vision 二步法检测胃镜活检组织,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16例胃上皮瘤样病变、19例胃上皮内瘤、47例胃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意义。结果:在正常胃粘膜上皮、上皮瘤样病变、腺瘤及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6±2.21%、10.25±3.59%、36.37±4.80%、70.47±7.78%,在胃上皮内瘤及腺癌组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及上皮瘤样病变组( P<0.05,P<0.01),腺癌组显著高于上皮内瘤组(P<0.05)。 EGFR的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EGFR的表达增强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GFR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王爱民  苏军凯  刘将  唐庆林  张帅  张鸣青 《疑难病杂志》2013,(12):927-929,F0003
目的观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经病理证实伴有上皮内瘤变和/或肠上皮化生的BE患者,在NBI.ME监视下行APC治疗,继之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抑酸治疗。末次治疗后行12个月的内镜随访,内镜随访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及可疑病灶进行活检。结果24例患者共接受36次APC治疗,1个月后有22例(91.6%)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4.2%)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出现柱状上皮岛,1例(4.2%)在可疑病灶中发现上皮内瘤变,1年后总有效率70.8%(17/24),复发和残留7例(29.2%)。结论NBI—ME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18.
483例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息肉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11年3月经内镜下治疗的483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3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共摘除1077枚息肉,用EMR切除4枚,直接用圈套器电凝电切44枚,氩气APC治疗143枚,微波切除412枚,热活检钳切除21枚,直接钳除45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活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治疗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总结2008 年1 月- 2013 年6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77 例(186 个病灶) 术前活检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ESD 前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术前活检的186 例病变提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23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43例,早期食管癌20 例。术后病理诊断为LGIN 32 例,HGIN 73 例,早期食管癌70 例,炎症11 例。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5.2%(177/186),完全一致率为49.46%(92/186),其中LGIN 完全一致率为56.5%(13/23),HGIN 完全一致率为44.76%(64/143),早期食管癌完全一致率为75.0%(15/20),一致率最高。23 例LGIN 中,3 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13.0%,3/23),143 例HGIN 中52 例术后诊断为早期食管癌(36.36%,52/143),癌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有一定差距,胃镜活检病理为HGIN 的患者超过1/3 术后病理已经证实癌变,应给予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