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2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的食管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超声内镜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灶的大小、部位、回声特点,5例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活检,并对标本做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病变部位以贲门(8例)和胃底(5例)为主;7例超声内镜检查示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考虑为恶性倾向或恶性;16例超声内镜检查示回声均匀,其中2例考虑为恶性倾向或恶性;CD34阳性18例(78.3%).结论 超声内镜具有对食管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而且能反映出肿瘤生物学特性.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食管胃间质瘤诊断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内镜初步诊断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19例,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来源、回声、大小、血供等情况后行黏膜下挖除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8例病变完整挖除,1例挖除失败.术中出现穿孔2例,经钛夹封闭创面治愈.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热活检钳钳夹或氩气凝固止血,出血停止.无迟发性出血.结论 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进行严格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ESD治疗的直径<3 cm的14例胃底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时间、病理结果、并发症、术后愈合时间等.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87.5±21.8)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9例,胃平滑肌瘤4例,胃神经鞘瘤1例.其中发生穿孔2例,1例经钛夹夹闭穿孔后保守治疗成功,1例转腹腔镜手术缝合穿孔,无术中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均愈合.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3 cm的胃底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行腹腔镜或传统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直接切除位于黏膜层的食管贲门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经超声内镜证实位于黏膜层并经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证实为食管贲门间质瘤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38~68岁.25例患者共25个病变,其中食管病变15例,贲门病变10例.超声内镜提示食管和贲门间质瘤,病变位于黏膜层,均为隆起型,大小0.4~1.5 cm.25例患者行内镜下直接切除,回收率92%(23/25).切除后仅3例可见切缘出血,分别用金属夹1~3枚钳夹止血,无穿孔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可安全有效摘除位于黏膜层的食管贲门间质瘤.  相似文献   

5.
段建玲  张林 《现代保健》2010,(24):195-19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饱胀不适月余就诊,腹部CT提示腹膜后18 cm×16 cm×14 cm占位,CT值 31.5~61 Hu,脾脏受压,胃受压,见图1;胰体尾受压移位,左肾受压向下移位,见图2.以腹膜后肿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良恶性的诊断。方法: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3)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重新阅片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具有特征,即CD117为指示性抗体、其次为CD34,同时SMA亦示阳性反应,S-100和desmin呈灶性表达或阴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较为少见,病理诊断必须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综合判断,正确的术前病理诊断和危险度判定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不常见,年发病率为1/10万。GISTs一般无明显症状,最常见的是引起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宫颈腺癌的发病率为 5%左右[1] ,近年报告其发病率有增长趋势 (15 38% ) [2 ] 。有关宫颈腺癌的类型繁多 ,其组织化生及分型意见尚未统一。我们通过 50例宫颈腺癌的形态 ,粘液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 ,分析宫颈腺癌的组织化生和鉴别诊断 ,探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宫颈腺癌和宫内膜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们两院 196 3~ 1996年间经临床和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原发性宫颈腺癌 50例 ,组织均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加做爱森兰 (AB) ,P .A .S和粘液卡红 ,用ABC法做CEA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乳头状瘤内镜下诊断、治疗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3例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乳头状瘤检出率为0.12%(23/19 166),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生于食管中下段者共22例(95.65%),伴有反流性食管炎者10例(43.48%),经内镜下钳除、微波或高频电凝切除治疗者17例,均无明显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 食管乳头状瘤是食管发病率较低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其发病可能与黏膜的慢性炎性刺激等因素有关,内镜下容易治疗,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CD117阳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些临床预后指标,并且评估哪一项指标对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更为有效。方法对59例手术切除的GIST标本进行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eamin、S-100、Bcl-2、Ki67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同时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类型、性别、肿瘤大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和核分裂象。所有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和相关分析。结果59例患者,随访2~9年,40例患者健在,15例患者死于GIST,4例患者死于其他原因。肿瘤直径≥5cm、有坏死、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每5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象大于5个、Ki67增殖指数大于5%、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都可以作为GIST患者手术后的预测指标;核分裂象和Ki67增殖指数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核分裂象呈正相关。结论核分裂象和Ki67增殖指数是GIST患者最好的预测指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代替核分裂象,视为一项很有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30%的肝炎后肝硬化并发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其中5%~10%为孤立性胃静脉曲张,大约20%~30%的曲张静脉会发生破裂出血,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50%~70%。首次出血后2年内再次出血的病例占80%,每次出血的死亡率为20%~50%^[1]。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G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术前无一例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17例完整切除,1例局部切除.常规病理检查见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1例.结论G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ST的重要指标.目前手术切除仍为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起源于胃的间叶组织(平滑肌的Cajal起搏细胞[1]),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上并不十分罕见,胃是GIST的好发部位(占60%~70%[2]),肿瘤组织对CD34和CD117(c-kit蛋白)呈阳性反应[3](CD117在胃间质瘤的阳性表达率高达95%,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5%。良性、交界性以及恶性胃间质瘤的CD117和CD34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些临床预后指标,并且评估哪一项指标对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更为有效.方法 对59例手术切除的GIST标本进行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esmin、S-100、Bcl-2、Ki67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同时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包括形态学类型、性别、肿瘤大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和核分裂象.所有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和相关分析.结果 59例患者,随访2~9年,40例患者健在,15例患者死于GIST,4例患者死于其他原因.肿瘤直径≥5 cm、有坏死、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每5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象大于5个、Ki67增殖指数大于5%、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都可以作为GIST患者手术后的预测指标;核分裂象和Ki67增殖指数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核分裂象呈正相关.结论 核分裂象和Ki67增殖指数是GIST患者最好的预测指标,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代替核分裂象,视为一项很有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0 引言 1980年,Gauderer等[1]首先介绍了经皮内镜胃造口术(PEG),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PEG是在内镜下进行的无需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的经皮放置胃造口管术,是一项微创、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恢复快的消化道造口技术及营养支持方法[2].但在小儿PEG术临床应用的报道国内极为少见[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在治疗老年人(≥60岁)与非老年人(<60岁)胃间质瘤(GSTs)的效果差异.方法 对2014-01-01-2016-12-31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例老年和60例非老年GS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经胃镜和超声内镜诊断为GSTs的患者行ESE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GSTs,评价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间质瘤,探讨胃间质瘤的超声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应用二维超声观察胃间质瘤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病变行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胃间质瘤的造影灌注特征。结果本组30例胃间质瘤,其中低危组19例,高危组11例。19例低危组胃间质瘤在谐波超声造影下多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小(直径〈5 cm),形态较规则,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液化、坏死少见,呈整体较均匀增强;19例高危组胃间质瘤在谐波超声造影下多表现为体积较大(直径﹥5cm),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瘤体内部回声不均匀,液化、坏死较多见,呈整体不均匀增强,坏死液化区不增强。结论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胃间质瘤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恶性潜能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皆实现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0例胃间质瘤患者在实行螺旋CT后,主要的表现有:胃内出现软组织肿块的现象,肿块同时有向腔内或者胃腔内、外突出的趋势。在实施增强后,患者肿块强化相对明显,出现中心囊变及坏死的现象,周边强化明显。50例患者中,有20例为低度恶性胃间质瘤,有30例为高度恶性胃间质瘤。结论在胃间质瘤治疗中,螺旋CT的诊断价值比较高,可以准确地显示出患者胃间质瘤的具体部位及具体的形态,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胃转移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转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食管癌胃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确诊1例,术中发现3例,术后病理标本发现1例。病变位于大弯侧1例,位于贲门周围胃壁4例。均行包括食管胃病变在内的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2年内死亡2例,3年死亡1例,另有2例存活。结论术前术中详细的检查可避免遗漏胃转移灶。对食管癌手术,要重视胃贲门部小弯侧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