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超微剂量肝素并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治疗血清D-二聚体阳性的重症肺炎患儿的疗效.方法 6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肝素组应用超微剂量肝素,肝素剂量24U/(kg·d),分4次皮下注射,直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停药;肝素低右组应用超微剂量肝素(剂量和用法同前),同时加用低右,用量为每次5 ml/kg,每天1-2次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停药.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的第2天,血清D-二聚体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天肝素低右组患儿血清D-二聚体转阴率明显高于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低右组的病死率较肝素组低,两组分别为5.88%、17.65%.结论 超微剂量肝素加小剂量低右能更快地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逆转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卫 《现代保健》2009,(35):46-4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在婴幼儿脓毒症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樟树市人民医院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48例脓毒症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比较住院天数、治疗10d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48例脓毒症患儿治疗前40例D-二聚体升高,36例抗凝血酶Ⅲ下降,小剂量肝索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相比,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1),抗凝血酶Ⅲ明显升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同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豫组患者PT、APTT、FIB、PLT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的病死率小剂量肝素治疗组33.3%,常规治疗组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肝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升高、抗凝血酶Ⅲ降低可反映婴幼儿脓毒症的早期凝血状态。小剂量肝素可改善婴幼儿脓毒症的凝血状态,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降低严重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紊乱发生率的途径。方法随机抽取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有严重脓毒症患儿5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分别测得D-二聚水平。实验组给予小剂量肝素钙,每次给药11~21IU/kg,每5小时皮下注射1次,连续5天持续用药;对照组只给予少剂量抗毒素血清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并加以分析。结果对照组的D-二聚水平(851.3±130.7)明显高于实验组的D-二聚水平(653.5±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8,P<0.05);对照组的死亡率(60.00%)明显高于实验组的死亡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02,P<0.05)。对照组凝血率、原发病恢复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452、5.0125,均P<0.05);对照组出现凝血障碍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3796,P<0.05)。结论对严重脓毒症患儿使用肝素钙降低了婴幼儿的死亡率,并明显改善了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D-二聚体升高的SMPP患儿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及雾化止咳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及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治疗后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儿的呼吸机平均支持时间(4.85±0.09) d、肺部影像学好转时间(12.38±2.86) d、咳嗽好转时间(5.65±0.85) d、退热时间(4.37±0.69) d以及住院天数(7.96±1.47) 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凝血功能,加快症状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危重症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共16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6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均较对照组高,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可溶性P选择素=10.52,tD-二聚体=5.03,t血小板计数=11.66,均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TT =0.87,tPT =1.05,tFib =0.72,均P>0.05)。随着病情程度加重,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均较前升高,血小板计数较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可溶性P选择素=50.45,FD-二聚体=50.88,F血小板计数=24.49,均P<0.05),APTT、P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PTT =0.61,FPT =0.77,FFib =0.66,均P>0.05)。可溶性P选择素和D-二聚体与疾病危重程度呈现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疾病危重程度呈现负相关。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容易出现凝血机制异常,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血小板数参数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将95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及D—Dimer浓度。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的76.6%(P〈0.01)。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血小板参数测定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D—Dimer升高者仅占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P〈0.01)。结论肝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孟华 《现代医院》2013,13(9):45-47
目的前瞻性研究腹部手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10月我院6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4h注射低分子肝素(43抗Xa活性单位/kg),以后每24h注射低分子肝素(85抗xa活性单位/kg)至术后1周;对照组按照相同方法应用注射用水。记录术后出血量;术后第2、7天作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前和术后第2、7天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出现DVT1例,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出现DVT8例,发生率为26.67%(8/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PLT、PT和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CRP和Fbg在术后第2、7天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不增加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微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4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微剂量低分子肝素6U/(kg·次)皮下注射,每6h1次,至硬肿消退后停药。两组患儿均于入院时及治疗后5d,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两组复温时间、硬肿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复温时间分别为(6.75±2.83)h和(9.45±3.25)h,硬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98±1.85)d和(6.35±2.33)d,住院天数分别为(6.07±3.41)d和(9.83±4.6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更为明显[全血黏度高切:(4.42±0.52)mPa·s和(4.97±0.65)mPa·s,血浆黏度:(1.36±0.18)mPa·s和(1.61±0.23)mPa·s,RBC聚集指数:6.69±1.23和7.98±1.45,RBC电泳时间:(13.47±1.68)s和(15.39±1.75)s,RBC变形指数:0.98±0.18和0.83±0.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微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后,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临床疗效确切。且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将132例妊高征患者分为子痫前期重度组(含子痫)41例,子痫前期轻度组91例,测定两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痫前期轻度组D-二聚体阳性1例(1.1%),子痫前期重度组D-二聚体阳性16例(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痫前期重度组16例D-二聚体阳性患者中产后出血14例(87.5%),胎盘早剥7例(43.8%),25例D-二聚体阴性患者中产后出血1例(4.0%),胎盘早剥2例(8.0%),D-二聚体阳性患者与D-二聚体阴性患者产后出血及胎盘早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能协助判定妊高征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凝血功能受损程度,对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妇在不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方法及妊娠结局。方法对600例孕妇分组进行教科书建议的50g糖筛查试验(GST)和采用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ADPSG)诊断标准的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试验阴性者的不良反应、剖宫产率、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畸形、早产儿、巨大儿的发生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ST组阴性为81.67%,OGTT组阴性为79.00%.两组孕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新生几窒息、畸形、早产儿、巨大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而0GTT组服糖后不良反应大于GsT组,(X^2=7.0015,P〈0.05)。结论如果以糖耐量异常为干预点,则两种诊断标准阴性者围产期结局无显著性差异;但采用IADPSG诊断标准进行0GTT试验会增加孕妇服糖的不良反应,依从性低,且增加了医院检验科的工作量,在我国县镇医院,推广需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36例)和非DIC组(152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定量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休克后1d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8.69±296.34) mg/L比(1108.45±226.23) mg/L,P>0.05];DIC组休克后3、5、7d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1468.95±448.78) mg/L比(967.76±214.32) mg/L、(1702.12±578.40) mg/L比(886.57±187.22) mg/L、(1924.21±796.76) mg/L比(821.46±1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为303 mg/L,以血清D-二聚体水平≥1203μg/L来判断感染性休克后发生DIC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6.3%.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不仅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还与患者是否发生DIC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545例,符合ALRI诊断标准,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儿急性期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VA)、乙型流感病毒(IFVB)和副流感病毒(PIV1、PIV2、PIV3)特异性IgM;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545例ALRI中共检出病毒感染258例,病毒感染率47.3%,单一病毒感染184例(71.3%),其中RSV57例(22.1%),ADV41例(16.1%),IFVA23例(8.9%),IFVB29例(11.3%),PIV(1、2、3)33例(12.8.2%),混和病毒感染共65例(29.1%),以IFV+PIV27例(10.4%)多见。1个月、12个月、3岁三个年龄组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lgG、lgA、lgM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CD8↑,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幼ALRI的主要病原,血清病毒特异性IgM对于婴幼儿ALRI的早期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变化率测定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肺炎患者98例,重症肺炎组50例,轻症肺炎组48例.动态观察其血清PCT、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浓度的变化情况.记录重症肺炎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比率及病死率.结果 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19.8±21.6)μg/比(1.5±0.8) μg/L,(34.3±13.1) ng/L比(11.5±5.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IL-6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患者血清PCT随着病情被有效控制而迅速下降,WBC、CRP及IL-6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CRP下降幅度(10.3±7.8)%,IL-6下降幅度(12.4±6.9)%,PCT下降幅度(43.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传统炎性指标WBC、CRP及IL-6而言,PCT更能协助对感染的诊断,且其变化率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华法林治疗3个月与6个月时的临床效果,以探讨华法林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的42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抗心力衰竭治疗,20例(A组)使用华法林治疗3个月,22例(B组)使用华法林治疗6个月,调整华法林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3.0,观察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和出血率。结果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B组的下降效果明显好于A组,随访发现B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出血率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对围产期心肌病抗凝效果明显。持续治疗时间可能是影响抗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贺艳 《现代保健》2011,(27):9-1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重症组)、35例非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非重症组)、35例除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非感染组)、35例体检健康者(健康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症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与非重症组、非感染组及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症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体温与非重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与老年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预测和识别老年人重症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胡林骅 《现代保健》2014,(11):72-74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则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监测指标、体内凝血标志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使用剂量明显高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较为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