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量尿白蛋白组及临床尿白蛋白组中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螺内酯治疗组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MCP-1、CⅣ及UAER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Ⅳ和MCP-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中起重要作用,螺内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 B(NF-κ B)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鲁勇  王玉强 《现代保健》2009,(27):17-18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肾小球硬化大鼠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Collagcen type Ⅳ.Ⅳ—C)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A(螺内酯)组、B(螺内酯+氯沙坦)组、C(模型)组、D(似手术)组4组.通过单侧肾脏切除并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观察螺内酯对大鼠LN和Ⅳ—C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建立4周、8周时,A组、B组与C组相比,尿蛋白减轻,LN和Ⅳ—C的表达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醛固酮治疗能明显减轻LN和Ⅳ—C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影响.方法 将7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d,均治疗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尿8-iso-PGF2.血钾、血钠等.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LDL-C、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CR、8-iso-PGF2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ACR、8-iso-PGF2α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44.55±46.82) mg/g比(85.42±59.46) mg/g和(110.02±110.65) mg/g、(251.07±424.64) ng/L比(438.84±505.23) ng/L和(465.21±544.08)ng/L,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后T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63±0.87) mmol/L比(5.14±0.98) mmol/L和(4.56±0.80)mmol/L比(4.98±0.98) mmol/L,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4.10±0.46) mmol/L比(3.82±0.46) mmol/L,P< 0.05].结论 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具有独立的抗氧化和降低ACR的保肾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义 《现代保健》2012,(6):24-2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TGFβ1、Ⅳ型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血清中TGFβ1、Ⅳ型胶原水平,同时测定24h尿蛋白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中TGFβ1、及Ⅳ型胶原水平呈递增状,无肾病组的尿蛋白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血中TGFβ1及Ⅳ型胶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尿中尿蛋白含量、血清中TGFβ1及Ⅳ型胶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糖尿病无肾病组比较,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Ⅳ型胶原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是诊断糖尿病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服螺内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接受ACEI、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等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40 mg,日1次口服).两组均在入院后第1、7、28和56天采血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浓度.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生理对照组.结果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患者入院第1天检测血清PⅢNP浓度较生理对照组增加[(4.35±1.67)μg/L比(3.16±1.62)μg/L,P<0.05].第56天时,螺内酯组血清PⅢN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66±2.48)μg/L比(7.13±2.33)μg/L,P<0.01].结论 螺内酯可有效抑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鼠肾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B1)介导的肾间质纤维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抗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印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DN模型组D组,螺内酯干预组A组(螺内酯20mg·kg^-1·d^-1灌胃)。第7、14、21、28天各处死5只并收集标本,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钾、血钠、血糖、血肌苷、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TGF-β1和MMP-9的表达。结果A组24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D组(P〈0.01),血钾、血钠、血糖、血肌酐、血胆固醇、甘油三酯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脏病理减轻,免疫组化显示D组TGF-β1表达高于C组,A组TGF-β1表达低于D组,D组MMP-9表达低于C组,A组MMP-9表达高于D组(P〈0,05)。结论螺内酯可通过下调TGF-β1表达,上调MMP-9表达,减轻糖尿病肾病鼠肾组织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排泄的变化并分析尿MCP一1排泄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A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据其尿白蛋白/肌酐比值(the ratio of 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ACR:mg·g^-1·Cr^-1)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B组,N=21),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N=20),临床白蛋白尿组(D组,N=17)。检测所有人选者尿MCP-1/尿肌酐(Ucr)比值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组、C组、D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尿MCP-1/Ucr水平显著升高(P〈0.01),C组和D组尿MCP-1/Ucr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尿MCP-1/Ucr水平与UAIb/Ucr、HbAlc、血清TC和TG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MCP-1排泄增加,并与糖尿病。肾病的病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生长因子和Ⅰ型胶原的影响。方法 将 18只雄性SHR随机分为三组 :SHR阳性对照组、缬沙坦治疗组、螺内酯治疗组 ,每组 6只 ;两治疗组分别用缬沙坦 3 0mg·kg-1·d-1、螺内酯 2 0mg·kg-1·d-1溶于饮水灌胃 ,1次 /d ,连续治疗 13周 ;两对照组给正常饮水。鼠尾法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用RT -PCR方法检测大鼠主动脉TGFβ1、HGF、Ⅰ型胶原mRNA水平。结果 治疗 13周后缬沙坦组和螺内酯组TGFβ1、Ⅰ型胶原mRNA水平组明显低于SHR对照组 ( P <0 0 1) ,但较WKY组有所升高 ( P <0 0 1)。SHR对照组的HGFmRNA水平低于WKY组 (P <0 0 1) ,缬沙坦组和螺内酯组的HGFmRNA水平高于SHR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低于WKY组 (P <0 0 1)。结论 AngⅡ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均能抑制SHR的血管纤维化 ,在药物干预的过程中同时伴HGFmRNA水平升高。HGF具有抗血管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不同肾病分期患者血中抗活性氧族(ROS)活性、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及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测定,观察3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方法按年龄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老年组及非老年组。并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继续分组,分别进行抗ROS活性、GSH-PX及尿MCP-1不同肾病分期的组间比较。抗ROS活性、GSH-PX检测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尿MCP-1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无论老年组、非老年组不同糖尿病肾病分期组间抗ROS活性、GSH-PX均随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活性下降,尿MCP-1则呈上升趋势。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组间3项指标比较没有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抗ROS活性、GSH-PX及尿MCP-1分别与24h尿蛋白(r=-0.71;-0.22;0.45)、Ccr(r=-0.33;-0.34;0.47)呈密切相关。结论随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加重,抗ROS活性、GSH-PX水平呈下降趋势,使代表肾脏炎症反应的尿MCP-1随尿排出增加,推测ROS介导的炎性反应可能通过肾脏局部MCP-1的产生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2例,男性65例,女性57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61例患者,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结果实验组采用缬沙坦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有效率91.8%,对照组有效率75.4%,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ER、Scr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BUN、SBP、DBP、FBG、血钾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对肾组织无毒害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管病变在IgA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特异性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经肾活检诊断的30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管病变与临床指标(病程、血压、肾功能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在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内Ⅳ型胶原随病变加重表达增多,在重度病变组表达最多(P0.01);随病理改变程度加重,血管病变也加重。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年龄、病理分级Ⅲ级以上(Lee分级)对血管病变的发生影响有显著意义。结论在IgA肾病中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管病变与血压、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等临床指标能够反映病变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预后及干预治疗的一个重要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脑钠肽(BNP)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变化,探讨BNP、MCP-1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选择74例人院时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最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18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19例(SA组),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无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外周血BNP、MCP-1水平. 结果 (1)AMI组、UA组MCP-1、BNP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2)A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UA组,而MCP-1水平与U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MI组和U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积分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716,P<0.01),而与MCP-1水平无相关性,并且BNP水平与MCP-1水平呈正相关(r=0.625,P<0.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BNP、MCP-1水平升高.AMI、UA患者BNP与MCP-1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AMI、UA患者BNP与MCP-1水平明显相关提示两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检测BNP、MCP-1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李昌明  肖青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0):1422-1423
本文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A、CIV和尿ALB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结果显示,糖尿病无肾病组血清HA、CIV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尿AL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糖尿病肾病组血清HA、CIV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尿ALB较对照组升高更加显著(P〈0.001),与糖尿病无肾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认为尿ALB测定对DN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清HA、CIV和尿ALB联检对DN病情严重程度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影响。方法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MS诊断标准,将1025例住院的T2DM患者分为单项异常组(第1组)、两项异常组(第2组)和MS组(第3组),比较三组间DN患病率;根据白蛋白/肌酐比值诊断DN,比较DN与非DN患者之间血糖、血压、血脂的水平差异,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了解MS及其组分与DN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25例T2DM患者中,DN以及MS的患病率分别为39.0%(400/1025)和38.1%(391/1025)。第1组、第2组和第3组中DN患病率分别为17.9%(33/184)、32.7%(147/450)、56.3%(220/391oDN患者中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年龄、病程均显著高于非DN患者(p<0.05或P〈0.01),HDL—C显著低于非DN患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TG、LDL-C、MS是影响T2DM患者中DN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MS是T2DM患者DN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复方葛根素对糖尿病肾病Ⅳ型胶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方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Ⅳ型胶原(IV-C)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实验用SD大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葛根素治疗组(10只)、维生素C治疗组(10只)、维生素C和葛根素联合治疗组(10只).治疗12周,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糖化血红蛋白、血清Ⅳ-C、24 h尿蛋白排泄率,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Ⅳ-C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检测肾组织Ⅳ-Cα1基因表达.结果 (1)4个糖尿病大鼠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肾脏功能损害;(2)葛根素和维生素C能改善基本状况,降低糖尿病大鼠(葛根素治疗组、维生素C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尿素氮[(8.68±0.43)、(7.98±0.47)和(5.76±0.82)μmol/L]、血肌酐[(74.68±8.20)、(75.52±7.98)和(58.66±6.65)mmol/L]、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18.40±0.37)、(17.24±0.30)和(9.97±1.27)mg/24 h×10-3];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0.59±0.21)、(0.61±0.14)和(0.69±0.32)ml/min];Ⅳ-C、[(111.56±14.61),吸光度显著下调(110.78±9.69)和(95.44±9.97)].结论 复方葛根素可能通过抑制Ⅳ-C的表达,具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F)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对照组、SF治疗组,制备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模型,SF治疗组灌胃给予SF110mg/(kg·d),治疗8周。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肾重/体重、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定量,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TGF-β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肾重/体重、Ccr及24h尿蛋白均显著升高(P〈0.05);肾小球体积显著增大,系膜区增宽(PAS红染区扩大),且TGF—β1和Ⅳ型胶原表达明显增高(P〈0.05)。SF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异常改变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SF对DM大鼠的肾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的抑制DM大鼠肾脏TGF—β1和Ⅳ型胶原的高表达是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CRP的检测在预防和诊治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水平分为正常尿蛋白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7例,大量尿蛋白组24例和终末期肾衰组25例,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测量各组CRP,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CRP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其水平随蛋白排泄率的升高而升高。相关分析显示,CRP与病程(r=0.606,P〈0.01)、UAER(r=0.671,P〈0.01)、甘油三酯(TG)(r=0.405,P〈0.05)、肌酐(Cr)(r=0.324,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RP与糖尿病肾病有关,且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Ⅳ型胶原 (Ⅳ -C)的表达 ,探讨VEGF及Ⅳ -C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 (NC组 )和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 ,每组 2 0只 ,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于 8周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肾组织中VEGF及Ⅳ -C的表达。同时检测肾功能。结果  8周肾组织中VEGF及Ⅳ -C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 ,而且分别与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呈显著正相关 (r =0 893 ,P <0 0 1;r =0 72 6,P <0 0 1)。结论 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VEGF及Ⅳ -C的表达明显增强 ,而且其表达与肾脏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陈玲 《现代保健》2010,(35):23-2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的I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即糖尿病肾病组(98例)和非糖尿病肾病组(110例),于入院时询问患者病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于禁食12h后,抽取静脉血测其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另外监测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存在糖尿病家族病史的患者患糖尿病肾病的几率较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肾病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程、SBP、DPB、FPG、2hPG、HbAlc及血脂指标(TG、TC、HDL—C、LDL—C)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糖尿病病程、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扬中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水平将其分为两组,并发糖尿病肾病组(28例,UACR≥30 mg/g)和未并发糖尿病肾病组(52例,UACR<30 mg/g)。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未并发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年、合并高血压、合并脑卒中、肉类摄入频次的占比均显著低于并发糖尿病肾病组,腰围显著小于并发糖尿病肾病组,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并发糖尿病肾病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显著低于并发糖尿病肾病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年、合并高血压、肉类摄入频次>1次/周、HDL-C水平低均为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