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NT-proBNP对基层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UA患者,检测血浆NT-proBNP与cTnI浓度,同时观察心电图ST段压低数值,并根据Gensini法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计算。结果 60例患者中低危患者40例,高危患者20例。低危与高危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ST段压低程度、cTnI浓度以及Gensini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将患者分为NT-proBNP>1 219 pg/mL组与≤1 219 pg/mL组,两组患者cTnI浓度、ST段压低程度与Gensini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此外,NT-proBNP与ST段压低程度、cTnI浓度与Gensini积分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NT-proBNP能够作为UA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重要指标,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一种表现,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UA患者缺血危险度的高低与预后明显相关,早期对UA的危险度进行评估,检出心血管事件高危者,有助于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UA患者的预后.由于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炎性反应的生化标志物成为了首选的新型预测方法,尤其是CRP测定,已成为大范围患者群中强大的心血管危险预测因子.现就CRP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44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连续应用15d。结果15d后氯吡格雷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5.5%比79.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肌肉酸痛等副作用。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近期(15d)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5.
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琦 《中国保健》2007,15(8):61-62
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波立维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波立维(84例,即刻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84例)治疗持续9~12个月.结果波立维组治疗1个月后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16例,无效率19.05%.安慰剂组58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26例,无效率30.95%.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波立维组9.52%,安慰剂组13.10%.波立维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vs 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结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不稳定心绞痛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莱芜市人民医院确诊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0例,分别给予冠状动脉造影(CAG)、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核磁共振在心脏狭窄>90%的检出率高,与CA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57,P>0.05),对〈90%的狭窄检出率低,与CAG检查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67,x2=25.714;P〈0.05);核磁共振对心脏狭窄程度高的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高,与心电图检出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4.65,P〈0.05),但总检出率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x2=0.251,P>0.05);核磁共振对于心功能及心脏结构的测定效果优于传统的超声心动图。结论:核磁共振技术能更准确的反应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对狭窄和心机缺血的检出率与传统检查方法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进行相关探讨.方法:截取2016年2月份至2017年3月份期间本院1 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平均处理,本次研究11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出现了1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5%;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后,出现了10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王承源  陈岩 《智慧健康》2024,(3):105-1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类型,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疼痛形式多样化,但也有胸闷、咳嗽等不典型表现,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作用被逐渐认可及学者对中医药临床试验研究的重视,中医药治疗UA的独特优势得以显现。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对其行CTA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并根据CTA检查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期选择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治疗。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A与CAG检查对观察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主干(LM)、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诊断结果,并计算CT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 CAG与CTA对LAD、LM、LCX、RCA检出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CTA诊断的灵敏度为90.24%(148/164),特异度为93.04%(294/316),其准确率为92.08%(442/480);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临床事件发生率为5.83%,对照组发生率为3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为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与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并对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多数患者康复出院,少数患者因为病情较重等原因,未能治愈。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细心、周到、全面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患者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0.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克林澳(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克林澳320mg/d对40例研究对象治疗15天,观察其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缺血改善及血压、心率变化。结果与结论克林澳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对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卫民  何玉娟 《现代保健》2011,(22):134-135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和硝酸盐类应用量.结果 治疗组不稳定心绞痛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下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提高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路路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型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冠脉内的高凝状态、炎性细胞的浸润可直接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重要原因[1]。目前常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物(PAI)指标来反应纤溶水平,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用于指导临床的护理工作。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的护理、药物护理、对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109例患者中显效73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3.58%。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采取有效的治疗的同时,加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8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1.1%,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率35.0%,总有效率7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血脂项目水平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郭守玉 《现代保健》2012,(10):139-139
不稳定型心绞痛同样也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它被定义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具有非常高的危险性。平时如果注意保持,那么不稳定型心绞痛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一旦发生病变,那么就很可能对人体造成剧烈危害,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诺易平(第二代低分子肝素)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月间对4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诺易平(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S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与3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诺易平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快速阻止心绞痛发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低右组,诺易平组治疗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AMI),无死亡.低右组发生AMI 3例,重度心律失常5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诺易平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快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