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65岁,因反复上腹不适3~4年,黑便1周于2007年8月人院.该患于2005年8月,因上腹不适来我院住院,胃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肿物,位于贲门大弯侧呈葫芦状,大小1.2 em x 0.8 cm,表面光滑,色泽正常,可滑动,质硬.  相似文献   

2.
王亮升 《现代医院》2004,4(11):30-30
1 病例介绍例 1,女 ,30岁。 2日前 ,无明显诱因感上腹不适 ,恶心 ,呕吐 ,吐鲜血约 80 0ml,即输血 15 0 0ml,同时给予补液及止血等处理 ,疗效不佳 ,先后又呕吐 4次 ,共呕出暗红色血液约2 0 0 0ml,并带有血凝块。胃镜检查 :于胃底胃体交界入口处小弯侧见一约 1 2cm× 1 2cm大小的分叶状息肉样隆起 ,表面光滑 ,有一红色出血点 ,己停止出血 ,另见糜烂 3处。手术所见 :在胃小弯近贲门 4cm处扪及一个 7cm× 5cm× 4cm大小的肿物 ,有 1/ 3向腔外生长 ,质硬 ,表面光滑 ,近似分叶状 ,胃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 ,肝、胆、胰、脾均无异常 ,将肿块切除。病…  相似文献   

3.
1 病例 患者,女,32岁,出现胸闷、头晕、心悸、气促排黑便1周.术前查体:贫血外观,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大便隐血阳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及血清各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胃镜示:胃窦粘膜充血水肿,前壁见一隆起,大小约2.0×2.5cm,顶端见一溃疡,大小约0.5×0.5cm,附着白苔,无明显出血,蠕动正常,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诊断:胃窦隆起,间质瘤可能.超声内镜示:食管、喷门未见异常.胃窦大弯靠前壁侧见一2.0×2.0cm半球形隆起,可见表面有溃疡形成,约0.5cm,附着白苔.EUS环扫探头7.5MHz探测病变部位呈低回声区,起源于粘膜第4层,有包膜,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大小约2.13cm,其内部见散在高回声斑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食管间质瘤胃镜下误诊为食管息肉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39岁.因间断进食哽噎感2 a,加重1周而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营养良好,无明显阳性体征.既往患者2 a前曾行胃镜检查,当时胃镜报告示距门齿30 cm处右侧壁见一约0.5 cm×0.5 cm的息肉样黏膜隆起,并行微波凝除.术后症状一度缓解.1周前患者又出现进食哽噎感,遂前来就诊,行胃镜检查,进镜距门齿30 cm处右侧壁一约0.5 cm×0.5 cm的息肉样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边界清晰,取活检1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的胃镜下特征。方法总结经胃镜、病理、手术确诊的8例胃异位胰腺。结果8例胃异位胰腺无特异症状,其症状依其所在部位而异。胃镜下异位胰腺多为隆起病变,胃内以距幽门5~6 cm以内的大弯侧、后壁及前侧壁最多见,形态大小差异很大,具有1~2个或多个胰管,开口于肿物顶端,易误诊为隆起性糜烂灶、息肉、平滑肌瘤、胃癌等。结论应用胃镜有助于及时确诊异位胰腺,有利于与消化道其他隆起病变相鉴别,并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6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余入院。入院前胃镜检查示:距门齿约23~27cm后壁见一肿物隆起,表面溃烂,局部充血水肿,质僵硬,易出血;距门齿约32~36cm前壁见一溃疡,周围粘膜呈环堤样隆起,表面覆大量白色絮状物,与粘膜不易分离。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吞钡示食管上段(相当于T4~5椎体水平)的右侧壁可见长约4cm的充盈缺损,局部对侧粘膜光滑,连续活动度好,食管下段(相当于1、9~10椎体水平)可见左侧管壁僵硬,活动度差,局部粘膜中断、破坏,余未见充盈缺损或狭窄,未见钡剂分流,钡剂通过贲门正常。人院后诊断为食管癌(多灶),经完善术前准备及检查后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颈、胸、腹三切口)。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4岁。因“反复中上腹胀痛不适半年”入院。查体:T37℃,P68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1mmHg=0.133kPa),精神中等,营养良好,神志清,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部无触痛,未触及肿块,肠鸣音正常。血红蛋白、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检查均正常,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行胃镜检查见胃窦部大弯侧有一1cm×1cm大小隆起,中央脐样凹陷,表面未见充血、水肿。胃镜检查提示异位胰腺。择期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胃镜下定位。常规建立气腹;建立四通路并置入腹腔镜及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59岁,因"上腹部阵发性隐痛1年"于2010年3月5日到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就诊.查体:体形适中,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十二指肠上角处可见一大小约2.0 cm × 2.5cm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呈半透明淡黄色,以活检钳压之凹陷,有弹性,有粗长蒂,蒂直径约1.0 cm.  相似文献   

9.
胃类癌2例     
例 1女 ,43岁。因“上腹不适 10d”来诊 ,无面色潮红 ,腹泻、心悸病史。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于角切迹偏大弯侧可见一类圆形充盈缺损 ,约 2cm× 3cm大小 ,边缘光滑整齐 ,胃壁柔软。考虑良性占位 ,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行胃镜检查于胃体下段近角切迹后壁见黏膜广基隆起灶 ,与黏膜皱襞相连 ,不能吹开 ,黏膜光滑 ,柔软 ,活检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胆胰脾B超检查未见异常。行手术治疗 ,冰冻病理为恶性。行胃大部切除BⅡ式胃空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胃体部黏膜下类癌 ,两端切线上未查见癌 ,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随访 5年无复发。例 2男 ,5 1岁。因…  相似文献   

10.
薛晓斌 《工企医刊》2012,25(1):39-39
我院自2006 - 2010年对19例须手术治疗的胃溃疡病人行保留幽门和幽门部迷走神经的胃段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6例.年龄40 - 94岁,平均48岁.均有慢性胃病史.术前胃镜检查见溃疡最小1.5cm×1.5cm,最大5.0cm×5.0cm.溃疡位于小弯侧胃窦部这11例,胃体部大弯侧6例,胃底部2例.术前常规在胃镜下取材进行病理检查,并且做上消化道钡透、拍片,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解剖位置,以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错构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全强 《中国校医》2004,18(1):23-23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6岁,我校教职工.近两个月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较稀,近两周腹部不适、隐痛,1 d前洗澡时偶然发现左下腹部肿物而就诊.查体:身体消瘦,营养偏差,于脐部偏左下3 cm处可触及约6 cm × 5 cm大小的包块,其表面较光滑,质地中等偏硬,左右移动度较大,上下可轻微移动,有轻微压痛.血常规检查:Hb 144g/L,WBC 4.6×109/L、中性0.65,血沉11 mm/h.B超示左下腹部探及6 cm× 5.1 cm×4 5cm大小肿块,外形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活动大.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5岁,因右侧鼻唇沟处渐进性增大肿物2个月于2008年6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患者为无牙颌,外鼻无畸形,右侧鼻唇沟处可见一约0.6cm×0.7cm大小肿物,边界欠清,中央呈暗红色菜花状隆起,表面可见少许粘脓性分泌物,血常规正常,艾滋病及梅毒抗体均为阴性。初步诊断为鼻唇沟肿物(恶性待排),给予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中快速病理报告为良性肿物,术后病理回报为“炎性肉芽肿”,切口一期愈合,拆线后患者出院。出院后一周,患者来院复诊,见原手术切口处有一窦道形成,并有少许粘脓性分泌物,控查发现窦道较深,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4岁,因大便习惯改变伴暗红色血便3月来院就诊.体检: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及.肛门指检:直肠下端触及肿块隆起,质硬,指套染血呈鲜红色.电子肠镜:距肛7~11cm见3.5cm×4.0cm大小溃疡,覆污苔,周边结节样增生呈环堤状,边界不清楚,活检质硬脆易出血(图1);距肛13 ~ 15cm见3.5cm×3.0cm大小溃疡,覆污苔,周边结节样增生呈环堤状,边界不清楚,活检质硬脆易出血(图2);两病灶间距2cm,其间结肠黏膜未见异常(图3).结肠镜诊断:多原发性大肠癌.在上述两溃疡病灶分别取材送检,组织病理诊断:多原发性大肠癌(图4,图5);在两病灶之间正常肠黏膜取材送检,组织病理诊断:黏膜慢性炎(图6).  相似文献   

14.
例1女,16岁,因发现左额部肿块1年,伴头痛1月余于2011年8月5日入院。查体:左额部可见2.0cm×2.0cm大小局部皮肤略肿胀,压痛阳性。头颅CT显示:左额颅骨缺损,大小2.0cm×0.5cm。入院后行包块切除术及颅骨修补术,术中见额骨颧突处有一缺损区范围约2.0cm×1.5cm,病变组织大小约2.0cm×1.5cm,前额正中可见小孔状颅骨缺损,未特殊处理。术后常规病检回报示:(左颞、前额)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于术后10d伤口I/甲愈合,出院诊断为:颅骨多部位嗜酸性肉芽肿,随访7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徐秀云  孙伟 《中国保健》2010,(4):138-13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因右下腹痛3天,于2008年6月11日入院。体检:右下腹部触及一约5.0cm×5.0cm大小包块,边界清,活动度可,质稍硬,伴压痛。B超示:右卵巢见一约5.2cm×5.Ocm囊性包块,边界较清。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8岁,左额部肿物1年,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人院前出现口角、面部抽搐。查体: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肿瘤位于左额部,明显隆起,如寿星,质硬,固定,四肢无麻木,肌力、肌张力正常,强握反射及摸索动作,眼底镜:视盘水肿。头颅正侧位片:左侧额骨见圆形低密度区,大小8.0cm×8.0cm,边缘光整;侧位片前额部内外板变薄,边缘模糊,附近软组织呈弧形向前突出,内有条状密度增高影。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2岁,因白细胞持续增高于2005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Ⅰ期,口服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治疗。2006年6—7月,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故停用瘤可宁,开始皮下注射干扰素,无明显疗效,而于2006年8月收入院治疗。入院查体:双侧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区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1.0cm×0.5cm×0.5cm-4.0cm×4.0cm×4.0cm大小。B超示:肝脾肋下不大。血常规示:WBC20×109/L,淋巴细胞0.49、Hb107g/L、Pt172×10^9/L。  相似文献   

18.
例1患者女,63岁。因黑便10天入院。内镜示胃底部肿物。大体检查:肿物3.8×3.5×2.7cm,灰白灰红色,质地韧,中央区域有不规则囊腔形成。镜下观及免疫组化标记(见图1):GIST图1图2例2患者女,44岁,因黑便1天入院,贫血貌。内镜示十二指肠降部肿物。大体检查:肿物2×1.5×1.5cm,灰白灰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发现左侧阴囊无痛性肿物10天。无发热、尿路刺激症状、睾丸外伤史。于左侧阴囊内触及一约5.0×4.0×6.0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尚光滑,无明显触痛,附睾未触及,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睾丸及附睾精索均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各项化验报告及肿瘤标志物均正常。阴囊超声示左侧睾丸体积增大,大小4.2cm×2.8cm×4.4cm,结构紊乱,实质回声不均匀偏低,可见散在点状强  相似文献   

20.
胃镜帮助王老师轻松祛除胃息内 王老师刚做完胃镜检查,发现胃里长了一个大小约0.6厘米×0.8厘米的息肉,息肉的表面还有糜烂、渗血。医生说必须将息肉尽旱切除掉,避免以后发生恶变。王老师顿时想到了外科手术“开膛破肚”的场景,“我今年65岁了,一大把年纪做手术可要受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