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惠 《吉林医学》2014,(25):5624-5626
目的:探讨早产儿对早期肠外营养的耐受情况和对生长发育及代谢影响。方法: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传统肠外营养组和早期肠外营养组各30例。传统肠外营养组出生24 h后开始给予6%小儿氨基酸0.5~1.0 g/(kg·d),每日增加0.5~1.0 g/(kg·d),直至3.0~3.5 g/(kg·d),脂肪乳选用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增加0.5 g/(kg·d),直至3.0 g/(kg·d)。早期肠外营养组生后24 h内即给予6%小儿氨基酸2.2 g/(kg·d)和脂肪乳2.2 g/(kg·d),72 h均增至3.0~3.5 g/(kg·d),达到足量静脉营养,观察两组小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开始增加体重情况、在院时间、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并发症情况,治疗1周后的脂代谢、胆红素、肾功能、碳酸盐、血糖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早期肠外营养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在院时间、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传统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加体重明显高于传统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降低,且未增加代谢性酸中毒例数、脂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外营养可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热量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生后早期全肠外营养(TPN)和胃肠喂养(EN)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疗效.方法:将35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TPN组20例经静脉给予全营养混台液;EN组15例,经管饲间歇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患儿7 d内体重变化、血浆蛋白、微量元素、血.脂、胆红素等指标.结果:TPN组3 d~7 d每日热能供给低于EN组,两组患儿7 d后恢复出生体重者分别占53.3%、80%(P<0.05),平均每日体重增长18.5 g/kg±5.7 g/kg、25.5 g/kg±9.4 g/kg(P<0.05).患儿7 d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微量元素等均较出生时明显改善,两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营养可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提供能量和氮量,但早期胃肠道喂养优点明显,可替代TPNT和部分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3.
张波 《海南医学》2012,23(7):58-59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给予早产儿输注氨基酸,评价其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出生24h内体重<2000g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的早产儿5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7)生后24h内给予1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g/kg,至3~3.5g/(kg·d);对照组(n=28)生后第3天给予0.5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g/kg,至3g/(kg·d)。结果实验组的最大体重下降克数,体重恢复至2000g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生后24h内输注足量氨基酸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不同方式给予早产儿输注氨基酸,评价其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出生24h内体重<2 000g接受静脉营养治疗的早产儿55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27)生后24h内给予1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 g/kg,至3~3.5 g/(kg·d);对照组(n=28)生后第3天给予0.5 g/(kg·d)氨基酸输注,每天增加0.5 g/kg,至3 g/(kg·d).结果 实验组的最大体重下降克数,体重恢复至2 000 g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24 h内输注足量氨基酸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唐茂生  邓文均  杨大庚  林丽梅 《广东医学》2012,33(24):3747-374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酸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验证早期大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N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96例,分为3组,在出生当天分别给予0、1.0、2.0 g/(kg.d)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0.5~1.0 g/(kg.d),至足量3.0~3.5 g/(kg.d)。结果 3组体重下降时间、体重下降百分比以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病例所监测的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氨基酸,可以减少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比例,使婴儿较早恢复到出生体重,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对早期全静脉营养耐受情况和近期疗效?方法:将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延迟全静脉营养组(LTPN)和早期全静脉营养组(ETPN);LTPN组生后24 h内只予5%~10%葡萄糖,第2天加6%小儿氨基酸,72 h后加脂肪乳;氨基酸从1.0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5 g/(kg·d);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酸,从0.5 g/(kg·d)开始每日递增0.5 g/(kg·d),直至3.0 g/(kg·d)?ETPN组于生后24 h内即予6%小儿氨基酸3.5 g/(kg·d)和脂肪乳3.0 g/(kg·d)?动态检测1周内血脂?血清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重最大丢失?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与LTPN组相比,ETPN组体重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实施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增加,而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代谢并发症无显著差异,其它合并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以耐受早期全静脉营养,且早期全静脉营养对VLBW新生儿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伟 《海南医学》2010,21(23):38-39
目的通过早产儿两种不同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评价高剂量氨基酸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85例(体重〈2500g)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于出生后24h内给予2.5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5g(/kg·d),对照组于出生后24h内给予1g(/kg·d)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0g(/kg·d)。结果两组资料比较,观察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减少,P〈0.05,安全性比较,两组在BE值、BUN、血氨及胆红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氨基酸早期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应用,可以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55-72
目的探讨早期喂养不同剂量蛋白质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丽水医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120例住院早产儿的资料,分析早期不同蛋白质摄入营养治疗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将蛋白质平均摄入量3.3 g/(kg·d)为高蛋白质组(H组),将蛋白质平均摄入量≤3.3 g/(kg·d)为低蛋白质组(L组)。记录并比较两组间早产儿在纠正胎龄满40周(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12个月(T5)时体重、身长、头围变化,最后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出生方式、出生头围、体重、身长及出生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喂养后H组在T1、T2、T3、T4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均高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5时H组与L组早产儿头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5时H组早产儿体重与身长变化显著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行平均摄入3.3 g/(kg·d)的高蛋白质喂养,能提高出生后早产儿喂养效果,促进体格发育,利于早产儿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7周内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按照1:1:1分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A组)、小剂量红霉素组(B组)及对照组(C组)。对比三组婴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败血症等。结果 A、B组在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及败血症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A组使用多潘立酮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头后仰、肢体强直、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优于小剂量红霉素,两者联用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早产儿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生后第3 d开始应用氨基酸,开始剂量0.5 g/(kg.d),每日增加0.5~3.0 g/kg;生后第4 d开始应用脂肪乳,开始剂量每日0.5 g/kg,每日增加0.5~3.0 g/kg;生后第3 d开始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量。静脉营养液采用"全合一"方式,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经外周静脉用微量输液泵在24 h内均匀输入,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结果:①两组间胆固醇、甘油三脂、胆红素、尿素氮、碱剩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未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②体重增长比较:观察组生后5~7 d开始增长,住院期间体重平均每日增加(15.24±6.32)g。对照组存活32例,生后7~10 d体重开始增长,住院期间体重平均每日增加(9.87±3.03)g,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③治愈率比较:观察组32例治愈31例,自动出院1例,治愈率96.87%;对照组32例患儿,治愈24例,好转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治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并发症比较:观察组32例中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18.75%,对照组32例中发生并发症14例,发生率43.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周围静脉营养能使早产儿更快更早地增加体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郑红 《微创医学》2005,24(3):383
2001年8月至2003年10月,笔者对107例胎龄30~34w,出生体重1 050~1 800g的早产儿进行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全静脉营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大量快速静脉营养和晚期小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3例VLBW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早期全静脉营养(ETPN)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天)的氨基酸和1.5 g(kg·天)的20%脂肪乳,之后每天增加1.0 g/kg;晚期全静脉营养(LTPN)于生后24~48 h开始给予氨基酸0.5 g/(kg·天),48~72 h开始给予20%脂肪乳0.5 g/(kg·天),按0.5 g/(kg·天)递增.两组目标剂量均为氨基酸3.5 g/(kg·大),20%脂肪乳3.0 g/(kg·天).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氮平衡,能量摄入,同时比较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肌酐、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ETPN组在氮储存上明显高过LTPN组(P<0.01),生后1~5天的能量摄入亦明显升高(P<0.01).两组在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肌酐上无明显区别.LTPN组的血糖水平较ETP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全静脉营养可以避免负氮平衡,增加热卡供给,且对早期预后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缺乏胃肠道营养能力,葡萄糖代谢能力低下,易出现代谢紊乱.故对早产儿入院后即采取静脉补液,目的是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保证足够的热单和营养。1992年10月~1997年8月我科在对42例出生体重为1050~22509的小早产儿的综合治疗护理中,应用全静脉管养(TPN)和部分流脉营养(PPN),取得满意效果ul临床资料本组42例早产儿中男29例,女13例;有HIE、HMIJ、吸人性肺炎、黄恒等合并症共25例,单纯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17例;平均股龄33周,胎龄最小的29周;平均体重叩6句D体重最低者m5Og;开始用TPN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两种静脉营养方案对早产儿的治疗效果,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86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定为强化组,观察组41例,定为对照组。除静脉营养方案不同外,其他治疗均相同。治疗组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应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3种营养液。氨基酸及脂肪乳第1天用量均为1.0g/kg;观察组生后24小时内应用葡萄糖,氨基酸生后第3天开始应用,开始剂量0.5g/(kg.日),每天增加0.5~2.5g/(kg.日),脂肪乳生后第4天开始应用,开始剂量0.5g/(kg.日),每天增加0.5g/kg至2.5g/(kg.日)。结果:强化组在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化组体重增加明显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胆汁瘀积的发生,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较大剂量静脉营养可以改善早产儿氮质平衡,体重增长速度快,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附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 1 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采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 44例危重新生儿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44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 2组 ,一组 2 0例用全静脉营养 (TPN)治疗 ,另一组 2 4例用部分静脉营养 (PPN)治疗。TPN组男 1 2例 ,女 8例 ,胎龄最小 3 1周 ,极低出生体重 2例 ,体重最小 1 1 0 0g。疾病 :早产儿 6例 ,重症肺炎 1例 ,硬肿 3例 ,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2例 ,重症窒息或胎粪吸入综合征 3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败血症 3例。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 ,经统计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与传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静脉营养。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为(5·8±2·4)%,对照组为(14·6±3·1)%,治疗组恢复至出生时体重的时间为(7·6±2·3)d,对照组为(14·5±3·8)d,治疗组每天体重增长为(25·8±4·6)g,对照组为(15·3±4·1)g,治疗组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为(12·6±2·4)d,对照组为(17·1±2·8)d,治疗组应用静脉营养的天数为(14·5±3·4)d,对照组为(18·7±4·1)d,治疗组住院天数为(18·7±4·5)d,对照组为(26·9±4·3)d,治疗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37例,发生率为46·3%,对照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55例,发生率为68·8%,两组以上各观察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奕怀  蔡琍璇 《广东医学》2012,33(12):1781-1782
目的 通过研究住院期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摄入及生长情况,探讨对其生长可能存在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新生儿科住院并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生长情况及营养摄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对象182例,中位胎龄31.2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2 g,肠内、肠外营养开始时间为(3.2±2.4)d和(3.0±1.7)d,总热卡达120 kcal/(kg·d),平均时间为(20.9±11.8)d;肠内热卡达100 kcal/(kg·d),平均时间为(21.6±10.3)d.出生时适于胎龄(AGA)者较小于胎龄(SGA)者的平均生长速率慢,出院时小于胎龄儿比例明显增加,出院时AGA早产儿生长迟缓的比例明显低于出生时SGA者.结论 住院期间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生长发育迟缓,更合理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状况及远期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林浅  杨秀桦  林少兵 《中外医疗》2011,30(26):102-103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疗效,为提高早产儿素质,降低并发症提供帮助。方法对3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营养平均时间为(13.6±2.7)d。最短5d,最长34d,36例体重均增加,平均每日增加(20.3±14.8)g/kg。住院时间(18.7±11.9)d。并发症:无一例胆红素升高至病理黄疸,无出现肝功能损害,无继发于高张液体漏出所致的皮肤和皮下坏死。热卡:恢复出生体重平均热卡为(59.5±16.9)kcak/d,之后体重开始绝对增长。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并发症的减少、早产儿素质的提高等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出生后24 h内在成都玛丽亚妇产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每组40例。高剂量组静脉注射氨基酸3.0 g/kg,中剂量组静脉注射氨基酸2.0 g/kg,低剂量组静脉注射氨基酸1.0 g/kg。观察三组早产儿出生后1周时静脉氨基酸及肠内营养摄入量的情况、临床有效性、出生后7 d内体质量变化情况、7 d后实验室指标以及对耐受性。结果高剂量组早产儿总蛋白摄入量为(3.58±0.08)g/(kg·d),高于中剂量组[(2.52±0.10)g/(kg·d)]和低剂量组[(1.57±0.14)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恢复出生质量时间、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2)d、(11±3)d、(20±6)d,均低于中剂量组[(11±3)d、(14±4)d、(24±7)d]和低剂量组[(14±3)d、(19±5)d,(29±8)d],头围增长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0.99±0.23)cm/周比(0.90±0.11)cm/周、(0.79±0.15)cm/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耐受率为90.0%(36/40),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65.0%(26/40)、57.5%(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高剂量的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有显著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胎儿的生存发育情况,利于胎儿的远期成长,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种维生素对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改善早产儿贫血的强化作用.方法:将2006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小早产儿(胎龄<34周,体重<2000g)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及喂养方式作分析比较有可比性.两组均使用人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250U/kg,皮下注射,隔日1次,3次/周,硫酸亚铁[3~5mg/(kg·日),生后1周使用],共3~6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50μg/(kg·日)],维生素E[25IU/(kg·日)],维生素C(100mg/日),维生素B12[37μg/(kg·周)],共3~6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和血小板(BPC)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组在HB、HCT、RBC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较对照组减小(P<0.01),MCHC和BPC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维生素能加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早产儿造血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