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或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按病原体侵入的部位不同,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因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多数并不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而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统称为UTI[1]。新生儿免疫力低下,UTI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引起肾脏瘢痕形成、肾小球硬化和肾萎缩,影响肾脏发育,导致肾功能损害[2]。因此,及时防治新生儿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7—2009年收治的新生儿UTI病例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7—2009年我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UT  相似文献   

2.
泌尿系统感染(UTI)是儿科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之一,约30%的婴幼儿在初次感染6~12个月反复发作。而在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的儿童中,约30%的患儿以UTI为首发表现,故UTI可能是潜在肾脏结构异常的前哨事件。婴幼儿UTI常并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先天性尿路畸形,对于反复感染的高危患儿,易出现肾脏损害及肾瘢痕,进而导致终末期肾病。因此,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合理管理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为儿童UTI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泌尿系统感染(UTI)为儿童常见病,相对成人而言儿童UTI中复杂型所占比例较高,易反复发作,较难治愈。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儿童UT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病原体种类也不断变迁。因此,全面了解儿童UTI的病原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及早查明病因、指导临床治疗、避免肾功能受损及改善预后极为重要。现就UTI的病原学及其实验室检查现状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再探讨(附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尿路感染(UTI)是儿科泌尿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本文就我院1981~1990年门诊与住院确诊的96例小儿UTI进行分析,探讨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泌尿道感染(UTI)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儿童UTI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需结合尿沉渣分析与尿细菌学检查诊断,必要时需完善影像学评估有无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等。一旦诊断UTI需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选择应结合患儿一般情况、所在地区耐药发生率、既往用药史、尿细菌学药敏结果综合判断。此外,UTI并膀胱输尿管反流的...  相似文献   

6.
泌尿系统感染(UTI)是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大肠埃希菌是其最常见致病菌。抗菌药物治疗应在留取患儿尿液后尽早开始。治疗UTI的经验性首选药物为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临床上应根据患儿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能否耐受口服药物等情况综合考虑, 选择口服或静脉治疗。预防用抗菌药物则推荐首选呋喃妥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UTI)患儿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期合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明确诊断UTI住院患儿26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中段尿培养、药敏结果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UTI患儿中位年龄10个月,且以1岁的婴儿多见,为146例(55.30%)。264例中男多于女(1.095∶1),其中单纯性UTI 83例,余181例合并各种复杂因素。合并复杂因素中感染因素居首位(28.18%),其次为肾积水(17.13%)、膀胱输尿管反流(VUR,14.92%)、其他泌尿系统畸形(9.39%)等。尿培养共培养出病原菌138株,以大肠埃希菌(63.04%)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0.14%)等革兰阴性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粪肠球菌(4.35%)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大肠埃希菌产酶率为68.97%(60/87),肺炎克雷伯杆菌高达78.57%(11/14)。药敏结果: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60%以上;而对碳氢酶烯类敏感率高,达85%以上,但发现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菌株。泌尿系超声检查264例,异常44例(16.67%)。56例行MCU检查,发现27例存在VUR(男20例、女7例),年龄3个月至8岁。264例经治疗后UTI症状均好转,其中92例肾积水、VUR等泌尿系统畸形转至泌尿外科门诊随访。结论对小年龄UTI患儿应加强泌尿系超声和同位素等检查排除有无肾积水、VUR等泌尿系统畸形,男性患儿还应排除隐匿阴茎。鉴于本中心UTI患儿高耐药率和高产酶率现象,需进一步研究其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并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及药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收治的221例PNS并UTI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 结果PNS并UTI以学龄前患儿为主(129/221例,58.4%)。复发PNS并UTI发生率(134/822例,16.3%)较初发PNS并UTI(87/1 663例,5.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00,P〈0.05)。PNS并UTI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尿路感染为主(173例,78.3%)。无症状UTI组中复发PNS和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比例(112/173例、126/173例)均显著高于有症状UTI组(22/48例、27/4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27、4.850,均P〈0.05)。PNS并再发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的发生率为13.1%(29/221例),与初发性UTI组[(4.4±3.7)个月]相比,RUTI组中PNS病程[(9.3±3.5)个月]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7,P〈0.05)。RUTI组PNS复发、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血红蛋白(Hb)下降、补体C3下降的患儿比例及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异常率(分别为29/29例、26/29例、14/29例、14/29例、7/29例)较初发性UTI组(分别为105/192例、127/192例、51/192例、31/192例、6/192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80、5.721、16.039、20.094,均P〈0.05)。PNS并UTI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74/263例,66.1%),其中大肠埃希菌(54/263例,20.5%)多见。RUTI组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比例(26/62例、11/62例、21/62例)均显著高于初发性UTI组(28/201例、15/201例、15/20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6、5.620、27.970,均P〈0.05);药敏试验提示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敏感性较高。结论学龄前PNS和PNS复发患儿易并UTI,其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多见。对PNS复发的患儿需警惕合并UTI。PNS病程更长、伴贫血、低补体血症及合并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异常的PNS患儿可能更易发生RUTI。革兰阴性菌是PNS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耐药率高,且RUTI患儿可能更易并产ESBLs菌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治疗PNS并UTI的首选经验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程度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和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血及尿中的改变,以明确NGAL在儿童AK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儿童AKI诊断标准,将入选患儿分别纳入AKI-R、I和F组,将同时期收治的儿童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患儿和儿童保健门诊患儿分别纳入UTI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和尿NGAL,尿NGAL与尿肌酐的比值作为尿NGAL的最后结果.结果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入到儿科肾脏病房的儿童AKI入选患儿共85例,AKI-R组42例,AKI-I组26例,AKI-F组17例.同期收治的儿童UTI组患儿51例,对照组儿童保健门诊入选患儿30例.AKI-I和AKI-F组SC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KI-R、I、F组血NGAL值均明显高于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KI-R、I、F组和UTI组患儿尿NGAL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KI-I和F组患儿血和尿NGAL均和SCr值有相关性(P <0.001).结论 血和尿NGAL在AKI患儿中明显升高,且敏感性好于SCr.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尿NGAL升高,但升高的程度低于较重的AKI患儿,而血NGAL未见明显升高.在AKI-I和F组患儿血和尿NGAL均和SCr值有相关性.因此,NGAL对于儿童AKI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单纯泌尿道感染(UTI)和肾病综合征(NS)合并UTI患儿的菌群、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差异。方法收集单纯UTI与NS合并UTI患儿的临床资料和中段尿培养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单纯UTI患儿中,有症状者35例(79.55%);52例NS并发UTI患儿中,有症状者31例(59.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单纯UTI患儿中培养出44株病原菌,52例NS并发UTI患儿中培养出53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在单纯UTI和NS合并UTI中均为优势菌群,其分离率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UTI患儿的球菌分离率(7/44,15.91%)低于NS合并UTI患儿(18/53,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UTI患儿与NS并发UTI患儿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与单纯UTI患儿相比,NS并发UTI患儿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以无症状菌尿为多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上升趋势;提示在尿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应首选含酶抑制剂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儿童难治性尿路感染(UTI)是临床棘手问题,主要包括:复杂性UTI,慢性肾脏病并UTI,导管相关性UTI,代谢性疾病,治疗不规范等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超广谱耐药菌、L型细菌、其他特殊病原菌感染所致的UTI,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的UTI。本文讨论了难治性UTI的诊断治疗策略,重点讨论抗生素治疗原则、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治疗方法及改善患者免疫状态等。通过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对可以手术纠正的复杂原因(如膀胱输尿管反流、梗阻等)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难治性UTI的疗效,减少复发率,保护肾小管功能,延缓肾间质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2.
1839年 Royer 首次报导小儿尿路感染(UTI)以来,人类认识此病已有140余年历史。近年对此病的研究有不少新进展,兹综述如下。(一)一般资料小儿 UTI 是常见病尿中有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并证明有病原菌时就可诊断UTI。我院儿科住院患者中 UTI 占0.71%。Arnolg 等报告占儿科就诊者的0.5—1%。从发病率看,UTI 继在呼吸道感染、耳鼻咽喉感染、皮肤病、胃肠炎、流感之后,居第6位。近年来世界各国重视研究 UTI 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泌尿系感染(UTI)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且婴幼儿UTI常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等先天性尿路畸形(VUR在婴幼儿发热性UTI中可高达20%~40%).VUR和反复UTI可导致持续性的肾脏损害和瘢痕化,从而可能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衰竭.早期发现和诊断婴幼儿UTI,并给予合理处置尤为重要.为规范我国儿童UTI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起草本指南试行稿,旨在反映当前最佳临床实践证据,为临床儿科医生提供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的中国儿童UTI诊断和治疗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素梅  张旭东  邵肖梅 《临床儿科杂志》2001,19(4):252-252,254
在过去十年期间,我们已经取得许多新的关于新生儿尿路感染(UTI)病因学的知识。细菌的毒力因素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并检出几种特殊的细菌毒力。新生儿UTI有引起不可逆性肾损伤的重要危害,尤其是伴有膀胱输尿管返流(VUR)时,更易造成肾的损伤而形成肾瘢痕,最终造成高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增加了新生儿UTI的管理负担。现就新生儿UTI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近年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儿童泌尿系感染的诊断、治疗和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泌尿系感染(UTI)是儿科常见病,但是由于其临床特征的非特异性,使其诊断具有一定难度.急需完整具体的诊治指南为临床儿科医师服务.目前国内尚未发表儿童UTI的诊治指南.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在总结了大量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儿童UTI的诊治指南,是目前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指南.该指南对于儿童UTI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均给出了具体建议,较先前的诊治指南更加细化.现以最新的2007年NICE指南为基础,介绍儿童UTI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希望能对广大儿科医师今后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在儿童泌尿系统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儿童泌尿系统结石396例ESWL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ESWL术治疗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影响因素。结果 383例经1~3次ESWL治疗后分别排完结石(占96.7%)。13例因先天性畸形引起结石所在部位的输尿管狭窄而效果不好,改行开放性手术(占3.3%)。结论 ESWL治疗儿童泌尿系统结石效果显著,应为治疗本病首选。  相似文献   

17.
Royer在1839年首次描述了泌尿道感染(简称UTI),并记载了小儿UTI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小儿UTI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在3岁以下不能解释的发热患儿中主要病因之一。Kunin指出在美国大约有150万女孩在18岁之前至少曾经有过一次菌尿。发生率男孩为0.03%,女孩在0.8~2.0%之间。在11岁前发展为症状性UTI,男孩为1.1%,女孩为3.0%。大多数婴儿和儿童急性感染后无继续反复感染,只有小部分患儿反复感染。Abbout报导新生儿发病率为0.1~  相似文献   

18.
泌尿系感染(UTI)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6岁以内儿童UTI累计发病率女孩为6.6%,男孩为1.8%[1-2],且婴幼儿UTI常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可高达20%~50%).VUR和反复UTI可导致持续性的肾脏损害和瘢痕化,从而可能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因而,重视儿童UTI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并给予合理处置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乌司他丁(UTI)作为早期干预药物对脓毒症幼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20只4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UTI干预组(50 000 U/kg)和高剂量UTI干预组(200 000 U/kg),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低剂量和高剂量UTI干预组在建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UTI。ELISA法测定6、12、24 h时各组大鼠血清TNF-α、P-选择素、TAT水平。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血清TNF-α、TAT、P-选择素水平在6 h时即出现显著升高,血清TNF-α、TAT水平至24 h时仍呈持续升高状态(P0.05);P-选择素在12 h时达到峰值,24 h时出现回落(P0.05)。UTI干预组中,P-选择素和TAT水平变化趋势和脓毒症组相同,TNF-α水平在6 h出现明显的增高,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脓毒症组(P0.05);高剂量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UTI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凝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能抑制TNF-α、P-选择素、TAT的生成,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脓毒症是全球患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脓毒症可发生于各种部位感染之后,如呼吸系统、血流感染、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内膜等.不同的感染部位发生脓毒症的易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关于脓毒症感染部位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不多见,且无全国性研究的资料,本文就不同部位脓毒症的易感性进行文献回顾.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感染部位,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