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G)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联合肺部CT检查对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作用。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感染科、肾内科和重症监护室临床怀疑IPA的113患者进行肺部CT检查及G、GM实验。参照欧洲癌症治疗组织及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非曲霉感染。对比血清学检查和肺部CT诊断IP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观察患者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结果:确诊IPA的4例,临床诊断36例,拟诊16例,非曲霉感染57例。发现GM实验的敏感性(50.0%)明显高于G实验(30.0%),特异性分别是84.2%和87.7%。IPA肺部CT特征性改变诊断的敏感性为30.0%,肺部CT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联合GM实验的诊断敏感性与单纯GM实验相当(47.5%vs 50.0%),而特异性明显提高(100%vs 84.2%)。结论:对于怀疑IPA的非粒缺患者,依靠GM实验联合CT的影像学改变有一定的敏感性,同时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l,3-β-D-葡聚糖(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CT检查和三者联合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呼吸科及重症监护室诊治COPD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IPA组(COPD合并IPA)患者49例,单纯COPD组(COPD不合并IPA)患者46例,对患者均行血清G试验、GM试验、胸部CT检查,分析3种方法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 3种方法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均很低,特异度均较高。三者中两两比较,GM试验的敏感度较好,特异度三者相近(P>0.05);3种方法联合检测,较单独G试验、GM试验及CT检测的敏感度要高(χ~2=23.5、5.4、16.5,P均<0.05),但特异度略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联合胸部CT检查能提高COPD患者中IPA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利于临床医生早期诊断COPD合并IP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105例收住呼吸科的COPD患者,分为确诊IPA、临床诊断IPA、拟诊IPA和非IPA患者,分别入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并检测血清和BALF中的GM。 结果 病例组血清及BALF中的GM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GM值≥0.5为界值时,BALF中的GM检测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1%,96.8%,93.9%和83.3%; 而血清GM检测分别为65.5%,81.6%,57.6%和86.1%。以GM值≥1.0为界值时,BALF中GM的阴性预测值及敏感性明显高于血清GM检测(80.9%,48.5% vs 69.2%,3%),二者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均为100%; 当GM值≥0.60时,BALF中的GM检测诊断效率最高。病例组抗真菌治疗后,IPA患者症状改善,BALF中的GM明显下降。 结论 在COPD患者合并IPA中,BALF中的GM检测比血清GM检测具备更高的早期诊断价值。BALF中的GM≥0.6可以考虑作为诊断该疾病的最佳界值,动态监测其水平对IPA预后评估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联合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血清烟曲霉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合并IPA的96例COPD患者,均行m NGS、GM试验和血清烟曲霉特异性抗体检测,根据“金标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IPA组(=40)和非IPA组(=56),比较各检测结果,分析血清GM值及烟曲霉Ig G抗体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IPA的诊断价值,分析三者联合诊断IPA与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m NGS检出阳性44例,其中真阳性36例,阴性52例,其中真阴性48例。IPA组血清GM值及烟曲霉Ig G抗体水平均高于非IPA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GM值、烟曲霉Ig G抗体水平诊断IPA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64、77.32 k AU/L,对应的为0.804、0.807,联合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6.88%、92.19%、93.75%,与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和血清烟曲霉Ig G抗体检测对COPD合并IP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最终诊断结...  相似文献   

5.
汪伟伟  孙岚  俞康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1):117-120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简称GM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并发侵袭性肺曲霉感染(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按回顾性诊断标准分为确诊IPA 8例,可疑IPA 12例,排除IPA 31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或其他体液标本的GM含量,结果以GM吸光度值判断,对确诊组中的3例患者在治疗后复查GM。结果确诊IPA组和可疑IPA组的血清GM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排除IPA组。将0.7作为阳性界定值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87.5%、96.6%、87.5%、96.6%。结论血清GM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感染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实验室检验与肺部CT的联合检查对提升其诊断准确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临床怀疑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1,3-β-D-葡萄糖(G)实验及肺部CT检查;观察分析实验室检验、肺部CT检查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1→3)-β-D葡聚糖(BG)对免疫抑制大鼠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免疫抑制大鼠肺部曲霉感染模型,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G试验)定量检测BG抗原,并将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进行比较.结果 ①免疫抑制感染组9份血样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率为60%(9/15),大鼠的血浆BC水平为10.12~181.50 ng/L,中位值为56.27 ng/L;免疫抑制感染组G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P<0.01).②G试验诊断IPA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97%;GM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和91%.③G试验与GM试验联合应用诊断IP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分别为86%和98%.结论 G试验作为一种新的诊断1PA的无创检测指标,有较高的特异度,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与GM试验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IP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X线检查肺部感染的影像学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疑似肺部感染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及X线检查.以痰培养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痰培养结果、胸部CT、X线及联合检查结果;分析胸部CT、X线及联合检查在肺部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13-16+20
目的探讨曲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诊断慢性肺曲霉菌病(CPA)的临床参考价值,提高慢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率。方法选取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疑似慢性肺曲霉菌病患者73例,并对患者确定诊断,采集患者血清测定曲霉特异性IgG、GM,应用ROC曲线分析曲霉特异性IgG、血清GM最佳临界值水平及对CPA的诊断价值。结果 (1)73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肺曲霉菌病者34例作为病例组,包括病理确定诊断8例、痰培养5例、BALF-GM测定15例,BALF培养6例,非慢性肺曲霉菌病者39例作为对照组,其均为非真菌感染。(2)CPA组曲霉特异性IgG、GM检测水平显著高于非CPA组(P0.05)。(3)曲霉特异性IgG在91.77 AU/mL水平时所对应的约登指数最高(敏感度、特异度为64.7%、94.9%),血清GM在0.63μg/L水平时所对应的约登指数最高(敏感度、特异度为38.2%、84.6%)。两种检测联合时敏感度增加至79.4%。(4)绘制ROC曲线得出,曲霉特异性IgG、血清GM检测工作特性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01、0.635。两种检测联合工作特性曲线下的面积最大为0.846。结论曲霉特异性IgG联合血清GM检测可提高慢性曲霉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分辨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高分辨CT检查,分析不同感染分类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共分离出真菌50例,其中曲霉菌28例(56.00%),隐球菌10例(20.00%),毛霉菌7株(14.00%),念珠菌5株(10.00%),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具有不同的表现。结论高分辨CT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起到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