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潘艳  赵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713-1715
目的:研究EV71感染手足口病不同程度患儿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探讨患儿免疫功能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和正常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A、IgG和IgM水平。结果:EV71感染手足口病重度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均低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1);普通组T细胞亚群CD3+、CD4+分别低于对照组(P<0.01),而CD8+T细胞在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在重度组中低于对照组,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和重度组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IgG和IgM水平在普通组和重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Ig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反应增强,病情发展可能与患儿免疫状态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状况,为临床及时有效地对MPP患儿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40例肺炎患儿分为支原体肺炎组80例、细菌性肺炎组60例,选取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小儿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三组儿童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结果:CD3+、CD4+、CD4+/CD8+比值及补体C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4及CD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明显低下状态,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常规治疗同时,使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患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MPP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57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B细胞(CD19+)以及NK细胞(CD16+、CD56+)水平,比较腹型与非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与非腹型HSP患儿比较,腹型HSP患儿的发病年龄较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t=-11.435,P<0.001)、CD4+(t=-7.840,P<0.001)和CD8+(t=-5.186,P<0.001),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水平显著上升(t=10.106,P<0.001),NK细胞水平上升(t=2.825,P=0.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变化尤其是B淋巴细胞的升高,体液免疫增强,有助于腹型和非腹型HSP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在主动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对33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作主动免疫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P<0.05)。②主动免疫组治疗前后CD3+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③主动免疫组治疗后CD4+细胞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01)。④CD8+细胞在主动免疫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⑤CD4+/CD8+比例在主动免疫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有了明显变化,更利于妊娠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过敏性紫癜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9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比较两组的疗效.检测28例治疗组和26例对照组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并与2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7/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 (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部分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后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肯定,对过敏性紫癜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在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3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对6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及C3,、C4补体,进行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比较.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CD3+下降,CD4+升高,CD4+/CD8+升高;肾损害患者CD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IgG、IgM以及C3、C4均在正常值范围.IgA升高者4例,占6%,IgG下降小于正常值下限者33例,占53%.肾损害患者IgA、C3、C4无明显变化,IgG、IgM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在过敏性紫癜发生过程中发生变化并与累及肾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6月-2014年12月诊治的110例过敏性紫癜发生感染患儿作为感染组,以医院过敏性紫癜未感染患儿180例为未感染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20名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T细胞,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感染患儿以皮肤感染为主,共36例占32.7%,共分离出110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66株占60.0%;感染组T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儿(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且感染引起患儿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MP患儿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做对照,病程3~7 d,清晨取空腹静脉血3.0 m 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数。结果:MP患儿CD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3、CD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炎越重,CD4、CD4/CD8下降越明显。结论:MP患儿可合并多器官损伤,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CD4、CD4/CD8下降程度与病情轻重和损伤器官的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何红霞  寿小群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60-45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匹多莫德的治疗作用。方法:6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静脉点滴阿齐霉素5天后,予以阿齐霉素口服,剂量和疗程相同。治疗组加匹多莫德口服,而对照组不用。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6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以28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32.40±5.93)%和(1.12±0.4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CD8+T细胞比例为(28.96±3.3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支原体肺炎患儿经匹多莫德治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T细胞比值有明显上升(P<0.05);未经匹多莫德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在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支原体肺炎患儿匹多莫德治疗组平均病情反复次数较非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匹多莫德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其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3月该院儿科收治的5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并同时选择54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儿童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数据进行检测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Ig G和Ig 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g 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免疫黏附促进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免疫黏附抑制分子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和CD3+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CD8+和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MP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等各项指标出现明显异常变化。通过测定这些指标,对于诊断患儿的病情程度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治疗过程中适当加入一定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能够对患儿的治疗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选择一种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确切的方法。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8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片1mg/kg.d,2次/d,口服,服用2周,然后逐渐减量维持至停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全反式维甲酸,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0.00%,对照组治愈率为4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25+T及CD4+CD25highT细胞表达水平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上升情况、有效止血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副作用小,价格更低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不同时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及B细胞CD15+,CD19+和CD23+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n=30),选择同期入托体检,无过敏性疾病史及无阳性过敏疾病家族史的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n=2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研究组分别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病程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集静脉血2mL,对照组采血方式与研究组相同,采用肝素抗凝、流式细胞术方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和CD15+及CD19+CD25+表达率,并进行比较。结果①研究组急性期CD4+为(14.84±5.03)%,CD4+/CD8+为(0.25±0.13)%,CD19+为(3.89±1.32)%及CD19+CD23+为(0.24±0.1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3+为(82.55±5.49)%,CD8+为(66.17±8.10)%,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②研究组内随时间推移及感染的控制,CD4+,CD4+/CD8+,CD19+及CD19+CD23+逐渐升高,CD3+,CD8+细胞逐渐降低;③研究组病程6个月时,CD3+为(67.98±8.01)%、CD4+为(32.81±6.79)%、CD8+为(33.96±7.37)%、CD4+/CD8+为(0.93±0.31)%及CD19+CD23+为(1.30±0.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病程6个月时,CD9+为(14.60±4.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CD3+,CD8+明显增高,CD4+,CD4+/CD8+,CD19+及CD19+,CD23+。明显降低,病程6个月时,CD3+,CD4+,CD8+,CD4+/CD8+及CD19+CD23+表达正常,但CD19+仍低于正常水平。这提示,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并持续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较长时间,应引起重视。该结果可为临床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频率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BV感染者PBMC中CD4^+、CD8^+T细胞的分布以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CD4^+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改变,CD8^+T细胞以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均显著增高(前者P〈0.01,后者P〈0.05)。HBV携带者CD4^+T细胞显著降低(P〈0.05),CD8^+T无明显改变。三组CD4^+/CD8^+T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HBV携带者不同,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CD8可细胞频数及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均明显增高,提示细胞毒T细胞的数量及细胞毒颗粒表达与病毒清除和肝损害相关;急性和慢性患者在增高程度上的差异提示慢性乙肝的细胞免疫和细胞毒反应的不完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抗变态反应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例哮喘患儿(哮喘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及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T细胞,应用ELISA法测定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gE,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和IgM。结果哮喘发作组CD3+、CD4+T细胞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P〈0.05);哮喘缓解组CD4+T细胞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发作组IL-6、IL-8及TNF—α均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哮喘缓解组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组IgE及IgG水平显著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或〈0.05),Ig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哮喘缓解组IgE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免疫失衡,提示哮喘患儿应长期抗变态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22例正常儿童及24例IM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M组CD3^+CD19^-(总T淋巴细胞)及CD3^+CD8^+(抑制性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23,14.982,P〈0.01),而CD3^-CD19^+(总B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CD3^+CD8^+(辅助/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值)及CD3^-/CD16^+cD56^+(NK细胞)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90、-9.355、-14.973、-6.652.均P〈0.01)。结论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变化,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可能对评估IM患儿的免疫功能情况、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药物的指导以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对38例ITP病儿(急性组18例,慢性组20例)和3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数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ITP病儿慢性组CD4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急性组(t=7.08,5.51,P〈0.001),急性、慢性两组CD8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1,4.93,P〈0.001);急性、慢性两组病儿CD19和CD3^-/HLA—DR^+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7.25,8.08,7.22,P均〈0.001),慢性组CD19高于急性组(t=2.18,P〈0.05)。CD4/CD8比值倒置病儿的CD19和CD3^-/HLA—DR^+数量与比值正常病儿的比较在急性、慢性两组中均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64,1.63,1.44,P均〉0.05)。经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在血小板恢复正常的病儿CD8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t=3.68,P〈0.01),8周后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恢复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的紊乱参与了ITP的发生发展过程,B淋巴细胞数量升高比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能反映出病儿机体的免疫状态。ITP病儿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1例MG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8+CD28-T细胞的构成比进行测定。结果 MG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T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未能控制的MG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T淋巴细胞构成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胸腺切除的MG患者CD4/CD8比值均低于胸腺未切除组(P0.05)。胸腺瘤B2型MG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构成比明显高于胸腺增生的MG患者以及胸腺正常MG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腺瘤B2型的MG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低于胸腺正常的MG患者的(P0.05)。结论提示MG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异常比例的CD8+CD28-T细胞,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经超声联合腹腔镜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本科室收治的肝癌患者62例,分为三组,A组为腹腔镜联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组(22例)、B组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20例)、C组为外科手术组(20例),射频消融组采用超声引导联合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组行肝癌根治术,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RFA组治疗前后以及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同时相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A、B、C三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3+、CD4+数目、CD4+/CD8+比值、NK细胞数目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较正常对照组稍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A组治疗后1周,外周血CD3+、CD4+、NK数目、CD4+/CD8+比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CD8+数目显著下降(P<0.05),且术后第2周~第4周上述指标仍能维持在优于术前水平;B组治疗后1周,CD3+、CD4+、CD8+数目、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至术后第2周时CD3+、CD4+、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显著高于术前(P<0.01);C组治疗后1周,CD3+、CD4+、CD8+、CD4+/CD8+比值较术前无明显变化,NK细胞数目显著低于术前,术后第2周、第3周上述指标有所改善,至术后第4周CD3+、CD4+数目、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目显著高于术前,而CD8+数目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LRFA治疗后1周内,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而TACE及外科手术治疗后1周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至术后第2周行TACE治疗者细胞免疫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需经过4周,细胞免疫功能尚能恢复。故三种治疗肝癌的方法中,对于细胞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作用:LRFA>TACE>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儿童CD4+CD25+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分别对50例EB病毒感染患儿急性期、治疗两周后恢复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4+/CD8+,CD3-CD19+,CD3-CD(16+56)+,CD19+CD23+,CD4+CD25+抗原进行检测,并与19例同龄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结果急性期CD4+CD25+比健康组均明显下降,恢复期CD4+CD25+比初期升高,有肝功能损害者比肝功能正常组CD4+CD25+低(P〈0.05)。结论CD4+CD25+可能参与EB病毒感染过程,EB病毒感染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测定其功能对疾病的诊治与预后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胃癌新临床病理分期(TNM)及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胃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NK、CD19^+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1)。Ⅲ~Ⅳ期患者的CD3^+细胞数、CD4^+/CD8^+比值、NK细胞数降低(P〈0.05)。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临床病理分期越晚,其免疫功能越低。检测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可用于胃癌患者的免疫状态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