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92例过期妊娠产妇(观察组)与同期分娩的足月妊娠产妇2374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母婴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时损伤、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羊水Ⅲ度粪染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过期妊娠,需密切监护孕产妇的变化,必要时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防治胎盘早剥供依据。方法:将98例胎盘早剥患者依据胎盘早剥程度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母婴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胎盘早剥重型组的剖宫产、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DIC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轻型组(P<0.05);重型组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轻型组(P<0.05)。结论:胎盘早剥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云 《现代养生》2014,(2):48-4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将我院12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及120例正常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母婴结局(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妊娠期高血压能够明显影响妊娠结局和围生儿结局,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明显增加了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吸烟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烟严重地危害母婴健康,妊娠期吸烟对母婴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妊娠期吸烟能增加母体病理妊娠的发平凡经,可使流产、宫外孕、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等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也会危害到婴儿的健康,使出生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危险度增加,甚至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等无期的不良反应。而妊娠期戒烟或减少吸烟,都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其所带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门诊干预措施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糖代谢异常产妇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自早孕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干预治疗至分娩作为干预组;其余26例无正规医院详细产检记录来院分娩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妊娠合并症、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干预组在干预前空腹血糖(FB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h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078、0.102,均P>0.05),干预组干预后FBG、OGTT 2h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0.530、2.632,均P<0.05),且干预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528、2.638,均P<0.05).对照组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干预组(x2值分别为6.458、5.675、4.992,均P<0.05),两组孕妇泌尿系感染、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3.486、0.084,均P>0.05).对照组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和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干预组(x2值分别为4.357、10.114、10.114、4.600,均P<0.05),两组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2.090,P>0.05).结论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是产科高危因素之一,通过门诊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孕妇血糖水平,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与母婴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118例GDM患者,根据血糖水平控制满意情况分为血糖控制满意组(72例)和控制不良组(46例),并以12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比较3个组别的母婴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产后出血、剖宫产、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控制不良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控制组(P<0.05)。结论:应重视GDM对母婴妊娠的危害,早期诊断和治疗,良好控制血糖水平,能有效降低妊娠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妊娠期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236例妊娠期感染HBV的孕妇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及同孕周且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的孕妇2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探讨预防性干预措施。结果 236例妊娠期HBV感染孕妇中46例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感染组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9.49%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HBV感染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组年龄≥3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产前BMI≥28 kg/m2、合并前置胎盘、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性状Ⅱ度及以上及贫血发生率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BMI≥28 kg/m2、合并前置胎盘、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性状Ⅱ度及以上及贫血是影响妊娠期HBV感染孕妇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  相似文献   

8.
刘珺  董旭东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735-3737
目的:探讨产前加强监护对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实施产前监护的妊娠期ITP患者32例为观察组,并与2006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常规产前监护的妊娠期ITP患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产妇转归情况、妊娠合并症发生情况、剖宫产率、胎儿出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监护后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而产中出血量、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剖宫产率为50.0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43.33%,剖宫产率为7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3±1.2)分优于对照组(7.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ITP产妇加强妊娠期监护可有效降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产妇分娩出血量,有利于提高患者血小板水平,有利于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9.
周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84-488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PIH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间的母婴结局。结果:母婴结局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随着PIH分度的提高,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特别是重度PIH产妇的胎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提高。结论:对于患有PIH的产妇应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病情的进展。当条件允许时重度PIH产妇即可终止妊娠,对胎肺发育不成熟的新生儿尽早使用地塞米松,以促进其胎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于蕾 《现代保健》2014,(36):83-85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住院的66例G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和母婴结局。结果:干预后研究组FBG、2 h PG、Hb A1c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高血压病、胎膜早破和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其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与分析妊娠母体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来临朐县人民医院行早孕检查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89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孕产妇妊娠12周至38周之间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给予观察记录,并最终调查妊娠结局.结果 孕中期与孕晚期TSH、FT3、FT4值所占比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x2值分别为0.23、0.54、1.23,均P>0.05).甲状腺激素指标正常组和异常组尿碘分级有显著性差异,甲状腺激素指标正常组尿碘<150μg/L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异常组(x2=4.12,P<0.05).孕中期不同尿碘分级下妊娠结局为正常、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及其他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x2值分别为1.09、1.22、0.98、1.27、0.90、1.18,均P>0.05).孕晚期尿碘分级<150μg/L者较>300μg/L者相比,妊娠正常率明显降低,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及其他发生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5.24、4.56、5.23、5.89、4.77、5.23,均P<0.05).孕晚期尿碘分级<150μg/L者较150 ~ 300μg/L分别相比,妊娠正常率明显降低,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及其他发生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4.21、5.21、5.63、5.13、6.12、6.23,均P<0.05),且其所产新生儿,其尿碘分级< 150μg/L发生率明显高于尿碘分级>150μg/L者(x2值分别为6.14、4.37,均P<0.05).结论 孕晚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甲状腺功能带来影响,要求妇产科医生能够积极开展尿碘的检测,以达到改善并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160例,行再次剖宫产;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孕妇160例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组手术时间、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843、6.494、3.961,均P<0.05),而切口甲级愈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83,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4,P>0.05),且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96、0.904,均P>0.05)。但术后观察显示再次剖宫产组产后出血、胎盘植入、盆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剖宫产组(χ2值分别为4.214、3.865、16.483,均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并发症明显增多,尤其对产妇影响较大,临床应加强剖宫产指征的控制,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要慎重选择剖宫产,以减少再次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早产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62例胎膜早破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孕期生殖道感染分为观察组84例与对照组78例,观察组给予相应治疗,统计有效率,并对比两组孕妇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46.43%,有效率为94.05%;观察组胎膜早破时间及分娩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妊娠延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率、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感染率、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剖宫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期生殖道感染可引起胎膜早破、早产,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感染率、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严重影响妊娠结局,应加强预防,积极治疗,以保证母婴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延长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31例第二产程延长产妇,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成3组:自然分娩组、阴道助产组和剖宫产组,比较3组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结局情况,并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中第二产程延长原因.结果 在131例孕妇中,自然分娩79例(60.3%),阴道助产24例(18.3%),剖宫产28例(21.4%).3种分娩方式第二产程延长时间无显著性差异(F=4.9,P>0.05),产后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P>0.05),新生儿体重无显著性差异(F=0.5,P>0.05),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F=9.1,P >0.05).导致第二产程延长的原因中,阴道分娩组(自然分娩组和阴道助产组)第二产程延长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而剖宫产组主要原因为胎位异常和胎头下降停滞,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5.1、18.9、43.1,均P<0.05),而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原因中的巨大儿、胎儿窘迫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8、3.7,均P>0.05).结论 第二产程延长不是阴道助产或剖宫产指征,对母婴预后无不良影响,不可机械遵守第二产程时限,以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5.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儿的健康。目前唯一有效治疗子痫前期的方法是终止妊娠,过早终止妊娠,治疗性早产率增高,围生儿预后差。平衡母体并发症与胎儿预后的关系,选择最佳的终止妊娠时机,争取获得最佳的妊娠结局是治疗子痫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膳食平衡指数评价孕期女性的整体膳食质量,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  于2020年11月 — 2021年4月,根据自愿原则,在北京和山东高密妇幼保健机构纳入346名孕24~30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并利用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评价整体膳食质量,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孕期营养教育等情况。  结果  研究对象膳食正端分[MP25P75)]为0(0~2.00),摄入过量占比为11 %;负端分为 – 22.00( – 27.00~ – 15.00),摄入不足的比例为85.8 %;膳食质量距为23.00(17.75~28.00),膳食平衡的比例为21.7 %。谷薯类食物摄入量为[MP25P75)]为242.73 g(186.29~300.95),蔬菜类为330.68 g(191.69~498.83),水果类为23.38 g(0~129.00),奶类为104.09 g(50.98~234.48),大豆及坚果为16.33 g(0~54.52),畜禽肉类是106.41 g(61.75~168.94),鱼虾类23.64 g(0~59.37),蛋类18.84 g(0~56.24)。女性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与膳食质量分布表现出差异性,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膳食质量分布越好(与负端分、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均P < 0.05);计划怀孕女性膳食质量要优于非计划怀孕(与负端分和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为P < 0.05);社区食物环境也是影响膳食质量的重要因素,食物环境越好,其膳食质量分布越好(与负端分和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为P < 0.05);孕妇的营养素养对其膳食质量有正向影响,营养素养得分高的女性膳食均衡性更好(与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为P < 0.05)。但正端分得分情况未与任何因素存在关系。  结论  孕期女性的膳食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情况,女性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及社区食物环境是影响膳食质量的主要因素,优化社区食物环境,提高适龄女性对备孕的认识及提高营养素养,是提高其膳食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指导孕期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950例晚期妊娠妇女,对28~39周的膳食结构进行调查,将600例膳食不均的孕产妇为观察组,350例膳食均衡的孕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妊娠妇女健康问卷、膳食调查及营养评定,追踪随访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比较两组孕妇的膳食结构对母儿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妇女的膳食结构存在总能量摄入量、蛋白质量、脂肪量不平衡。观察组的剖宫产率、妊娠期合并症(贫血、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血压)的发生率、早产、流产、产后出血、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巨大儿、低体重儿、死胎及畸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重视和改善孕妇孕期营养状况,并根据孕期产妇的个体情况,指导其饮食多样化,合理调节各项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平衡膳食,保证胎儿生命早期的良好营养状况,降低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孕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6~2017年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孕早期轻度贫血(90 g/L≤血红蛋白110 g/L)与非贫血(血红蛋白≥110 g/L)孕妇的母儿结局。结果共纳入704例双胎孕妇,其中203例(28.8%)早孕期出现轻度贫血。早孕期轻度贫血双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15/203,7.4%)低于非贫血组(68/501,13.6%)(P0.05);两组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情况和围产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孕期轻度缺铁性贫血的双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下降,同时并未增加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因此,双胎妊娠早孕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可能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保护因素,无须对所有双胎孕妇尤其是非贫血孕妇进行常规补充铁剂治疗。  相似文献   

19.
Perinat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354 twins treated with the Higgins Nutri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and 686 untreated twins. After differing distributions of key confounding variables were adjusted for, the twin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ighed an average of 80 g more (P less than 0.06) than the nonintervention twins; their low-birth-weight rate was 25% lower (P less than 0.05) and their very-low-birth-weight rate was almost 50% lower (P less than 0.05). Although the rate of preterm delivery was 30% low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 less than 0.05), the rates of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groups. Fetal mortality was slightly higher (14 vs 12 per 1000, NS), but early neonatal mortality was fivefold lower (3 vs 19 per 1000, P less than 0.06)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Maternal morbid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less than 0.05)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lower infant morbidit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win-pregnancy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