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药》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CHD),约占儿童CHD的15%,单纯PDA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 000[1],早产儿患病率约为60%[2]。PDA男∶女为1∶2。1938年Gross成功完成了第1例PDA开胸结扎术,虽然外科手术修补PDA疗效确切,但外科手术创伤大、需开胸,术中需体外循环,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且术后并发症较多。1967年Porstmann首次采用Ivalon栓子介入治疗PDA成功后,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只需要基础麻醉、无需输血、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受到患者及家长青睐。目前,心导管介入治疗成为治疗PDA的主要手段。本文就PDA封堵器研究、PDA大小的确定、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Amplatzer封堵器(ADO)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38例确诊 PDA患者,应用 ADO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 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平均 3 8±11(2 5~6.9)mm,ADO大小平均 7.9±1.3(6~14)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显示31例无残余分流,6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l例存在少~中等量残余分流;37例24~48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分流消失。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37例无严重并发症,l例术后第2天出现溶血,第4天消失。随访1.2±0.4(0.5~2)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5.
<正>动脉导管是位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一根管道,是胎儿循环的重要通路。胎儿在母体内不能直接从外界取氧,肺无呼吸作用。肺动脉在入肺之前,大多通过动脉导管入降主动脉,循脐动脉到胎盘换氧;但出生后又必须及时阻断,使所  相似文献   

6.
对于4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治疗后经过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达临床治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单丕相  汪毅 《云南医药》1997,18(5):344-345
动脉导管未闭600例手术小结单丕相汪毅我院自1973~1996年共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600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1105%。现报道如下,并就PDA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症等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600例,男237例,女363例,年...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常规在全麻、常温、左胸后外侧切口或小切口胸膜外结扎。近来不少医院在胸腔镜下手术行未闭导管栓塞法治疗 ,合并心内畸形则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一期手术。我院近年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 12 0例 ,无一例死亡 ,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2 0例中男性 6 6例 ,女性 5 4例 ;最小年龄 1.5岁 ,最大 36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94例 ,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 ,2 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 ,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 11例 ,房间隔缺损 7例 ,法乐氏四联症 2例。2 治疗方法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均采用全麻、常温、左胸后外侧…  相似文献   

9.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心房间隔缺损的初步疗效。方法 :16例病人 ,其中动脉导管未闭 (PDA) 7例 ,房间隔缺损 (ASD) 9例。所有病例均经食道超声 (TEE)证实为PDA或ASD ,并在透视或 (和 )TE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 2 4h、1、3mon和 1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例PDA病人 ,选择封堵器的直径为 (9.71± 2 .93)mm(6~ 14mm) ;9例ASD病人 ,球囊测量值为 (2 7.30±6 .82 )mm (16~ 36mm)选择的封堵器的直径为(2 9.33± 8.12 )mm (18~ 38mm)。技术成功率为10 0 % ;术中未发现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EE显示 4例存在少量分流 ,术后2 4h、1、3mon和 1年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右房室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和ASD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适合于各年龄的继发孔型ASD和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8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屿  高义双  宋立娜  管霄 《河北医药》2006,28(12):1219-1220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以往外科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手术并发症多.介入性治疗PDA具有疗效可靠,操作方法安全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并适用于手术结扎后再通者.现将我院采用国产(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81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院 1981年 8月至 1999年 3月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 2 3例 ,疗效满意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8例 ;年龄 4个月至 2 6岁。体检 :均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伴震颤 ,肺动脉瓣第二音均不同程度亢进 ,伴有股动脉枪击音及水冲脉。心电图异常 17例 ,其中左室高电压 3例 ,左室肥厚 5例 ,右室肥厚 2例 ,窦性心动过速 5例 ,双室肥厚伴劳损 1例 ,偶发室性早搏 1例。X线摄片见肺血增多、肺动脉段外凸、主动脉结呈漏斗征。超声心动图均发现降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叉处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单纯PDA患者采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皮经股静脉封堵治疗PDA,应用X线造影术观察即刻疗效,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X线主动脉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的直径平均6.8±1.1(3~12)mm,封堵器直径平均12.6±1.3(6~18)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 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29例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个月随访,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已有若干种器械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我院自2000年6月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PDA病人进行封堵治疗,共完成3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例1:女,20岁。主因间断心悸,活动后气喘3年于2000年6月入院,查体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示PDA直径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近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例 PDA患儿均采用 Amplatzer蘑菇伞法 ,在透视下经 6 F输送器置入 PDA蘑菇伞封堵器 ,术中造影显示 1例PDA蘑菇伞呈管型 ,3.9m m× 7.7m m ,另 1例呈漏斗型 ,18m m× 9.4 mm ,分别选择 14 /12 mm和 16 /14m m PDA蘑菇伞封堵器 ,术后 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4 8h及 3个月、0 .5 a分别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2例均一次性放置 PDA蘑菇伞封堵器成功 ,术后随访 0 .5 a,U CG检查动脉水平分流完全消失。结论 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 PDA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封堵术的PDA患者进行无创心功能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变化的指标。结果PDA封堵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及容积(RVEDV)、每搏量(RVSV)、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增大(P<0.05),随访中RVEDD和RVEDV进一步增大(P<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及容积LVEDV)、每搏量(LVSV)、射血分数(LVEF)术后均明显减小(P<0.05),随访中上述指标除LVEF外均进一步减小(P<0.05);所有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穿刺封堵术治疗PDA能使血流动力学改变迅速逆转,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陈保俊  王淦 《江苏医药》1997,23(3):195-195
我院1961年至1994年10月手术治疗单纯动脉导管未闭175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75例中男44例,女131例;年龄5~38岁,其中30岁以上6例。临床症状有活动后心慌、气急,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昏厥和咯血。173例有典型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2例仅有收缩期杂音。X线摄片:心胸比率0.55~0.69,左室增大156例,右室增大21例,肺动脉段凸出92例。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138例,左、右心室肥厚7例,正常心电图30例。62例行有心导管检查,提示左向右分流58例,平均肺动脉压超过5.3hPall例。2例行逆行主动脉造影证实动脉导管存在伴有主动脉弓扩张、肺…  相似文献   

17.
药普成  汪毅 《云南医药》1998,19(1):41-42
3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矫治术药晋成*汪毅*单丕相*雷定华*陈圣邦*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自1971~1997年8月共收治PDA病人624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21.7%,其中32例在常温下手术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封堵技术治疗1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女10例,男4例,年龄3~72岁,所有病例均经体格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证实为PDA。操作方式:静脉氯胺酮麻醉后穿刺右股静脉,送入端孔导管(根据年龄选择型号)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穿刺右股动脉,送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造影,观察动脉导管位置、形态、大小,将端孔导管经动脉导管送入降主动脉,置入交换导丝,撤出端孔导管,沿导丝送入鞘管至降主动脉,撤出导丝及内鞘,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安装于输送器内芯内端,X线透视下将其送至降主动脉,小心推出封堵器单盘,待其完全张开后,将外内芯一起回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术后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术后介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96.4%)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堵闭治疗 ,近年来在器械装置的设置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1998年 5月我们应用新推出的Amplatzer蘑菇伞成功堵闭了 2例PDA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 1,男 ,17岁 ,体检发现心前区杂音 3个月 ,平时无任何自觉症状 ,能参加体育活动及各种劳动。体格检查 ,胸骨左缘 2~ 3肋间触及震颤 ,心浊音界明显向左下扩大 ,胸骨左缘 2~ 3肋间可及连续机器样杂音 ,向左上部放射 ,两肺呼吸音无异常 ,周围血管征阴性 ,全身未发现其它畸形。辅助检查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 4 4m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