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归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小凤  傅晋翔  梁建英  张宏  张勇  张晓慧 《江苏医药》2004,30(4):264-265,I004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单核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等多种细胞成份组成,并组成造血微环境,产生造血干/祖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及分化所必需的细胞因子,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业已证实,骨髓基质有起源于间充质的干细胞,该类细胞除可组成造血微环境外,尚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本研究观察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生长特性及归巢骨髓。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基质中存在的非造血系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生物活性因子分布在人体各个组织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文章从BMSCs的含义、细胞特性、联合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及对组织的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徐国卫 《云南医药》2006,27(6):588-591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异常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不能再生,不能进行自我完善。然而,从90年代神经干细胞的发现、研究到移植治疗一些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神经细胞移植已为癫痫脑损伤的治疗带来希望。目前用来诱导成为神经细胞的干细胞主要有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3种。但前两者基于伦理、法律、取材、扩增及免疫原性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应用;而后者取材方便,增殖力强,可自体移植,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体内一种重要的造血调节因子,具有动员骨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皮干细胞)释放入血的能力。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繁殖产生更多的干细胞,同时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祖细胞,后者又可进一步成熟发展成许多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造血微环境(HME)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各种血液癌中的病理改变,对认识直液病的发病机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骨髓基质细胞(FCFU)体外培养、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和羟基脲自杀试验方法,结合临床对HME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在一些血液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作了广泛的讨。1、首先在国内建立了人。  相似文献   

6.
现就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特征及其对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MSCs的来源MSCs因其形状呈成纤细胞样最初被称为成纤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 (CFU—F)。近来 ,由于来自于骨髓基质具有支持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功能 ,所以被称为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又由于B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它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等[1],因此又被称为间质粗细胞 ;而在有的文献中亦称间充质干细胞或骨髓基质来源的干细胞等。2BMSCs的表型特征由于CFU—F细胞在全骨髓中…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 cells,BMSCs),是干细胞研究的又一新的发现,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前沿。MSCs具有方便获取、易于分离培养和扩增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多代扩增后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且遗传背景稳定,  相似文献   

8.
造血系统是由不同时期造血细胞形成的高度有组织的系统,其中造血干细胞(HSC)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功能,含量极少。作者研究发现化疗药物马利兰(BU)及放射诱导骨髓功能持久性抑制可能与骨髓HSC衰老有关,表现为集落形成活性下降、衰老相关-半乳糖苷酶(sA- -gal)、p16升高。SA- -gal是公认的衰老细胞生物标记,p16升高与细胞衰老诱导有关。首次为HSC衰老提供了试验证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骨髓中的细胞包括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两大类,其中骨髓基质非造血细胞中含有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特性,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结缔组织,如骨、软骨、骨骼肌、肌腱、韧带、真皮、脂肪和骨髓基质,也可分化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在骨、软骨、肌腱组织工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颅脑损伤修复、心肌重建、创面修复、协助重建造血、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都已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学者对它向各种组织细胞的诱导分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江志生  陶纪值 《江苏医药》1996,22(10):700-702
骨髓移植(BMT)公认已成为根治许多血液病和一些实体瘤的有力甚至唯一武器[1~3]。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T)是指采集循环血中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经强烈化疗或联合全身放疗的患者,使之造血和免疫重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较BMT,PBST优点(1)感染合并症低。外周血干细胞为较成熟的造血祖细胞,而骨髓中为多能干细胞。经过相同剂量的移植前预处理,PBST后白细胞下降至零的时间短,故感染率低,程度轻。(2)复发率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T在患者经强烈化疗后采集,无或极少被肿瘤细胞污染,较骨髓常污染的自体BMT,移植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为 BMSCs 心肌再生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取第5代的 BMSCs,5-氮杂胞苷诱导24 h,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3周后通过 RT - PCR 检测心肌蛋白 desmin 和αMHC 的表达。结果 BMSCs 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肌管结构,RT - PC R 检测结蛋白(desmin )和αMHC 的表达阳性。结论在体外成功诱导 BMSCs 分化成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在体外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及成骨表达的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通过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条件培养基培养21d,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应用MTT法测定成骨细胞活性;并检测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形成矿化结节情况。结果体外BMSCs可在成骨条件培养液下诱导培养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经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诱导后BMSCs由长梭形转变为短胖形的成骨细胞,MTT检测成骨细胞活性良好,分泌碱性磷酸酶并形成矿化结节。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并具有成骨细胞功能,有希望成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群  苗宗宁  曲静  王明元  朱挺  金钧  施勤  惠国桢  张学光 《江苏医药》2004,30(11):817-819,i004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特点,尽管其主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好细胞来源。但在严重感染或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细胞数及增殖、分化能力均明显下降等情况下,就无法顺利获得足量可用于治疗的BMSC,有必要寻找MSC的新来源。方法消化胎盘组织、贴壁培养获得基质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比较叔丁对甲氧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复方丹参注射液、β-巯基乙醇(BME)等对培养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胎盘组织中分离出的基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相似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并可诱导表达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NSE)、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ment acidic protein,GFAP)。结论胎盘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一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新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培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通过梯度分离获得成年大鼠MSCs,在细胞因子和氧化剂作用下对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诱导率。结果BMSCs被转化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estin。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所获得的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率高(49.7%)。结论bFGF、BHA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5.
游宏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409-3411
成人骨髓是血细胞再生的场所,也是形成血管的内皮祖细胞,能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等[1],是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储存场所.早期的研究显示,化疗康复的患者外周血中造血祖细胞增加,因此认识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可从骨髓诱导出来,称之为"干细胞动员",这些被动员的细胞可以聚集,也可以再返回骨髓行使其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方法对5周龄Wistar大鼠予1%戊巴比妥钠(0.006 ml/g)行腹腔麻醉,成功后于大鼠双侧后肢股骨、胫骨提取BMSCs,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培养BMSCs,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了解其生长、传代、扩增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行细胞鉴定。结果应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培养的大鼠BMSCs增殖迅速、生长曲线良好,经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证实为BMSCs,且细胞具有很好的均一性(96.36%)。结论贴壁培养法能够很好地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并且获得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取第3~6代细胞用于实验研究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取材简单、增殖速度快、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等特点,已经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是最好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还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本文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来源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因其比较容易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的克隆,也称为贴壁细胞或者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骨髓基质细胞(MSC)或间充质干细胞或间充质祖细胞(MPC)。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MS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移植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移植采取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照组单纯移植的骨髓间充质肝细胞(BMSCs)悬液,分析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术后2~8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能够提高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及功能水平恢复BMSCs与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明显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脐血贴壁细胞体外培养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琳  曹祥山 《江苏医药》1997,23(4):255-256
用脐血MNC体外培养方法,观察脐血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形成的贴壁细胞,及其在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对造血于细胞生长增殖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培养两周后的脐血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上圆形、椭圆形内皮样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膜分化抗原主要表达髓系抗原。脐血贴壁生长细胞形成后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良好支持作用。研究为实行造血基质细胞体外扩增应用于临床重建骨髓造血微环境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